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中將,秋收起義升起的將星,毛澤東親自爲他主持入黨儀式

開國中將,秋收起義升起的將星,毛澤東親自為他主持入黨儀式

文/ 韓紀民

賴毅,是毛澤東為落實三灣改編提出的“支部建在連上”的要求,在秋收起義中親自發展的中共黨員。在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無論是參加歷次反“圍剿”作戰還是參加史無前例的長征,無論是奔赴淮北敵後抗戰還是參與解放戰爭中對國民黨軍的鬥爭,他身上都體現出共產黨人的崇高黨性,展現了人民軍隊優秀政治工作領導者弘毅堅韌、排除萬難的強者風範。建國後,他緊密結合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實際,抓好乾部隊伍建設,做出重大貢獻。在身體患病的情況下主動寫下離休報告,讓賢於年輕幹部,其顯赫功績,其高風亮節,足以彪炳史冊,啟迪後人。

一、在毛澤東教導下做好群眾工作

賴毅,原名賴玉生,1903年7月11日生於湖南省平江縣思村區福壽鄉陳子灣村一戶農民家庭。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參加北伐軍,後因不滿舊軍隊的軍閥作風脫離軍隊。1927年在江西修水,參加正準備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原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在填寫入伍登記表時,他將名字賴玉生改為賴毅。一個“毅”字,表達了他剛強堅韌、革命到底的決心和意志。

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起義受挫後,部隊瀰漫著一股消沉氣氛。就在一些人紛紛退黨、離隊時,賴毅卻毅然提出入黨要求,填寫了入黨申請書。10月中旬的一天,在湖南酃縣水口村的一個大祠堂裡,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主持了賴毅等6人的入黨宣誓儀式。毛澤東說:“你們是在革命的危急關頭入黨的。要堅信黨,堅信黨領導的革命一定會成功。在任何時候,都要跟黨一條心……”賴毅回憶道:從那天起,我像變了一個人。我告誡自己,要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黨叫幹啥就幹啥,黨指向哪裡就打到哪裡。根據毛澤東的指示,賴毅等人積極做好發展新黨員工作。在黨支部領導下,逃亡的人少了,隊伍一天天壯大起來。

在開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賴毅最大的收穫是在毛澤東指導下做好群眾工作。1927年11月,賴毅所在部隊佔領茶陵縣城,成立了縣人民委員會,但這是第一次搞政權工作,還是按舊政府的樣子,升堂審案,收稅完糧。毛澤東知道後,立即來信,要求撤銷縣人民委員會,組織工農兵政府,並在部隊中加強政治工作。於是縣政府的大衙門去掉了,動員和組織工農群眾的工作空前活躍,湘贛邊界第一個紅色政權在茶陵誕生。賴毅深感:“還是毛委員有辦法。”當部隊在國民黨軍圍攻下不得不撤出茶陵後,毛澤東來到賴毅所在的部隊,指出部隊此次作戰最大的不足就是沒有做好群眾工作,沒有打土豪籌款。他指出,工農革命軍的三大任務是:打仗消滅敵人;打土豪籌款子;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和武裝群眾。在毛澤東的言傳身教下,賴毅和戰友們每打下一個地方,都大張旗鼓地開展宣傳、組織群眾的工作。賴毅會講湖南客家話,他的宣傳鼓動效果很好。1928年初,毛澤東率領部隊進駐遂川縣城,要求大部分部隊分頭下鄉開展全縣的群眾工作,並宣佈了六項注意:上門板;捆稻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不拉夫、請來夫子要給錢;不打人罵人。賴毅把這六項注意和毛澤東先前宣佈的“三大紀律”牢記在心,嚴格執行,取得很大成效。鬥爭的實踐使賴毅深刻認識到,毛澤東指引的道路就是中國革命的勝利之路,為他做好幾十年軍旅生涯中的政治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1929年4月,紅4軍在長汀整編,將原第28團、特務營、第31團分別整編為第1、第2、第3縱隊,賴毅調任第3縱隊司令部副官處副官。此時,紅4軍內部在建軍宗旨、建軍原則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產生嚴重分歧,對毛澤東親手創立的政治工作制度有異議,提出照搬蘇聯紅軍的做法,實行諸如“司令部對外”、“軍事長官節制軍隊”之類舊軍隊的傳統建軍方式。12月,賴毅作為黨代表之一,參加了為糾正黨內錯誤思想而召開的中共紅4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即著名的古田會議)。會前,毛澤東親自找賴毅談話,瞭解部隊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並就建軍原則等問題談了看法。這次談話加深了賴毅對毛澤東無產階級建軍路線的理解,堅信紅軍建設必須肅清單純軍事觀點和極端民主化等錯誤思想,將軍隊置於黨的絕對領導之下。在選舉新的紅4軍前敵委員會成員時,他毫不猶豫地投了毛澤東一票。1933年初,作為團政委的賴毅,被抽調參加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財政部組織的籌款工作。憑著在井岡山時跟毛澤東學做群眾工作和籌款的經驗,他工作起來得心應手,圓滿完成了任務。

