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清三進三出海軍

劉華清三進三出海軍

文/水新營

在劉華清上將近70年的軍事生涯中,從事海軍工作的時光佔了三分之一。他為人民海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國外媒體譽為“中國航母之父”。尤其是他的三進三出海軍的經歷更是充滿著傳奇色彩。

一進海軍很舒心

劉華清是湖北大悟人,出生在大別山區,參加紅軍後一直在平原或山區從事革命工作。沒想到,36歲那年他便與大海結下不解之緣。祖國的那片深藍,傾注了劉華清後半生的無數心血。

新中國成立後,劉華清歷任西南軍政大學黨委書記兼政治部主任、第二高級步兵學校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0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等職。1952年2月,劉華清接到中央軍委通知,讓他立即趕赴北京,海軍司令員蕭勁光找他談話。會見中,在簡要介紹了海軍建設的情況後,蕭勁光問劉華清:“劉華清同志,組織安排你到大連海校擔任副政治委員,你有什麼意見?”

對此,劉華清沒有一點思想準備。13歲就投身革命的劉華清過去一直在陸軍工作。對於海軍除了感到有些高深莫測以外,更多的是陌生感。他向蕭勁光反映自己覺得心裡沒底,擔心幹不好,影響海軍的工作。蕭勁光見劉華清有些猶豫,沒等他把話說完,便接過話茬:“海軍建設對大家都是新課題,需要邊幹邊學習。你在西南軍政大學辦過學,打過仗,又年輕,這都是很好的條件。相信你一定能夠勝任。”一席話,劉華清調大連海校的事,就這樣定下來了。於是,在陸軍幹了23年的劉華清半路出家,來到了海軍。

大連海校是人民海軍第一所培訓水面艦艇初級幹部的正規學校,全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學校”,其前身為安東海軍學校。1951年11月,大連海軍學校正式創辦,蕭勁光任校長兼政治委員,張學思任副校長兼副政治委員。1952年5月,劉華清正式到大連海軍學校上任。1953年3月,張學思調任海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後,劉華清兼副校長,主持學校日常工作。在任期間,劉華清認真貫徹海軍建軍路線和辦學方針,為海軍院校建設摸索了有益經驗,為海軍的人才培養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大連海校也被譽為“海軍軍官的搖籃”。1953年,朱德、劉伯承先後到大連海校視察,對大連海校的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1954年6月,經中央軍委批准,海軍選調了包括劉華清在內的一批團職以上幹部,去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學習。在此之前,已有海軍副政治委員劉道生帶10人赴蘇學習。劉華清這批算是第二期。乍聽到這個消息,劉華清有些顧慮,畢竟38歲了,又不懂俄文,之前只念過幾年私塾,數理基礎又差,學習肯定會遇到許多困難。但是,他畢竟是身經百戰的“紅小鬼”,不會在這點困難面前卻步。

劉華清三進三出海軍

◆1953年,劉華清(右)陪同劉伯承在大連視察海軍艦艇部隊。

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位於列寧格勒(現已恢復原名聖彼得堡),有上百年曆史,是當時蘇聯歷史上最悠久的高等軍事學府之一。自1945年起,學院建立外訓系,專門培訓外國海軍軍官。第二期來蘇人員組成了一個班,劉華清任班長。留學人員成立了黨支部,劉華清任黨支部書記。對劉華清這期留學生,學院規定學制為三年半,前半年是預科,學習俄文,後三年共開設21門課程,包括海軍常識、武器裝備、蘇共黨史等。每天8節課,晚上自學3至4小時,週日休息。每年暑假,可以回國休一個月探親假。但劉華清不得不把這僅有的每週一天的休息日和每年一次的探親假,一度幾乎全部用來突擊讓他傷透腦筋的俄文。到1958年他畢業時,除了不計分數的8門課程,其餘13門課程,有10門為優,三門為良,總評優秀。學院院長安德列耶夫海軍上將親筆簽名的鑑定評語為:“在海軍學院學習期間,該學員表現了高度的紀律性。作為集訓班和中國學員班的班長,極認真地完成了自己的職責。學習成績優良。”在蘇留學期間,1955年9月,劉華清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軍銜。劉華清後來回憶這段學習經歷時深有體會地說:“去蘇聯學習幾年對我後來在第七研究院、國防科委、總參謀部、海軍和軍委擔任領導工作,在業務上有很大的幫助。”

