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華社報導、國務院門戶網站轉發!德州這個縣真的厲害了……

聚焦|新华社报道、国务院门户网站转发!德州这个县真的厉害了……

聚 焦 武 城

最近兩天,德州市武城縣“火了”。

聚焦|新华社报道、国务院门户网站转发!德州这个县真的厉害了……
聚焦|新华社报道、国务院门户网站转发!德州这个县真的厉害了……

文章從武城“共享工廠”描繪產業“新圖景”、“疏堵結合”變“危機”為機遇、“共享工廠”營造多方共贏3方面進行了深度剖析和解讀,高度肯定了武城藉助中央環保督察契機,按照推進新能源空調產業整合轉型的發展思路,分類施策、疏堵結合,創優服務,強化市場監管,引導生產要素通過“共享工廠+合夥人”機制形成利益共同體。

文章評價武城幫助“散亂汙”企業轉思想、轉認識、轉路子

,把他們的精力、財力、能力和資本、技能、市場等各類資源轉換成創新創業的新動能,鼓勵他們搬進大企業,採取合夥的方式形成優勢互補,降低生產管理成本。這一模式讓全縣新能源空調產業得到規範提升,營造出產業優化升級、稅收增長、百姓增收多方共贏的局面。

聚焦|新华社报道、国务院门户网站转发!德州这个县真的厉害了……

據悉,國務院門戶網站和新華社播發報道後,在全國引起普遍反響,新華每日電訊、人民網、人民政協網、新浪網、搜狐網等50餘家新聞媒體和知名網站先後轉發。

報道全文

“環保風暴不是危機,而是機遇”

——山東武城“共享工廠”調查

過去,一到颳風時節,山東省武城縣不少群眾被工廠裡的噪音和粉塵汙染困擾。如今,經過一場環保風暴的洗禮,這裡的天更藍了,空氣更乾淨了。

“共享工廠”描繪產業“新圖景”

武城的空調產業最早發源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截至2016年底,擁有規模以上企業近160家,個體工商戶1000多個,有5萬多人以此為生。

然而,這其中有大量“散亂汙”企業和小作坊,分佈在村莊周邊甚至村中。僅魯權屯鎮邢莊村就有43家空調配件小作坊,全村人飽受噪音、異味和粉塵之害。

魯權屯鎮人大主席張子璐說,“散亂汙”企業設備落後,產品低端,但他們各有所長,有的擅長生產加工,有的擅長市場銷售。大企業生產符合環保要求,但成本相對高、品質好,同時還缺少資金、熟練技工。

為此,武城縣政府牽線搭橋,鼓勵規模以上企業作為平臺,對關停的個體工商戶開放,通過多種方式與他們共享熟練工人、生產和治汙設備、市場訂單等。

“疏堵結合”變“危機”為機遇

通過“共享工廠”模式,武城縣一批企業採取合夥的方式形成優勢互補,降低生產管理成本,加快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山東中威空調設備集團董事長張傳義說:“新加入公司的合夥人利用公司的廠房、環保設備生產,做到達標排放。公司給他們派訂單,或者合作開發新項目,從中收取管理費用,雙方共享收益。”

張新橋說,以前沒有資質也沒有環保設備,只有手工生產設備,噪音粉塵汙染很大,一年最多能接到40萬元訂單。成為合夥人後,有了新設備,他預計今年就能完成1000萬元的訂單。

陳玉東曾在魯權屯鎮租賃廠房做噴塗,僅有一臺設備一年20多萬元毛收入。成為大企業合夥人後,他花200多萬元購買先進的高壓靜電噴塗流水線,訂單迅速增長,一年純收入已近50萬元。

不僅是過去的小企業找到了出路,大企業也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德州遠新空調器械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任佔志說,過去大量產品重複過剩,搞惡性競爭,合規企業疲於應付,“現在騰出精力搞研發,其產品利潤率已從3%提升至7%。”

2017年,武城縣整治關停“散亂汙”企業1444家,800餘家小微企業實現蝶變重生。

“共享工廠”營造多方共贏

通過“共享工廠”,武城全縣空調產業得到規範,營造出產業優化升級、稅收增長、百姓增收的多方共贏局面。

張傳義說,原來一些公司所需配件都是自己生產,有的設備一天只開幾個小時,工人利用也不充分,合夥人帶著外部市場和技術經驗進來,現在基本滿負荷生產,沉默的資源被喚醒。

“共享工廠”為武城新能源空調產業不僅實現了產業升級,推動行業健康快速發展,留住了本地人才,既富了“老闆”,又富了“老鄉”。2017年武城縣新能源空調產業用電量增長22%,稅收增長39.3%。

“共享工廠”也讓當地的空氣質量得到改善。2017年,武城縣PM2.5、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9.1%、17.1%、11.4%和10%。

聚焦|新华社报道、国务院门户网站转发!德州这个县真的厉害了……

■推廣合作:186-5346-6967

求贊求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