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岩遊記

一個時辰內兩次上麂獅巖,哈哈!我想即使巖下村裡人也不多吧。

之前耳聞“儒林四傑”之一的翰林大學士柳貫,曾經在麂獅巖上,構廬讀書,授徒講學,潛心著述。也許這就是我想一探的原因。

據小陳介紹,湯塢又叫坦湖。不知道咋滴,現在身份證上都變成了坦湖。不過古老的記憶還是無法抹去的,耳邊聽到更多的是湯塢。

雨中的湯塢如碧家小玉,景襯雨柔,雨添嬌媚;村中的坦塢也像沾染了春意似的,恰好微綠,惹人喜愛。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路邊白色牡丹花吸引了眾人,一朵朵牡丹花被春雨浸溼,更顯嬌嫩無比,宛如一位位青澀的女孩,潔白秀雅、儀態端莊;在喧鬧的人間享受著安靜的時光。

據悉,白牡丹於此安家已超三十多年了,顯得極其珍貴。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據《浦江縣誌》記載:“麂獅巖,縣南三十五里,與烏蜀山連。元柳待制讀書之石室也。廣十丈餘,高深各三丈餘。高敞坦夷,可容百餘人。今里人奉釋迦於中,揭號慈雲。”

又“麂獅庵,在縣南三十五里,明時建。國朝康熙四十年重葺。”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麂獅巖離村不遠,趁雨稍停,我們即刻上山。

翠綠的苔蘚鑲嵌在鵝卵石上,顯得曼妙無比,碧綠耀眼。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幽靜的林間小道,雨霧漫漫,靜的誘人,靜出美麗。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奇石懸空,松翠交蔭,一堵白色圍牆格外顯眼。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圍牆上正門面“麂獅巖”三個渡金大字,為中國國畫大師方增先所題。

兩側“烏蜀巍峨一代文章垂國史,梅溪澄澈萬家香火禮鄉賢。”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蔣英堅題。

筆墨韻致、蒼潤華滋,風格沉雄。為“麂獅巖”增色添彩。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麂獅巖巖石堅硬,渾然天成,空曠清靜,觀之宛如弦月;又似一隻慧眼,巖前視野開闊,默然俯視人間;更似獅子張口怒吼,來著皆為之驚歎。故稱“麂獅巖” 。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入內一首“洞育奇臣文為首,巖生雙傑山稱冠”楹聯,顯示金華山文化研究院施懷德所撰,蔣英堅書。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巖洞內供奉著眾多佛像,供人祭拜,祈福。

一側塑有明太祖朱元璋及一干大臣。原來此處又有朱元璋避難之處所說。

洞中佛像後面之幽洞,蜿蜒曲折,幽深莫測,每遇炎熱天氣,巖下村裡人來洞中尋幽靜納涼。傳說當年朱元璋於金衢曾兵敗,驚逃追兵 ,慌亂中,便一頭撞進了麂獅巖,但洞中並未見能遮身之物;隱約見一側似一小洞有幾隻蜘蛛在吐絲結網,遂向前喃喃禱告,並快速鑽進小洞。說也奇怪,蜘蛛似通人性,迅速吐絲結網布滿洞口。追兵追至,見洞內蟢絲密佈,無法藏身,遍尋不見只好悻悻離去。後當地百姓,亦稱此巖為“蟢絲巖”。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巖洞內有常年滴落的澗水,“滴!滴!”之聲,聲聲禪意,似淨化心靈的聖水,於一方淨土,穿透心境,沐浴聖地。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春雨如霧似煙般朦朧,飄渺虛無恍若仙境。

麂獅巖所處山岩不是很高但秀雅,周邊林木不是很高但茂盛;蔭木蔥蘢,松篁交翠。貌似雲深之處,又似竹籬茅舍人家。或許是沾了歷史名人的智慧,這裡的一切顯得神秘而有靈氣,愈發襯顯出山林的幽靜之美。

遙想當年一代名儒柳貫以巖為屋,讀書、講學、授徒、潛心著述。無疑是靜坐、清修的理想場所。元末明初文學家宋濂曾學文於柳貫,後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柳貫(1270~1342),字道傳,自號烏蜀山人,今橫溪鎮(原屬浦江縣通化鄉烏蜀山)人。其祖上先居河東,宋建炎中,七世祖鑄始從趙鼎自河東遷杭,其子森又自杭遷浦陽烏蜀山。柳貫大德四年(1300年)任江山縣儒學教諭,後歷任昌國州學正、國子助教、國子博士、江西儒學提舉、翰林待制等。少年時曾隨父避世亂於蘭溪親戚家而從金履祥受經,從方鳳學文,在學術和文學上均有較高成就。時與黃溍、虞集、揭傒斯並稱“儒林四傑”,是元代著名的理學家和文學家。著有《近思錄廣輯》三卷、《字系》二卷、《金石竹帛遺文》十卷,《柳待制文集》二十卷,《烏 蜀山房類稿》等。

