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後來的我們》我只想去了解他

看完《後來的我們》我只想去了解他

劉若英的處女座《後來的我們》正在熱映當中,毫無疑問這部電影必將會成為爆款,同樣,它的口碑也會呈現兩極化的狀態。

喜歡它的人會被感動到哭,不喜歡它的人會覺得奶茶的首秀有些矯揉造作,整部影片像是加了背景音樂的PPT,臺詞更是矯情、書面化的談情說愛,沒有一點生活氣息。

影片中唯獨沒有黑點的除了李屏賓的攝影之外就是田壯壯的出演,他硬生生地把愛情沒有多觸動人的地方通過親情讓看過的人落淚,他的臺詞功底更是拯救了電影的不接地氣。

尤其是結尾時那一句“感情這回事,不負彼此就好,想要不負此生,太難”語調和節奏的把握極其自然感人,不誇張地說影院內許多忍住不哭的觀眾都被這一句擊垮了心底的防線。

看完《後來的我們》我只想去了解他

田壯壯在片中飾演林見清的父親,一個外表堅強內心細膩的角色。他渴望兒子留在自己身邊,渴望過年時熱熱鬧鬧,卻總是閉口不說,為了不令兒子擔心說著善意的謊言,像極了我們每個人的父母。

電影中有這麼一個片段,第一年回家時,林見清家裡的飯館熱熱鬧鬧,可是第二年、第三年後,圍在桌子上吃年夜飯的人只剩下父親一人,這個過程中田壯壯幾乎沒有臺詞,只是配合地微笑、點頭,到最後獨自喝酒。

然而我們卻可以從他細微的表情變化中看出他的失落與期望,同輩的老朋友走的走、散的散,晚輩們又都在忙事業、忙愛情,根本無暇顧及家裡的空巢老人,這時的他們是什麼樣子的?

正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努力打拼的我們或許無法想象他們的狀態,因為我們都有太多的藉口去避免見到這樣的場景。但是田壯壯向我們傳送了一個標準答案,我們的父母都和他一樣,守著空蕩蕩的房間,坐在火爐旁,他透過銀幕將我們避免遇見的場景真實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看完《後來的我們》我只想去了解他

在平淡中輕易摧毀了我們的淚腺,這樣的表演說實話不像是在演戲更為準確的說法是,他搞懂了人物的性格,成為了活在人物裡的演員。

好的演員絕對不是會做各種表情包和大幅度的動作而是知道去拿捏表演的分寸,讓人物始終繃著一根弦,這樣才會讓角色飽滿、立體起來。

在抒發情感時,根據劇情的前後發展選擇該有情緒,什麼時候要放聲大哭,什麼時候要沉默不語,都不是隨隨便便流幾滴眼淚就能夠表達清楚的,所以好演員少的原因是因為現在的演員都奉能哭為最高演技。

更別說像田壯壯這種於無聲處驚雷的演員,更是屈指可數。

看完《後來的我們》我只想去了解他

田壯壯出身於世家,父親田方是北京電影演員劇團第一任團長,也是北京電影製片廠的創始人之一。母親於藍是兒童電影製片廠的組建人及首任廠長,同時也是表演藝術家李雪健的大姑。

但是在“十年浩劫”時期,這種優越蕩然無存,父母接連被批鬥,他只能與書為伴,以此來消磨時間,自己又在七年的當兵生涯中對軍營有諸多不好的印象。

而這一系列的經歷對他後來的導演和演員身份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的導演作品看世界、看人物的出發點都很“非主流”,他演戲時溫文爾雅,極具文人氣質,平靜中便可演活角色的性格,從而觸動觀眾的情緒。

看完《後來的我們》我只想去了解他

田壯壯的母親於藍接受採訪曾這樣評價他:

“田壯壯很敬業,很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人相處也很友好、尊重,缺點就是有些任性,一旦形成自己的看法,就不輕易改變。”

於老的評價可以說適用於與田壯壯同時代的所有第五代導演,中國的第五代導演諸如陳凱歌、張藝謀等人他們在未進入商業大片時代的時候身上都揹負著較強的人文意識。

他們在其影視作品中都會把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和民族性的東西加入進去並以電影作為載體向世界傳達中國的軟文化。

因此觀眾看不懂不是觀眾才疏學淺而是這種厚重的人文歷史不是一兩天能夠理解的,再加上我們看電影都是圖一時之快,很少會反覆回味,所以也很好解釋了為什麼在當時無人問津的電影多少年後卻被奉為經典。

看完《後來的我們》我只想去了解他

第五代導演中田壯壯被稱作最後的防線,在大多數導演都在附庸主流,追隨商業的時候,他還在堅持著自己的藝術理想,從不讓金錢改變自己的執念。

他也將這種執念注入到自己的作品當中,不論是早前的《獵場扎撒》、《盜馬賊》還是近些年的《茶馬古道》、《吳清源》,這些影片無一例外都屬於電影市場的“異數”,屬於少數人的“狂歡”。