1958年2月,劉華清畢業回國,被任命為海軍旅順基地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同年8月,海軍北海艦隊在青島成立,劉華清擔任北海艦隊副司令員兼旅順基地司令員。旅順基地是國防前線戰略要地,當時由於朝鮮半島和臺灣海峽局勢不穩,時常有敵情出現,而基地又承擔著較繁重的護航護漁、巡邏警戒、防險救生等任務。為此,劉華清提出並主抓了基地核心戰鬥部隊的組建,並在各種任務中磨礪摔打,使之成為基地部隊的模範和“拳頭”,有效提高了基地應對突然襲擊和突發事件的能力。

1961年8月,周恩來總理簽發命令,任命劉華清為國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長。國防部第七研究院簡稱國防部七院,是我國第一個軍用艦船研究院,執行兵團級權限。這是劉華清工作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轉折,他擔負起了開創我國艦船科學研究的重任。從此,劉華清與國防科技發展和武器裝備建設也結下了不解之緣。不過,七院雖屬國防部建制,最初其黨政工作和日常工作的組織領導還是由海軍負責。1963年,國防部第七研究院劃歸國防科委領導。從進入海軍的副軍職幹部,到離開海軍時已成長為正兵團職幹部,劉華清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第一次離開了海軍。

二進海軍真窩心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劉華清受到衝擊。1966年10月,他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在聶榮臻的領導下,參與組織全軍裝備科研工作,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堅持工作。在國防科委,造反派一直對劉華清揪鬥不放。出於對劉華清的愛護,當時也受到不少衝擊的中央軍委副主席葉劍英和聶榮臻提出,讓劉華清回海軍工作,劉華清很感激兩位老帥。

其實,早幾年劉華清就有機會重回海軍工作。1964年年底,中央決定“院部合併”,艦艇研究院劃歸第六機械工業部建制領導。中央軍委秘書長兼總參謀長羅瑞卿親自找劉華清談話,就其工作安排問題,羅瑞卿告訴他:“已同聶帥商定,讓你回海軍當副司令,取得海軍同意後,軍委可下命令。”然而,沒過幾天,羅瑞卿頗感無奈地告訴劉華清:“李作鵬、張秀川不同意,你還是到六機部做副部長兼七院院長。”

1969年早春,劉華清又回到海軍。不過,這次來得有點灰溜溜。當時老帥們早被架空,軍委辦事組黃永勝、吳法憲、葉群、李作鵬、邱會作等人掌權,根本不聽老帥的話。海軍的李作鵬、王宏坤、張秀川等人也反對劉華清回去工作。

在重回海軍好長一段日子裡,劉華清真的像一件破舊的海魂衫,“掛”在那裡沒人想收,也無事可做。同時,暗裡還被審查,有人散佈劉華清是“黑線人物”,使得他在精神上相當壓抑。

同年6月,國務院宣佈將國防工業各部分交總參、總後、海軍、空軍及有關兵種管理,併成立相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造船工業這一塊分給海軍來領導。造船工業科研系統包括第六機械工業部、第三研究院、第七研究院等單位。海軍成立了造船工業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船辦”),劉華清任主任。海軍總算給劉華清找事幹了。

“船辦”隸屬海軍司令部領導,頂多算一個師級單位。相比劉華清之前擔任的大軍區副職,不可同日而語。雖然級別不高,但可乾的工作卻不少。現在終於有事情幹了,劉華清還是挺高興的,職位高低他不在乎。不久,劉華清又有了個正式名分,1970年12月,任海軍副參謀長,不過還是分管“船辦”那攤事。

