百年古村行,往昔利山澗

曾幾何時,在一座不起眼的山上,一個未知名的小山村逐漸成型、拓展並一步步延伸至山腰處。

這兒的房屋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石頭牆的碎石頭皆就地取材,經石匠那匠心獨運的雙手疊得闆闆整整;山村內房屋的房頂是清一色的茅草,據家中的老人說,那些茅草都是在山上割下後一點點搬運回家的,仍保留著原始的生活方式,但也不乏古村落所應有的氣息,山上的茅草屋雖說是就地取材所建,卻也可夏天遮雨,冬天阻風。只可惜如今的小山村,早已不復從前那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剩下那殘垣斷壁和略顯悲涼的石屋,依舊凝聚著這個小山村的歷史……這個依山傍水的石頭村,是費縣有著700多年曆史的自然古村落——利山澗。

百年古村行,往昔利山澗

利山澗是費縣費城街道的一個自然古村落,在溫涼河的東岸。據1982版《費縣地名志》記載:“利山澗,位於費城西南5公里,屬南坡大隊,131人,112畝土地。建於元代大德年間,因位於利尖崮北側的山灣裡,故名利山澗。”這個小山村,是如同世外桃源般的仙境所在,只通過一條參差不齊的雜亂石橋,連接著山外的世界。

回首兒時的我,最愛的便是這山村行。記憶中的那個古村落,依山傍水,進入山村只一條道路,那便是連接山與河的石頭橋。相傳,元朝建村時並沒有這所謂的石頭橋,村中的人們外出皆趟水而行,然而每當天降暴雨,河水便會上漲,利山澗中的人們便無法外出,為此,村中人便提議合力搭建一座橋,此後村中人外出便不必脫掉鞋襪蹚水過河了,為此才有瞭如今的利山澗石頭橋的存在。

石頭橋至今仍保留著原貌,參差不齊、大小不一的石頭被疊放在一起,連接著河兩岸,聯繫著利山澗與外面的大千世界。走過古韻十足的石頭橋,一路沿著那頗具歲月感的山間小道(山間本沒有路,只因走的人多了,便漸漸成了路)向上走,利山澗的面貌便逐漸在眼前呈現,

山腰處聳立著一座座石頭屋,牆壁上爬滿了蒼翠欲滴的藤葉,些許樹木甚至從牆垣中伸出來,並頑強地長成參天大樹;不知名的各色野果點綴在牆頭,山澗中不時會傳來各種鳥兒的叫聲,婉轉悠長,頗有“山光悅鳥性”之感。身臨其境,絕不失為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

百年古村行,往昔利山澗

那時的我和朋友們最喜歡夏天去探訪這個村落,遠遠地望去利山澗中一片勃勃生機的綠意,映入眼簾的除了莊稼就是綠樹,植被覆蓋率極高加之人口少,山上的林木近年來保留還算完好。溪水在石頭橋間緩緩地流淌著,偶爾會有些響聲,伴著山澗中的鳥叫聲,就好比一曲若有若無的山歌,著實毫無違和感。

夏日的河水更是清澈見底,水底的小石塊小砂子清晰可見;有些魚兒在水中徜徉,還有些停在水底的沙石上休養生息,它們絲毫不受外界的干擾,很是自由隨意,如同來自神仙世界一般。利山澗山腰處有一口天然形成的泉眼,供山澗中的人們飲水。

泉水自山頂順流而下,進過層層過濾,流到山腰的泉水不僅沒有絲毫雜質,遊人到此若是抿一口還會有淡淡的清香在齒間環繞。山村裡有些許殘存的舊屋,地面上還存有依稀可見的茅草。每每到達山頂時,我都會隨便找一塊大而淨的石頭就地而坐,聽著潺潺的水流聲,吹著悠然的山澗風,甚是愜意。

隨處可見的櫻桃樹也正值怒放的季節,漫山遍野的都是那點點紅花綠葉,喜鵲停在枝頭,極具詩意之感。

自泉眼向上走去,便是那回環曲折的羊腸小道,如同那蜿蜒起伏的山脈,總也望不到盡頭。山中只剩下老兩口居住,山間小路未曾經過改動,仍保持著原貌,坑坑窪窪但其間留存著歲月沖刷過的痕跡,兩位老人的房屋外有顏色各異的雞四處遊逛著,小山羊則被主人拴在路旁的楊樹上安靜地吃著草,我們從它身邊走過,它卻半點都不驚慌,儼然像是這山村的主人一般。

老人的房屋外有一圈用整齊的石塊搭建的院牆,院子裡有幾棵櫻桃樹和杏樹,樹和花也很隨意,有的枝葉伸到小草屋內,毫無違和感,其間夾雜的淡淡的花香讓人頓感清爽無比;鳥兒嘰嘰喳喳地在枝頭飛來飛去,自由愜意,這兒的一切都如出水芙蓉般,未經雕飾,向世人呈現出一種清新淡雅之美。院內是三間茅草屋,還有些基本的生活和農業用具。