據小陳的父親介紹:洞前那條山路,可通義烏、金華等多處古道。抗戰時期,金蕭支隊第八大隊曾經在這一帶活動。古道有陡深嶺義蘭古道、荷嶺古道、水坑嶺古道、風門嶺金浦古道等。據悉,至今風門嶺古道上還有約半人高的碉堡圍牆呢。寬敞高大、密林深處的“麂獅巖”亦為抗戰提供過不少便利。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巖洞一側一條新修建的約三、四米寬的路,滿山泥濘。問及這裡的妙忍師父意為何用?師父淡然回答,為運輸材料方便而建。為了一、二百米路程,非得把好好的環境,搞得滿目瘡痍,大煞風景。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麂獅巖”其巖背靠雄偉敦實,兀自獨立,形如冠帽的烏蜀山,是橫溪名勝景點。又因一代名儒柳待制崖穴苦讀及門生開國文臣宋濂而馳名,遺憾的是巖內除了石壁上刻有出自宋濂勵志文章《送東陽馬生序》外,再也找不到點點蛛絲馬跡。

一邊有三個似官爺、書生模樣。據小陳父親說是胡爺爺、陳爺爺、錢爺爺,皆在金華五侯之列。為赫靈侯胡則、鐵應侯陳文嵩、火應侯錢佛紀。

胡則(公元963~1039),初名廁,字子正, 北宋婺州永康人,為宋朝婺州第一個進士,胡則為官期間力主寬刑薄賦,興革使民,勤政廉政,做了許多功國利民的好事,深受百姓愛戴。尤其於明道元年,直言進諫,要求皇上免除衢、婺兩州百姓身丁錢,百姓感恩,遂於永康方巖山頂立廟以紀念他。公元1162年,方臘起義軍在方巖意外潰敗,朝廷認為是胡公顯靈,高宗趙構遂用“赫靈”兩字賜作胡公廟的廟額,由此,胡公廟又稱“赫靈廟”。

紅臉的塑像是陳爺爺,諱文嵩,行百廿五,人稱百廿五相公,原通化鄉人。父:諱公養,行四,人稱四相公,為造龍峰古塔施磚千灶敕贈義相公廟(洪溪古廟)。相傳,陳文嵩少時靠打獵、燒炭賣炭為生;肯吃苦,後苦行修煉。曾經與鄉親在嚴州燒炭。有炭商一度壟斷,藉故壓價,盤剝炭民;陳文嵩多次挺身而出,為炭民討說法。炭商對陳文嵩是恨之入骨。有一回,陳文嵩被炭商僱傭的人推進了火紅的炭窯裡,並封住窯門。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火紅的炭窯裡陳文嵩非但逃過一劫,竟然還毫髮無損。不過,炭民們看到從炭窯裡出來的陳文嵩已是滿臉通紅,久久不退。後來,被炭民尊稱為“窯神”。在當地磚瓦窯等點火皆先要把“窯神”請到的風俗。又據縣誌記載:“獵于山生擒白額而歸,後又神兵滅敵,於宋保祐甲寅敕封為“協忠侯。”

儒雅書生模樣的是錢相公,諱佛紀,行三,人稱錢三郎;父佚名,行十,人稱十相公,娶鮑氏,通化鄉人,乃宋殿前都指揮使昭聰公之後裔。

錢三郎少年學法於母舅鮑六郎又師匡廬道士得其真傳;湻祐二年臨安有火,錢候趕赴救之即滅,理宗勅封“火應侯”立廟古(音)盤山。

漫步村中,古居滄桑、古巷幽靜;能讓人感受到歷史傳統文化的真實底蘊。

四合院褐黃厚實的板門牆,菱、井、方型的窗欞,留下的都是歲月的痕跡。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斑駁的灰牆上水墨畫、浮雕,門楣上墨跡,到處是文人的珠璣。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古井,水清如鏡,滋養了一方百姓,如文人陳俠任,傳承著一代代文明。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厚重的泥牆,沒有被光陰所遺忘。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向每一位過客述說著逝去的滄桑歲月。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巖下湯塢如一位養在深閨的少女,脫俗、清新;宛若一抹春天的燦爛和恬靜。帶給每一個來到這裡的,或期待與之相遇的最美的那一抹溫情。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柳貫構廬讀書處,橫溪麂獅巖遊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