“九一三事件”之後,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劉華清在海軍的處境卻沒有絲毫改觀。為此,劉華清找一位海軍主要領導申訴,那位領導坦誠地告訴他“江青曾說過‘劉華清是壞人,不能用’。根據是什麼,海軍不清楚,也沒辦法。”

劉華清三進三出海軍

◆1979年10月22日,劉華清視察株洲湘江機器廠。

“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到哪裡都是幹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思考,劉華清決定申請調離海軍。1973年底,他給熟悉自己的聶榮臻寫了一封要求調動工作的信。12月20日,聶榮臻接到劉華清的來信,就此寫信給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葉劍英,信中說:“劉華清同志在任(國防)科委副主任期間,給我的印象是:比較年輕,工作有幹勁,一直在海軍工作,又去蘇聯學習過,業務較熟。建議考慮他調動工作的要求。”葉劍英30日批示:“請總政酌處,似可以調動一下。”當時,總政的情況也異常微妙,總政治部主任兼北京軍區司令員李德生因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1973年12月前往瀋陽軍區擔任司令員。總政可以說是群龍無首,工作受“四人幫”干擾很大。一年過去了,兩位老帥的批示如泥牛入海,杳無音訊。為劉華清調動工作的事,聶榮臻數度督促,但都沒有結果。

1975年1月5日,由毛澤東主席提議,中共中央決定,鄧小平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3月28日,劉華清提筆給鄧小平寫信,要求澄清過去在國防科委工作中的問題,希望改變個人現狀,調動工作。5月3日,鄧小平將劉華清的來信批轉給葉劍英、張春橋(時任總政治部主任)和蘇振華(時任海軍第一政治委員)三人:“劉華清同志的問題,即便當時是中央處理的,現在也應由海軍同科委作出實事求是的結論。至於他的工作,可由海軍黨委考慮,也可考慮回到科委工作。如何,請酌,並請振華同志過問一下。” 5月5日,蘇振華接到鄧小平的批示後,立刻通告蕭勁光、王宏坤、杜義德等海軍主要領導:“劉華清同志的問題,望在常委議一議,作個恰當的結論報告軍委。”蕭勁光態度鮮明:“即照鄧副主席批示辦。”王、杜等人也表示同意。  

就在劉華清的工作醞釀調動變更之際,6月18日,海軍會同六機部向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上報《關於海軍艦艇10年發展規劃的請示報告》。劉華清是在《關於海軍艦艇10年發展規劃的請示報告》正式上送後,才看到這個在短短二十多天時間裡倉促制定的發展規劃。作為一名曾在艦艇研究院、六機部和國防科委主管海軍裝備科研生產長達10年之久的負責同志和海軍分管造船科研的現職副參謀長,他又被不可思議地排除在這一重大規劃研究制定之外,坐上了冷板凳。

劉華清三進三出海軍

◆1980年,時任副總參謀長的劉華清訪問美國海軍。

針對海軍裝備工作存在的問題,劉華清對此有清醒的認識,感到有很多話要說。9月初,劉華清僅用兩天時間就寫出了《關於海軍裝備問題的彙報》,呈報鄧小平副主席並毛澤東主席。劉華清認為,武器裝備建設“是海軍建設物質基礎的重要部分”,“是個重要戰略問題”。劉華清直言不諱地指出,海軍制定上報中央的10年裝備建設規劃“不能達到上述要求”,“有很多問題值得認真研究”。他從八個方面逐一分析規劃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與主張。其中心思想是,要重質量不要重數量、要少造小艇多造大艦、停造舊潛艇要研製新潛艇、要維持容易的更要研製尖端的等。這份彙報提出的建議思路同以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對新時期形勢與戰略判斷所做的決策大體上一致,並在實踐中得到實現和發展。鄧小平很重視這個報告,第二天就把劉華清的《彙報》批給蘇振華:“請你考慮一下,劉華清的有些意見值得重視。”