開國中將,秋收起義升起的將星,毛澤東親自為他主持入黨儀式

◆1937年參加秋收起義的部分同志在延安合影,前排左四為賴毅。

1934年春,賴毅升任福建軍區第三軍分區政委,不久兼任軍分區司令員。此時毛澤東已被排擠出軍隊領導核心。面對敵人的“圍剿”,“左”傾領導實行單純軍事防禦戰略,“處處設防,節節抵禦”,與敵人打消耗戰。部隊損失越來越大,賴毅越來越感到不對頭,他便以發電報的形式,向上級“建議改變死守一地的所謂‘寸土必守’的方針,將部隊深入到敵後去開展游擊戰爭,以免自己天天捱打,更可在後方發動廣大群眾,擴大政治影響,又可解決給養問題”。想不到這封電報給他惹了禍。有關領導說他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退卻逃跑”錯誤,將他降職為某新兵團政委。許多戰友紛紛為賴毅抱不平,但面對組織的錯誤處理,賴毅擔心的只是軍隊和蘇區的損失,至於自己政治上受挫他卻沒大在意。他回顧說:“自己認為只要是革命工作,什麼都可以,我個人究竟怎樣,組織上以後總會了解的。因而毫無思想包袱,仍是愉快地擔任新的工作去了。”

二、長征中的艱難奮進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撤離蘇區,開始戰略轉移。

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革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編成兩個野戰縱隊。賴毅編在第1野戰縱隊(又稱軍委縱隊),擔任第3梯隊總支書記。兩個月後,部隊整編,軍委第1、第2野戰縱隊合編為1個縱隊,賴毅被調任中革軍委警衛營政委,楊梅生任營長。在警衛營所在梯隊中,還有中央和軍委機關的一些老同志。賴毅一再叮囑大家:我們縱隊老同志和女同志多,他們和小夥子一道跋山涉水很不容易,一定要好好照顧他們。過度的奔波勞累,使賴毅病倒了。戰友們要用擔架抬他,可他堅決不肯。他忍痛咬牙拄著柺棍堅持行軍,一次掉隊,差點當了敵人的俘虜。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夾金山時,賴毅注意對部隊做好充分的動員和組織,要求官兵多準備些生薑、辣椒以便禦寒。要做到“三不一要”:不能走快,不能說話,不能坐下休息;要發揚階級友愛精神,搞好團結互助。由於動員準備充分,組織工作周密,全營順利地越過了氣候惡劣的大雪山。

紅一、紅四方面軍兩大紅軍主力會師後,決定繼續北上,混編為左、右兩路軍。1935年8月中旬,右路軍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等率領下由毛兒蓋出發,穿過草地,於月底到達巴西、班佑地區。但隨左路軍行動的中革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委張國燾不僅不讓該部繼續前進,還強令右路軍重返草地南下,企圖分裂紅軍,危害黨中央。毛澤東及時識破這一圖謀,決定迅速脫離險境,果決率右路軍先行北上。此時,賴毅和楊梅生正率部擔任護路警戒任務,由於行動突然,沒來得及隨軍委機關北上。後根據上級指示,隨紅四方面軍南下馬爾康縣的松崗地區,被改編為紅32軍第108團(該軍無師的編制),賴毅任團政委,楊梅生任團長。

