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三十歲的思索

讀了一篇林清玄的文章《三十歲後始覺悟》,一口氣通篇讀了兩遍。林清玄的文章,從來不用深度、雄文的篇幅去征服讀者。往往寥寥千百字,就讓你感受到其行文的境界高在雲端,千百字數的篇幅看似泛泛而談,然其包裹的禪意、對生活的點悟卻是要讀者慢慢才能品之一二的。

讀過這篇文章之後,我用了好幾個較長的片段時間去想這件事。三十,如果按樂觀估計,人可以活九十歲,那麼正好是人生當中三分之一的長度。在三分之一的長度時開始覺悟,我也覺得,不早不晚。

小記——三十歲的思索

而在中國古漢語中有一句“三十而立”的成語。語出孔子,意思是講他在這個時候做事合於理,而且言行得當。民間也有一種通俗的理解,就是在三十前後應該有的成就。不管按哪種意思理解,在三十歲,成就也好,會做事會做人也好,我想都是按林清玄所說的從覺悟而來。

三十歲,正好的年華褪去了年少的不羈,漸漸的變得沉穩。沉澱了冷暖自知,也見多了人情聚散。覺悟,從這時開始,才是真正的開始!不同於懵懂時期佯裝成熟的惆悵,三十歲的反思和覺悟是帶有人生意義的光環的。 今天比昨天更慈悲,更智慧,更懂得愛與包容,就是成功。這是該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功利毛躁的社會,有太多帶有物質元素的成功定義。我想這是作者內心真正強大的所在。

我把這四個詞語提煉一下:慈悲、智慧、愛和包容。就忽然發現,這是修身的四個必要。慈悲修佛緣,智慧明己身,愛與被愛織福報,包容養氣度。

小記——三十歲的思索

在三十歲的長度上,思索什麼是自己想要的,努力之後再努力;在三十歲的長度上,長記飛翔的夢想,那些孩童時許下的願望,可能還在腦海裡並未遠去;在三十歲的長度上,即便已越來越認識到世界的多元,最起碼在自己心裡,一定要有單純的東西。

在三十歲的長度上,要明白很多東西想留也留不住,要學會風在雲中走,任爾自去留的隨性;在三十歲的長度上,要學會越來越感恩,感恩父母,感恩愛人,感恩子女,感恩單位;在三十歲的長度上,多思考,多反思,注重養身,注重持家。

小記——三十歲的思索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