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爲人知的故事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解河村,隸屬於隨縣太白頂風景區管委會,與聞名遐邇的田王寨景區相鄰,大家所熟知的熊潭溝景區就在解河村轄區範圍內。這裡不但有迷人的風光和遊客嚮往的山石美景,更有戴家倉屋、古戲樓等名勝古蹟聞名於世。6月12日,隨州文明網,領秀隨州《發現》欄目組走進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進行了一次實地探訪。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戴家倉屋的沒落

戴家倉屋是一處保存基本完好的歷史古村落,是道光年間四品都司戴曜堂居住的園。月主園東西長652米,南北寬396米,佔地259500平方米,總體佈局嚴請合理。四周為1220米長的城牆,設東、南,北比三座城樓,一座地樓和一座更樓。城牆東、西、南三面有約40米寬1000米長的護城河,在南門主入口處設有跨河吊橋一座。莊園內分兩大部分:東為青城,由宏記,順記,老祥記,少祥記,水記和謙記六個相對獨立又相互聯通的小宅院組成。宏記是戴曜堂府邸,府邸主要部分由正堂和東、西廂房三部分組成。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門樓設有三道門,分別為太陽門、月亮門、星星門,門樓正中懸掛成豐皇帝欽賜的“都府府”匾額。門樓有各種精細的磚雕、木雕各種圖案花紋,進門為一大殿,兩側分列有鄂、豫兩省四鄰知縣贈送的匾額,大殿左右設敵廊。從門樓到正堂為五進四合院,地面青磚和大理石輔設,院內有假山、水池、景牆、樹木花卉。正堂為六間,兩頭分別有兩間廂房。東西兩側各為三進四合院,叫東、西廂房。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正堂以東為謙記,謙記背後為水記,分別為兩處一進四合院。正堂以西為順記,分別由花園和三進四合院組成,花園背後設繡樓一處。順記以西為老祥記,由三進四合院組成,背後為少祥記,由兩進四合院組成。另有數棟糧倉和花園,建築面積2317.5平方米;西為土城,主要是兵營、佃戶住居地、菜園等。在莊園以西300米處建有一座官亭,過往官員必須在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該莊園因連綿戰亂,部分城牆、城門、城堡、建築物拆除或破壞,大部分建築、護城河、城牆保留完好,整體建築格局及框架尚存,現為村民住宅。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抗日戰爭時期,鄂、像邊區第七縱隊第三支隊曾在此設立指揮部,1947年解放軍桐柏軍區司令部第一分部機關曾在此設槍械所。1983年被隨州市政府列為重點保護單位和革命紀念地。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戴家倉屋古建築群不但集中反映了該地區歷史建築文化和傳統風貌,而且人文歷史厚重,具有較強的歷史文化色和保護價值。(本節蒐集整理:韓建林)

消失的天齊廟

說起天齊廟,不僅外人不知道,就是解河村本地年輕的村民也有不知道的,更不要說天齊廟的來歷了。說起天齊廟的來歷,這裡還有一段傳奇故事。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遠在明朝的時候,解河村一帶鬧瘟疫,這場瘟疫將這裡所有百姓的生命全部抹去,幾乎無人倖免。為了讓這一帶不至於成為人口真空地帶,當朝皇帝下令從山西移民到這裡居住。

其中有一家姓齊的,兄弟三人,為防止去一個地方而導致“全軍覆沒” ,兄弟三人在路上商議著如何保存齊家血脈,為了讓齊家血脈延續下去,他們最終決定一個去河南,一個去棗陽,另一個則來到解河。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剛到解河的時候,所能看到的就是屍橫遍地,有的甚至直接就死在飯桌上,飯桌上的菜盆飯碗還保持著原樣。那些從外地移民到解河的百姓先是將因瘟疫去世的當地百姓屍體掩埋,然後按照人數的多少在解河分田分地。齊家從現在的小齊莊一直到解河的從東頭,這一塊的田地便屬於齊家。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穩定下來後,為了紀念齊家的到來,同時也為了祈禱神靈保佑解河一方百姓平安,齊家人便集資在解河街以東正中一個制高點修建了一座廟,取名天齊廟。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天齊廟修建好後,香火極盛,解河周邊百姓都來這裡燒香許願拜佛。後來,齊家一個死了丈夫的寡婦在自己臨死前,將自家的二十畝耕地捐獻給天齊廟。從那以後,每年的清明節,天齊廟都會免費招待前來祭祖的齊家人,不管人數多寡,從不吝嗇,這樣一直延續了百餘年。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因為破四舊,天齊廟成為當時新城公社解河管理區的辦公地,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因為管理區撤併,加上解河街道改造,天齊廟被徹底拆除,從人們的視線裡消失了。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凋零的解河老街