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牆邊的鏊子,所謂的山東煎餅就是在那上面攤出來的。

兩位老人十分好客,一定要留我們在他家吃飯,我和朋友們不好推辭,便隨兩位老人進屋去。屋內倒也整齊乾淨,一塵不染。屋內正中央掛著年歲已久的相框,上面有兩位老人和孩子們的合影,因為年復一年,照片顏色明顯已經褪色,照片灰裡透著淡淡的黃色,但這正也見證了山村歷史的悠久。

百年古村行,往昔利山澗

因為周圍環境古風之韻味,只欣賞院內的風景便是一種沁人心脾的享受了。老人們居住的仍是之前的石屋,

零星的花草從石縫中伸展出來,如同繡在牆面上一般,鮮豔動人。兩位老人熱情好客,不一會便為我們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飯菜。

他們還向我們介紹,如今生活質量高了,但他們不願隨著孩子們下山,城市裡飯店的那些花樣雖多,卻不如這些自己在菜園裡種下的蔬菜水果吃起來放心。做飯所用的食材一律是自給自足,蔬菜是從菜園裡採摘的,在樹下支起桌子,我們便在樹蔭的遮蔽下開啟了愉快的午餐之旅,不得不說山間的食物的確別有一番風味,加之身邊的美景,簡直是一種身心的享受。

茶餘飯後,老人們興致勃勃地給我們講起山中的一些趣聞,這時早已等候多時的鳥兒們也終於可以有機會吃到地上的殘留的“美味”。我們與老人坐在清涼避暑的樹蔭下閒聊了一陣,伴著鳥鳴與各種花香,好似一次心靈上的洗滌。

從老人那我們得知,這裡離山頂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我們一行人便一致想去深山裡看看,老大爺給我們指了一條近道,還不忘叮囑我們要注意腳下的荊棘,我們辭別老人後,便一路向山頂走去。一行人對山澗的景象饒有興致,蜿蜒的小路旁綠樹成蔭,一眼望不到邊際,即便如此也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腳步,

越往深處走,便越有種“鳥鳴山更幽”之感,寂靜山林處不乏鳥兒的叫聲,空谷傳響卻給人帶來一種怡然自得的享受。

百年古村行,往昔利山澗

探訪古村落之行,收穫頗豐。每次去連山澗都會有別樣的風韻,四季變換,唯山村的風土人情未曾變化,秋季的利山澗,山前的河水水勢明顯減小,不過溪水依舊沿著河道左拐右彎地緩緩流向下游,輕柔舒緩,河邊的樹木雖不似先前那般生機勃勃,卻也頗有些曲徑流觴的意味。

初秋時節還算涼爽,淺處的河水從岩石邊流過,石塊經長年累月河水的洗刷早已覆滿了厚厚的一層青苔,初秋時有更多慕名而來的遊客來此遊玩,許多人脫了鞋子踩著河水中的石頭走來走去,也有人選擇踩水,感受山間河水的清涼。隨意找塊乾淨的石頭坐下,感受山澗中吹來的清涼之風,十分的愜意與舒適,那種感覺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到,很難用語言來形容。

利山澗風景獨好,不失為旅行的絕佳之地。石屋也是利山澗的一大建築,此外,山村內還保留著烤煙房、石碾、山澗等村莊意境。據傳,進入21世紀以後,利山澗曾有過三十多戶人家,但是由於交通不便、無法供用水電,大多數人家都陸陸續續地搬到了溫涼河西岸的大村子裡。利山澗在過去的十多年中,一點點失去往日的生機與活力,留下的唯有那歷經風雨而屹立不倒的石屋了。

現如今,已七百多歲的古村落裡也就只剩下一戶人家。山澗中殘垣斷壁,隨處可見;雜草叢生,亂木成林。利山澗中剩下的這兩位老人想必早已習慣了這寧靜的生活,

他們不願下山接受兒女們的照顧,因為在那裡他們知足常樂、生活安逸、無煩無憂,小山村彷彿絲毫不受外界文明衝擊的世外桃源,那才是他們心中的歸宿之所。

百年古村行,往昔利山澗

往昔的利山澗早已長滿了不知名的山花野草,卻也有幾十年前當地人們栽種的滿山的櫻桃、香椿、杏樹、桃樹等,每年的第一季度,滿山的櫻花、杏花、桃花開放之時,將這原始的小山村裝點的生機盎然。

不論何時何地,利山澗這一百年古村落,終究是我心底找尋記憶的地方。

  • 朱瑤
  •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漢語言文學2班
  • 校園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