即使在拍攝時遇到資金斷鏈,上映時遇到審查比拍攝時間還長,但是他還是能恪守本心,堅持拍攝藝術水準很高的作品。田壯壯曾經說過,自己的作品是拍個下個世紀的人看的,這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安慰。

看完《後來的我們》我只想去了解他

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是電影最好的年代,田壯壯的作品總是大膽、尖銳,題材跨度很大,少數民族、宗教文化、社會問題、歷史遺留事件都有涉及,這樣的內容別說當時,就算現在也很少有人說的明白,所以他的超前和敏感造就了他獨樹一幟的風格。

這樣看來,說他是最後的防線確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命題並不能站穩腳跟。

與他同時期的張藝謀、陳凱歌等人在那個年代也和他一樣,作品中充滿了反思與探索。但是步入新世紀後便開始轉型,很少再觸碰此類題材,能怪他們沒有藝術追求嗎?當然不能。

看完《後來的我們》我只想去了解他

那時的他們有人在背後“撐腰”推著他們向前走所以會有一大批水準極高的作品出來,而今,大環境早就不可同日而語,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逼”著他們做出改變,催促著他們去“討好”大多數。

可是,他們並沒有對不起電影。在談到與他同時代的第五代導演都在商業上越來越成功,作品也趨向於溫情時,田壯壯這樣回答:

“這樣不好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銳氣肯定會越來越少,會有各種選擇。我至今也沒有覺得他們做了什麼對不起電影的事情。電影就是超市,什麼都會有。非要討論商業不商業,沒有必要,完全看個人喜好吧。”

看完《後來的我們》我只想去了解他

在電影中需要田壯壯這種防線似的執拗,可以讓電影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準,但也不能固執地貶低其他類型的百花齊放。

關於他的防線也與他的性格有關。田壯壯生性淡漠、懶散,不願意社交,不願意讓別人去幹涉他打造的東西,這些加在一起造成了他現在的這種選擇。性格決定命運,他已經60多歲了,基本不可能再去改變什麼了。

看完《後來的我們》我只想去了解他

但是田壯壯的運氣似乎沒有其他人佳,他對待影片不像陳凱歌、張藝謀等人會著眼大時代大背景,他更注重刻畫人物的習慣,將人物推到影片創作至關重要的位置上,並以獨特的視角去解讀,而他的這種別具一格直接導致《藍風箏》被禁,進而引發“七君子事件”,自己也十年不能再碰導筒。

《藍風箏》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直面新中國成立後10餘年政治運動及那一時期百姓生活的電影,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卻遇到了最敏感的時期。

看完《後來的我們》我只想去了解他

在攝影上大膽採用藍色濾鏡,使影片的色彩既符合時代背景又給觀眾一種壓抑的感覺,相比2年後的類似題材的《活著》,這在當時不能不說是具有突破意義的。

影片還採用大量象徵手法,如準備結婚時,斯大林的去世,點出了故事開始的事件,也預示了這段婚姻必將面臨的波折;婚禮上斷裂的馬頭,同樣具有這一作用;還有舅舅棄暗投明,眼睛卻瞎了,強烈的諷刺意味。

經歷過大動亂時期的田壯壯拍了一部在中國影壇引發“大地震”的佳作,只可惜,這樣的電影不能多說,今後也不會再出現同水平影片。

看完《後來的我們》我只想去了解他

為自己的任性和滿肚子的怨恨付出代價的田壯壯,當我們再次在銀幕上見到他的時候,更多是在別人的影片裡。比如開頭提到的《後來的我們》以及劉若英的恩師張艾嘉的《相親相愛》。

《相親相愛》是田壯壯第一部領銜主演的電影,擅長刻畫女性細膩心理的張艾嘉一手“捧”出了一位中年暖男,田壯壯在片中出演她的丈夫,還因低調自然的表演提名了金馬金像影帝。

田壯壯讓尹孝平變成了一個很有魅力的角色,他的魅力不侷限於讓嶽慧英離不了他的支持,如在遷墳的第一場戲,她在一群人面前問他墳怎麼遷,就是想要獲得他的支持。也讓我們懂得了魅力不是輕飄飄的外表而是歲月沉澱後的沉穩和依靠。

看完《後來的我們》我只想去了解他

田壯壯的表演是不露痕跡的那種,他也沒什麼表演,在《相親相愛》中他和嶽慧英吵架就是吵架,說話就是說話,完全像一種本能的東西。

也有可能是每一位好導演的內心都藏著一個好演員。遺憾的是,在導演方面已經功成名就的他,出演的電影還是太少了。

微博搜索關注:Idlemovi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