解河老街起源於何朝何代,我們沒有見到相關文字記載,但據說在明朝山西移民到這裡來的時候,這條老街就已經存在。整個老街長約500米,寬2米左右,當時各種商鋪林立,逢集的時候,這條古老的街道擠得水洩不通,“幾乎是挪不動腳步”。足見當時的繁華。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這條古老的街道見證了這裡數百年繁華的歷史,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這條老街還繁華依舊,到了八十年代初,因為當時的老街已經承載不了過多的商戶和周邊百姓趕集時的擁擠,滿足不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當地政府決定在老街東邊,離老街約100餘米的地方重建一條街道,讓這條不堪重負的老街迴歸她她的安靜。

自從新的街道建起之後,隨著商戶遷移到新街,前來趕集的都把趕集的腳步移到了新街,於是這條老街便開始凋零了,沒過多久,這條老街就被人遺忘。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現在的老街,僅僅用凋零是難以形容的,因為她已經變得淒涼了,沿街的老房子已經破敗不堪,僅僅只有幾家還有人居住,雖然這些老房子有人居住,但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危房。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站在老街上放眼望去,遠處有幾間青磚碧瓦的房子,這幾間房子在眾多的房子裡面格外顯眼,因為它和周圍的房子相比,要高出一大截,據說,這幾間房子過去的主人是當地一個有名的大地主,土改的時候,地主被打倒了,他的房子被分給貧下中農居住,一直到現在,房子依然完好如初,只是不管是以前的主人還是後來的主人,已經將它遺棄,空落落、孤憐憐地。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在這裡看到最多的是那種夯土牆和土磚牆房子,這樣的房子基本上都沒有住人了,門破窗殘,院落長滿各種野草,好一派淒涼。據當地人講,這些房子的主人大都搬到新街上去住了,這些老房子既沒有人要,也沒有人管,於是就讓它們自生自滅。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被保護的古戲樓

從解河新街向老街走去,走進街道不久,古戲樓便從一條巷子的深處出現在我們面前,再往前走,古色古香的戲樓便展現在我們面前。

戲樓最前面是一個5x5米見方的戲臺,戲臺高約1米左右,戲臺的兩邊各有一根立柱,立柱的上面全部是典型的木質結構橫樑,支撐著外出約1米左右的房簷,頂部有各種塑雕栩栩如生,戲樓的兩邊有兩扇門,正中用木板隔開來,想必這兩扇門就是“出將入相”的通道,戲臺的後面是一間磚木結構的房子,大約這裡面就是當年的化妝間了。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據當地老人講,這座戲樓少說也有上千年的歷史,一名五十歲左右的村民說,他爺爺告訴他說,他爺爺的爺爺從小就在這裡看戲,具體是什麼時候建的,他們也只是聽說,但他們從小就在這裡看戲,看電影,這倒是毋庸置疑的。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而事實上這座戲樓建造於清朝乾隆三十二年,據說是因為周邊百姓長期在天齊廟趕會,當地百姓為了滿足前來趕會人的需要,在天齊廟的正對面建造了這座戲樓,從那以後,這座戲樓還有天齊廟就成為周邊百姓享受文化大餐和傳播文化藝術的地方。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這座古戲樓曾經遭遇過遭損壞,七十年代的時候曾經修補過一次。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座戲樓逐漸被電影電視所取代,戲樓失去了它的作用,昔日的風采也就不再。2008年,省政府在這裡立了一塊碑,並把這裡定為省級文明保護單位被保護了起來。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近一段時期以來,這座古戲樓又開始煥發出她的青春,當地村委會不定時請來戲班在這裡演繹,吸引周邊愛好戲曲的老百姓前來觀看。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被人遺忘的樂氏祠堂

在解河村西頭,與解河老街平行的地方,有一個名叫樂氏祠堂的地方。據當地人介紹,這個祠堂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明代,之所以這座祠堂沒有古戲樓聞名,主要是這座祠堂已經被解河學校所包圍。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樂氏祠堂在當年可以說是解河最輝煌的建築,沒有之一。這座祠堂屬於典型的四合院建築,坐北朝南,三正三廳兩耳房,兩邊各有三間廂房,正堂為三間磚瓦立柱結構,牆上方以及橫樑上均有各種雕花。大門朝南,東邊有一偏門面向老街。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時候,可能是因為樂氏家族漸漸沒落,也許是其他原因,導致樂氏祠堂沒人管顧,當地人便把樂氏祠堂改為校舍,方便周邊學子就近上學。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樂氏祠堂便成為解河村的學校,而樂氏祠堂的廳房、廂房也逐漸被歲月的年輪所碾磨消失,現在僅存祠堂的三間正廳和兩間耳房,房屋結構仍保持原樣,門窗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門窗,整個樂氏祠堂除了這三間正廳和兩間耳房,周邊均為近年修建的校舍。好在這三間正廳因為有人居住,保存基本完好。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青龍嘴的傳說