10月上旬,張國燾在卓木碉公然另立“中央”,宣佈撤銷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職務。消息傳來,全團譁然,賴毅更是激憤難平。

張國燾發覺紅32軍指戰員對其推行的錯誤路線進行抵制,十分惱火,便採取釜底抽薪的辦法,將軍政治部主任黃火青、宣傳部長王透、民運部長朱明,以及賴毅等一批幹部調離該軍。賴毅調任中共川康省委組織部長。1936年春起,賴毅又先後被調任川康省蘇維埃政府財政廳廳長等空頭職務。短短八九個月,賴毅竟被連續調動職務八次。但不管張國燾怎麼折騰,搞什麼名堂,賴毅他們都是組織服從,內心有數,不讓張國燾抓住把柄,搞得張國燾拿他們也沒辦法。張國燾搞分裂不得人心,南下處處碰壁,加之中共中央的堅決鬥爭和不斷爭取,以及紅二方面軍領導人的共同努力,不得不同意北上。賴毅等被排擠的一批幹部也隨隊行動。10月,紅二、紅四方面軍分別在甘肅會寧城和將臺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賴毅才得以重回部隊,任紅四方面軍直屬隊政治處主任。11月,賴毅被調回中革軍委直屬隊,任政治處副主任。

開國中將,秋收起義升起的將星,毛澤東親自為他主持入黨儀式

◆圖為在紅軍大學與毛澤東、朱德合影。前排左起:聶鶴亭、毛澤東、朱德、林彪、何長工、周子昆、賴毅。

賴毅認真回顧了長征以來的經歷,認為自己分析和認識問題有時比較簡單,迫切需要提高政治理論素養,便多次提出進抗大學習。1937年1月,他成為抗大第二期學員。開學後,賴毅多次聆聽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人的講課,如毛澤東講授的哲學,朱德講授的黨的建設,董必武講授的中國現代革命史,秦邦憲講授的馬列主義基礎知識。黨的領導人結合中國革命實際闡明的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對於賴毅開闊視野,提升政治理論素質,起到重要作用。特別是毛澤東講授《辯證唯物論》,一直講了3個多月,共計110多個小時,使賴毅從理論的高度認清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及其主觀主義、教條主義的錯誤實質,進一步樹立了實事求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思想,提高了政治工作領導水平。

三、軍政同心打勝仗

賴毅抗大畢業後在中央軍委機關工作兩年多。經再三要求,組織決定派他到豫皖蘇邊區開展抗日鬥爭的新四軍第6支隊工作,任支隊政治部副主任。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賴毅任新四軍第4師第12旅政委,饒子健為代旅長。

賴毅多年擔任軍隊政治工作領導的突出特點是,十分重視與軍事領導的團結合作。他認為軍事和政治工作有“分工”但不能“分家”,只有軍、政兩個一把手同心合力,才能建設過硬部隊,打贏戰爭。

賴毅任12旅政委時,部隊面臨國民黨頑固派軍隊和日偽軍的夾擊,戰場形勢十分險惡。他和代旅長饒子健密切配合,不僅軍事上共同研究、確定作戰方案,還根據師首長的部署,切實抓緊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共同率領指戰員奮勇拼殺,苦戰3個月,會同兄弟部隊基本完成了上級賦予的向西防禦和“阻止反共軍東進蘇北和北上山東”的戰略任務。代旅長饒子健回憶說:“我們這個旅的部隊基本上是由游擊隊上升起來的,在關鍵時候能夠經得起考驗,英勇頑強,不怕流血犧牲,這要歸功於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當時,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很講究實際,所以威力強,很見效……由於大家都懂得我們是人民軍隊,群眾觀念強,自覺遵守紀律,官兵同甘共苦,雖然當時環境惡劣,生活艱苦,戰鬥頻繁,但部隊情緒高,沒有什麼動搖的。”