劉華清三進三出海軍

◆廣為流傳的劉華清訪美期間參觀美軍軍艦。

不久,根據工作需要,聶榮臻電話通知劉華清:“你到科學院去,小平也贊成。”於是,9月底,劉華清第二次調離海軍,成為以胡耀邦為首的中國科學院核心領導小組成員之一。在第二次調離海軍時,回顧在海軍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聯想自己從大軍區副職到海軍降職降級多年,帶著對海軍的絲絲眷念和傷感,劉華清認定:“海軍這條路算是走到頭了。”

三進海軍展雄心

1982年8月28日,劉華清被任命為海軍司令員。對於這次任命,在徵求意見時劉華清有些猶豫。劉華清熱愛海軍事業,要在過去,他會很高興地接受這一任命。但現在,距第一次準備讓劉華清當海軍副司令員的時間,已經過去了18個年頭。

劉華清三進三出海軍

◆檢閱艦載直升機及導彈艇部隊。

同時,許多情況也是今非昔比。從年齡講,劉華清已經66歲了,雖然比過去有了更多的經驗,但從精力體力上講,這個年紀並不是人生最好的時候。從工作上看,劉華清在副總參謀長崗位上幹了近三年,分管業務也已經熟悉,幹起來相對輕鬆些。當然,讓劉華清猶豫不決的最重要原因還是海軍的現狀。9月1日是黨的十二大開幕的日子,劉華清在人民大會堂見到了鄧小平,他對劉華清說:“你還是要回海軍工作。海軍的問題不少,要整頓。”面對老首長的叮囑,劉華清不再猶豫,接受了這份重託。

當時,由於十年動亂的破壞,海軍成為公認的“重災區”,亟須整頓。俗語說:“慈不掌兵。”上任伊始,劉華清每天走進海軍司令部大院,這哪裡像一個現代化戰略軍種的統帥部啊!辦公區和服務區、生活區毗連,軍人和職工、家屬、子女混雜,毫無秩序可言。機關作風鬆散,管理鬆懈,紀律鬆弛。“海軍機關大院到了非徹底整頓治理不可的時候了!”10月5日,劉華清親自主持召開海軍首長辦公會議,主題就是一個:部署海軍直屬機關整頓;整頓的內容:院容、軍容、風紀、工作秩序。海軍機關的全面整頓成效明顯,受到中央軍委首長的充分肯定。

劉華清三進三出海軍

◆劉華清上將參與中國航母早期工程。

以整頓部隊紀律為突破口,在海軍任職期間,劉華清領導進行海軍軍事訓練、院校教育、裝備管理、編制體制、後勤保障、戰場建設等各方面的改革,先後進行了數十項大小改革,均取得了明顯成效,海軍面貌煥然一新,開創了海軍建設新局面。

尤其是任職期間,劉華清著眼建設強大海軍,強調增強海洋意識、維護海洋權益、經略海洋,提出並確立了中國海軍戰略理論。他提出了“近海防禦”的海軍戰略,為海軍長遠建設與保護利用海洋提供了科學的宏觀指導。

對於劉華清個人而言,要在自己的海軍司令員任期內主持制定海軍戰略,並以此為指導完成海軍現代化長遠發展規劃,歷史留給他的支配時間已經不多。在1985年9月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劉華清與海軍政治委員李耀文雙雙退出中央委員會,轉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對於離職卸任,退居二線,年近七旬的劉華清已經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當時,比劉華清還小兩歲的中央政治局委員、空軍司令員張廷發都退出了空軍主要領導崗位。劉華清甚至與李耀文政治委員私下探討了海軍領導班子新老交替的最佳模式:他自己先退,年小兩歲的李耀文後退,以保證他們二人主導的海軍現代化改革建設事業按照既定方向與目標繼續推進。幸好,在1985年的軍隊大單位領導班子大調整中,軍委領導層出於對海軍工作的高度認可,劉華清與李耀文雙雙留任。