在解河村老街的東頭,有一個叫青龍嘴的地方。

青龍嘴,原來有一塊碩大的青石佇立在這裡,這塊青石如同龍頭,眼鼻耳口栩栩如生,,在這塊青石的後面,是一個長達幾百米的山埂,這條山埂與青石天然合成,混為一體,如同一條巨龍橫臥在解河村的正南方。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據傳,當時解河村前面的那條小河,因為河道窄,山洪大,每年總有幾次氾濫成災,讓當地百姓民不聊生,為了讓當地老百姓生活幸福,不再遭受水災,上帝特遣青龍下凡,到解河村前小河的上游鎮守,如發現山洪過大,青龍務必想辦法阻止大雨,並分流山洪,保當地百姓平安。

這塊形似龍頭的青石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治理河道的時候,被群眾用炸藥炸燬。後來,當地百姓在炸燬青石的地方建了一座土地廟,逢節前來燒香許願,祈求平安。

深山裡的永葆寺

永葆寺,又名運保寺和銀包寺,還有人管它叫“咽包寺”,關於這個永葆寺,有多種版本的傳說。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永葆寺位於解河村以東,熊潭溝的最深處,離解河村村委會所在地大約10公里左右的大山深處。傳說過去解河村有幾個大戶人家,家裡非常有錢,由於解河地處大山的邊沿,經常有土匪前來襲擾,為了防止家財被搶,幾個大戶在一起商議,決定在大山的深處建一個能夠藏匿錢財的地方,這樣土匪就不會將自己的錢財搶走。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想法達到一致以後,幾個大戶便集資在熊潭溝的最深處建了一座石頭廟宇,將錢財藏匿於此。為了掩人耳目,這幾家大戶還請來幾個和尚在永葆寺裡面面佛唸經,這些和尚全部由這幾家大戶供養。

後來,隨著朝代的更迭,這幾個大戶也逐漸沒落,幾個和尚因為沒有人供養,也都作鳥獸散了,留下三間石廟在熊潭溝,因為路途遙遠難行,加上無人居住和管理,這幾間廟房就漸漸垮塌,只剩下殘破的石牆,目前寺廟遺蹟尚存。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另一種傳說是以前居住在熊潭溝裡的人,因為長期飲用這裡缺乏一種礦物質——碘的山泉水,導致居住在這裡的人幾乎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患有缺碘病—甲亢—大脖子,當時科技並不發達,居住在這裡的人並不知道是因為飲用水裡缺少這種礦物質,認為是老天在懲罰他們,因此,當地居民便在熊潭溝的頂部建了一座石頭寺廟,取名為“咽包寺”,希望這座寺廟能夠保大家平安,消除長在咽喉上的那個大包。事實上,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前,居住在熊潭溝裡面的百姓,每家至少有兩個或以上的家人患有大脖子病——甲亢。現在,居住在熊潭溝裡面的百姓已經全部搬出,加上食用加碘鹽,大脖子病便在這裡徹底消失了。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奇山險峰無風垛

無風垛,又名錦繡峰,屬於解河村地界,位於田王寨西谷,無風垛三面峭壁,崢嶸直聳,僅一鳥道可通,中有大石盈丈,裂縫不足三尺,遊人必側身而進,險隘奇絕,山頂有靈芝寺。古志傳說峰頂有避風寶珠,因此道寺裡的長明燈幾乎不受自然風的影響,在寺廟裡居住的和尚只要往燈盞裡面添加油料,油燈即可長明,因為有避風珠的原因,不管當地刮多大的風,這隻燈連火苗都不飄動一下,故此,錦繡峰又被人稱為無風垛,現在後者比前者更出名,人們只知無風垛而不知錦繡峰。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據傳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河富人戴烈山,將其家中黃白細軟,全藏於此,僅以一支槍在上面看守,當時山中匪盜蜂起,未敢犯此,皆因無風垛三面均為萬丈懸崖,僅有一條半人寬的小路通往峰頂,可見無風垛的險峻。

在無風垛附近還有一個叫金獅搖鈴地方也與解河有關。金獅搖鈴是一條從田王寨主峰延伸下來的一條長長山脊,傳說這裡是解河豪紳戴耀堂戴九爺老母親當年長眠之地。戴耀堂戴九爺由於家大業大,辦理團練有功,被欽賜頂戴花翎,為安陸府守備團練使。當年戴九爺的老母親去世後,九爺接連找了三個風水先生在崇山峻嶺間尋找長眠之地,連續找了三天三夜,但一無所獲。第三天的晚上,他們露宿荒山,夜裡,有個風水先生突然聽到獅吼聲,他從帳篷裡探頭一看,一個擁有金色毛髮的雄獅在一塊坡地上搖頭晃腦四處走動,獅子脖子裡掛著金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於是,出現金獅的地方就成了戴九爺的老母親長眠之地。如今老夫人的墳頭長滿了林木,唯有那環繞墳地的高牆還能顯出當年的奢華。