1943年,反 “掃蕩”鬥爭勝利不久,時任新四軍第4師第11旅政委的賴毅和旅長滕海清,又率部參加了著名的山子頭反頑戰役。3月14日,國民黨頑固派、蘇魯戰區副司令兼江蘇省主席韓德勤率第89軍、獨立第6旅、保安第3縱隊等部,侵入我淮北中心區金鎖鎮、山子頭一帶地區。3月17日夜,賴毅和滕海清率第11旅在師首長統一指揮下,協同兄弟部隊,對盤踞在山子頭地區的頑軍實施自衛反擊,至18日戰役結束,生俘韓德勤以下1000餘人,擊斃頑軍縱隊司令王光夏、旅長李仲寰以下數百人。這一仗,不僅粉碎了頑軍東西夾擊淮北新四軍的計劃,而且剷除了國民黨頑固派安插在華中抗日根據地的一個重要堡壘。1944年3月中旬,淮北軍區為粉碎日偽軍對淮北抗日根據地的“蠶食”,決定向守備薄弱的日偽軍據點發動春季攻勢。受領任務後,賴毅和滕海清率領第11旅南征北戰,連戰連捷。在為期3個月的春季攻勢中,第11旅作為一支拳頭力量,與兄弟部隊密切協同作戰,共拔除日偽據點50處,殲滅日偽軍5000餘人,為而後挺進津浦鐵路西作戰創造了條件。同年8月15日,賴毅和滕海清奉命率所部第31、第32團,隨師首長向津浦鐵路西豫皖蘇邊區挺進(參加西征的還有第9旅第25團和師騎兵團),以恢復蕭縣、永城、夏邑、宿縣抗日根據地,並打通與豫東睢(縣)、杞(縣)、太(康)地區的聯繫。在西征作戰中,賴毅和滕海清兩個軍、政一把手,軍事、政治一起抓,大事小事同商量。賴毅在每次發起戰鬥前,都向團領導交代,務必與兄弟部隊密切配合,搞好協同作戰。此次西征共殲日偽頑軍1.3萬餘人(含起義投誠),拔除日偽軍據點30多個,粉碎了日偽頑軍的進攻,基本恢復了原有的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第11旅在賴毅和滕海清強有力的領導下,屢立戰功,歷經戰火淬鍊,成為新四軍的一支雄師勁旅。

開國中將,秋收起義升起的將星,毛澤東親自為他主持入黨儀式

◆賴毅(右)與張震(左)、滕海清(中)在蘇北。

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軍在美國支持下,向解放區發起全面進攻,全面內戰爆發,淮北又是敵人進攻華東解放區的主要方向之一。時任中共華中第七地委書記兼第七軍分區政委的賴毅,與軍分區司令員張震球同心合力,緊密協作,勝利地開展了保衛解放區的鬥爭。

賴毅參加革命多年,歷經風雨,既有勝利的輝煌,也有挫折的遺憾。他心底無私,不但遇挫不餒,反而愈挫愈奮,逐漸成長為我軍的優秀將領,為軍隊政治工作建設和對敵作戰做出了突出貢獻。

1946年下半年,隨著主力部隊的撤退,蘇皖解放區陸續被國民黨軍侵佔,第七軍分區所轄10縣全部成為敵後,賴毅帶領全區軍民轉入殘酷的敵後遊擊鬥爭。11月25日,賴毅率地委機關衝破敵軍包圍,與軍分區機關在塘暮圩會合,隨即召開緊急會議,傳達中共華中分局的指示,研究下一步鬥爭部署。根據分局指示,確定由地委副書記、軍分區副司令等率部分武裝堅持原地鬥爭,賴毅率兩個主力團撤離淮北路東。但會上意見分歧,爭論不休。賴毅見意見難統一,敵軍又追得緊,一時衝動,大聲說道:“部隊已集合,再不走時間來不及了,乾脆大家一起走吧”,“到淮海地區休整一下,意見統一後再回來!”這一來,導致淮北津浦鐵路東黨政軍機關,一夜之間全部倉促撤到運河以東地區,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儘管當時華東局有些領導認為,發生這一問題的主要責任在華中分局,但賴毅作為當事人,深感自己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多次深刻檢討自己:“這說明我獨當一面的領導能力是不強的,理論水平是不高的”;“氣魄不大”,在當時“彈藥、經濟、糧食等物資均極端缺乏,而士氣又不甚高的情況下,缺乏扭轉當時可以扭轉的失敗情緒的能力”。此後,中共華中分局宣佈解散原地委,撤銷地委書記、副書記的職務,賴毅誠懇地接受了組織決定,後被調任華東軍區司令部傷員歸隊管理處政委。這次受挫,可謂賴毅多年戎馬生涯中最大的一次。但他毫無怨言,立足自身找原因,不管組織任命自己何種職務、分配何種工作,都盡力幹好,毫不懈怠。