在經歷了較長一段時間對海軍戰略問題的探討後,1987年2月13日,劉華清和李耀文共同簽發了海軍黨委上報中央軍委《關於明確海軍戰略問題》的報告。此後不久,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楊尚昆、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等先後圈閱了海軍黨委《關於明確海軍戰略問題》的報告。至此,具有中國特色的海軍戰略及其理論體系宣告誕生。 

海軍裝備是關係海軍未來發展的重大問題,劉華清從長遠考慮,抓帶根本性的主要裝備研製,設想用15至20年左右的時間,搞航空母艦和戰略導彈核潛艇預研;積極倡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以加快自行研發的步伐,形成新一代海軍現代裝備體系。

劉華清三進三出海軍

◆視察潛艇部隊。

航空母艦的應用,是20世紀艦艇發展的偉大成就。早在1970年,劉華清根據上級指示,就組織過航空母艦的專題論證,並上報過工程方案。就任海軍司令員後,航空母艦在劉華清的心中越來越重要。劉華清考慮到:中國是一個瀕海大國,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發展航空母艦,則能很好地守衛遼闊的海防邊疆。

劉華清提出,解放軍搞航空母艦的目的不是為了和美國、蘇聯競賽,主要是用於對臺鬥爭需要、解決南沙群島爭端和維護海洋權益等方面的任務。平時還可以用於擴大維護世界和平的政治影響。海軍有了航空母艦,海軍的質量就會發生大變化,海軍的作戰能力也將有較大提高,有利於提高軍威、國威。為此,他積極推動航母建設的論證工作。

1987年3月31日,劉華清向總部機關彙報了關於海軍裝備規劃中的兩大問題:一是航母、一是核潛艇。這兩個問題涉及到海軍核心力量的建設,是關鍵性問題。這兩種裝備不僅為了戰時,平時也是威懾力量。劉華清還強調:我們想通過發展航母,引出海軍裝備發展的路子來。劉華清的彙報受到總部有關領導的充分認可。同年,在劉華清提議下,海軍在廣州艦艇學院開辦了中國第一個“飛行艦長班”,辦班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將來的中國航空母艦培養艦長。從那時起,劉華清一直為實現人民海軍的航母夢而謀篇佈局。

劉華清三進三出海軍

◆檢閱登陸艇部隊。

劉華清在海軍的工作表現,受到中央軍委首長和中央領導的高度肯定。1987年11月,中共十三大閉幕後不久,經中央軍委鄧小平主席推薦,劉華清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在宣佈中央軍委命令時,劉華清動情地說道:“我熱愛海軍事業,急切盼望中國海軍在我們這一代手中強大起來。為了實現毛澤東主席、鄧小平主席提出的海軍建設目標,我無愧地貢獻了我所能做到的一切。”

隨後,71歲的劉華清,第三次離開海軍,在更高的層面上參與軍委決策,繼續譜寫戎馬生涯的新輝煌。

黨史博採粉絲福利

本期將中共黨史出版社提供的

《大河向東:他們為什麼追隨毛澤東》

贈予大家

每天送出二本

劉華清三進三出海軍

內容簡介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群星璀璨,毛澤東如中天北斗,凝聚星河,指引方向。

中國共產黨的隊伍裡支流眾多,毛澤東像汪洋大海,吸納百川,包容四方。

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救星,也是一代共產黨人敬仰和追隨的領袖。毛澤東為什麼讓這些人追隨?或者說,他們為什麼至死追隨毛澤東?這一直是許多人不解的謎團。

想得到這本圖書很簡單

請抓緊參與我們的活動吧

我們將在每天的留言中,篩選出兩名優質留言粉絲贈書一冊。我們會通過私信和您聯繫。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