由於無風垛頂部的建築廢棄日久,進入無風垛的第一道房屋只剩下一堵山牆搖搖欲墜,南邊的大殿屋頂已經完全沒有了蹤跡,只剩下一圈的高牆。大殿後邊的一個偏殿還算是有些香火。從地勢上看,無風垛北邊為桐柏山山系的若干條山脈環伺,如同一圈屏風圍擋,註定無風或者微風,同時,南邊也有一道山嶺橫亙,看來,無風垛果真名不虛傳。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鬼骨子洞與老虎洞

上世紀那是年代之前,解河村的山上,可謂山高林密,山上古木參天,經常有各種野生動物出沒。在解河村以東約3公里一座大山的半山腰,有一塊碩大的石頭,石頭靠北下方,有一個長約五米,深約四米、洞口高兩米的天然石洞,據說當年這個山洞是老虎的居所,多少年來,老虎一直以此為家,繁衍後代,後來隨著山上的樹木被砍伐,在這裡的居住的老虎沒有了棲息地,不得不放棄了他理想的住所,遠赴他地謀生,從這裡消失了。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鬼骨子(音)洞位於熊潭溝裡面,懸在一座大山的半山腰,整個山洞高寬在兩米左右,深達百米。據說該洞為當年附近富人所挖,主要是為了藏匿金銀財寶,後來被遺棄。現在,這座深洞已經成為蝙蝠的家園,裡面居住的蝙蝠數不勝數,洞的底部僅蝙蝠的糞便就厚達三四十公分,可見裡面的蝙蝠數量之多。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在解河村的大山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山洞,他們都有不同的故事和傳說。因為時間關係,欄目組沒能一一到現場探訪,深感遺憾。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古銀杏與古柿樹

在解河村,除了古建築,最出名的要算這裡的古樹了。在相距解河村村委會以北約1.5公里的地方,有兩棵千年古銀杏樹,兩棵古銀杏相距約1公里,一大一小,枝葉繁茂,充滿著生機。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在解河村老街操存良(88歲)家,一顆百年老柿子樹不但枝葉繁茂,而且碩果累累。據老人介紹,這顆柿子樹少說也有150年以上,還在他懂事的時候,就聽他爺爺介紹說,“這棵樹有百把歲了。”

義陽大鼓起源地

(本節內容摘自張先富《民間曲藝之花—萬和“義陽大鼓”》一文)

據有關資料記載,義陽大鼓這一藝術形式,由當地的民歌、孝歌、山歌逐漸孕育演變而成,其曲調為蠻調,口音與棗陽口語近似。其表演形式為,演唱者左手執板,右手擊鼓,以節奏明快的前奏曲開場,唱腔有平板、飛板、嘹子、悲凋、垛子之分,前兩個半句之後帶有也也也喲、哎嗯噢唱腔。

隨州發現之旅——隨縣太白頂風景區解河村不為人知的故事

義陽大鼓,這門獨特鼓書藝術就發源於解河村。義陽大鼓的“義陽”,源於曹魏時在此設置義陽縣而得名,距今已近兩千年之久。

起初,義陽大鼓主要在街頭巷尾或場壩庭院巡迴說唱為主,富裕人家有重大事件也要請鼓書藝人說書。藝人易地演唱時,必有當地有聲望的“牌官”負責接待,為藝人“排場”。20世紀30年代,由新城鼓書藝人吳承福在萬和新城一帶行藝,主要演唱曲目有《楊金豹下山》、《白文秀私訪》、《白猿偷桃》等。1946年藝人在新城演唱時,當地青年文藝愛好者徐元秀慕名演唱者氣度不凡,鼓書音調悠揚,便潛心仿學,後來在藝人的指導下,逐步掌握了義陽大鼓的唱腔、板式及演唱程式,成了這門藝術的唯一傳人。

1977年,在挖掘整理民間文化藝術時,義陽大鼓引起了文化部門的重視,對其進行了錄音、記譜、整理,被《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湖北卷》收編。1991年以來,當地政府和文化站為繼承、保護和發展優秀民間傳統文化,把義陽大鼓作為本地特色文化產品,並從聲腔藝術、演唱程式、表演形式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地創新,加工完善。改由原來的一人演唱變為一人領唱,眾人陪唱,原來無伴奏改為用二胡、三絃、揚琴伴奏,增強了藝術效果。現在的義陽大鼓給人的感覺是場面大,氣魄大,影響大,其藝術效果大大的優於原始的藝術效果,更為人民群眾所喜愛,從而增強了這種藝術形式的生命力,曾榮獲省、市級獎勵,並被中央和省電視臺採錄播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