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鮮之一的美食,不吃是一種遺憾,河豚你到底敢不敢吃?


都說民以食為天,作為中國一個吃貨大國來說,目前為止還沒有中國人不敢吃的東西,有些吃貨甚至為了嚐到鮮美的食物,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一些打著”在美食麵前,生命輕如鴻毛“旗號,一次次品嚐著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美食,在他們眼裡一切都是值得的,都說“不食河豚,焉知魚味”,作為一個鐵桿吃貨,如果河豚沒吃過,顯然是一種遺憾!

圓滾滾的身材,憨厚的表情,無辜的神態,其實這個小傢伙,只有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才會瞬間把自己的身體膨脹到幾倍,這樣的“變形”絕對不是虛張聲勢,這是它在自我防衛,體型膨脹的同時全身的硬刺便會豎起,令掠食者難以吞食,河豚血液,肝臟和卵巢內的的神經毒素,甚至比化學藥品氰化納的毒素高出1250倍之多!所以說,冒死吃河豚是絕對不是鬧著玩的!

關於河豚的名字,這裡小編也查閱一些相關資料,其實河魨才是它的“大名”,因為當時捕獲出水是發出唧唧聲而得名河“豚”,久而久之河豚逐漸成了它名揚四海的標籤!


陽春三月,是河魨魚的產卵季節,此時的河魨魚皮下脂肪含量最高,肉質鮮美。於是每到清明節前後,河魨魚便會“遊”上餐桌。此時正值河魨魚毒性最強時節,也是河魨魚中毒的高發季節!

蘇東坡曾經在長江下游江陰著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作為長江三鮮之一,作為地道的江陰人吃河豚乃是具有深厚的傳統,河豚去毒,宰殺最為重要,江陰人創造的七刀法宰殺,已經是河豚烹飪的行業標準!

其實在日本江戶時期,就流傳著嗜吃河豚的風俗,但驚心動魄的豚肉稍有不慎就會是食客最後的晚餐。河豚劇毒毫無解藥,針尖大小就足以致人死地,如此諱莫如深,卻還是有人禁不住誘惑!

後來日本的大學教授就開始研究河豚的毒性,認真地研究了各種河豚,並且將毒的強度、屬性、解毒方法都科學地驗證了一下,終於在1892年,從東京開始,各個地區都開始科學地吃起了河豚!

有的人認為只要去掉河魨魚有毒的頭、內臟、皮,或者經過鹽醃曬乾、高溫蒸煮後就會無毒,這些說法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即便將河魨在130℃高溫下燉11個小時,也只能分解三成左右毒素,況且一般家庭烹飪遠達不到這個時間和溫度。所以,普通民眾最好不要自行加工食用河魨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