濟南戰役勝利不久,賴毅升任蘇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在淮海戰役中,他根據上級部署,組織政治部門動員人民群眾全力支援前線,提出了“人人動手,個個支前”、“全力以赴,一切服從支前”等口號,在全區範圍內形成了轟轟烈烈的支前熱潮。戰役期間,蘇北軍區共動員各類民工175萬人,擔架1.5萬副,船3400只,小推車8000輛,牛車2500輛,牛、馬等牲口1.82萬頭,供應前線糧食1880餘萬斤。1949年4月,賴毅任蘇北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他協助軍區司令員和政委,在解放區人民群眾中深入進行“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宣傳教育和鼓動工作,大力開展立功創模活動。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參軍支前的積極性,對保障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雲水襟懷啟後人

1950年10月,賴毅任華東軍區幹部管理部(1952年7月改稱華東軍區幹部部,1955年4月改稱南京軍區幹部部)第一副部長,主管軍區幹部管理部的日常事務。

新中國成立之初,人民解放軍的工作千頭萬緒,幹部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在大量充實幹部隊伍的過程中,賴毅要求幹部管理部必須堅持德才兼備原則,嚴把質量關。在賴毅的努力下,一大批思想好、能力強、作風硬的幹部,陸續充實到各級領導崗位,幹部不足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有力地推進了軍區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此後,賴毅在軍區黨委的領導下,深入實際,兢兢業業,高質量地完成了全區各級幹部的級別評定、完善幹部檔案等任務。參與了評定軍銜和授予勳章、獎章的組織領導工作,為順利進行授銜、授勳做了充分準備。

1955年9月,賴毅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60年11月,賴毅升任南京軍區副政委。在新的崗位上,他不顧體弱多病,多次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悉心總結經驗,指導和加強軍區部隊的思想政治建設。

開國中將,秋收起義升起的將星,毛澤東親自為他主持入黨儀式

◆賴毅將軍。

1963年春,賴毅因胃病住院,胃被切除四分之三,導致健康狀況急劇惡化;加之又患有嚴重的低血糖症,時常頭暈。是繼續抱病工作還是主動要求離休?賴毅選擇了後者。在給中央軍委的離休報告中,他懇請組織批准他提前從崗位退下來,讓年輕的幹部來接替,以保持黨的事業的連續性。中央軍委領導考慮到賴毅的實際情況,批准了他的報告。周恩來總理對賴毅這種顧全大局,主動離休讓位的行動給予高度讚揚,要求大家學習這種精神。

賴毅離休後,黨中央和中央軍委並沒有遺忘這位功勳卓著的老戰士。1978年2月,賴毅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經中央軍委批准,賴毅從1982年10月起享受大軍區正職待遇。

離休後的賴毅,仍然十分關心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十分關心人民軍隊的建設事業。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由衷地擁護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自覺地與黨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保持一致。20世紀80年代末,思想理論戰線上出現了一股否定馬克思主義、否定四項基本原則的錯誤思潮,賴毅對此十分氣憤。他不顧越來越嚴重的病情,寫文章,作報告,與錯誤思潮進行堅決的鬥爭。針對社會上出現的“人的本質是自私的”等奇談怪論,他撰寫了《做一個純潔的革命者》《在戰火中入黨的時候》等文章,緊密結合親身經歷,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對此種謬論進行了有力批駁。

1989年春,賴毅的健康狀況日益惡化。他預立遺囑,除喪事從簡外,還要求將多年的積蓄作為黨費繳納給組織,體現了一個老共產黨員、革命老戰士對黨和革命事業的絕對忠誠。

1989年4月26日,賴毅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6歲。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