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來中國17歲嫁37歲中國丈夫,今年92歲俄羅斯老人不願離開中國


這位正在翻看畫冊的老太太,今年92歲,家住山東省淄博張店區南定鎮漫泗河村。老太太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老太太本是俄羅斯人,名叫尼娜。7歲那年她跟隨父母從俄羅斯來到中國,到了中國後,起了一個很好聽的中文名字:劉墨蘭。老太太在中國這一待就是85年。圖為老太太翻看到周村古城遊玩時拍的照片。

7歲時,尼娜隨父母從俄羅斯來到新疆伊犁。17歲那年,尼娜結識並嫁給了丈夫劉春書,劉春書比她大2O歲。此後數年,尼娜隨丈夫輾轉於中國各地。解放初期,尼娜隨丈夫回到山東老家,此後一直在淄博農村生活,再也沒回過俄羅斯。她也漸漸地不會說俄羅斯語言了。

在淄博農村尼娜和丈夫靠種田為生,務農生活既簡單又快樂。尼娜說,夫妻兩人沒吵一回嘴,沒打一回架。劉春書既是尼娜的丈夫,也是她的老師,在家裡手把手教她認字寫字。後來,丈夫患病致半身不遂,尼娜不離不棄照顧了他15年。那段時間,日子雖艱難,但堅強的尼娜挺了過來。


1989年,丈夫撒手人寰。前些年,女兒、女婿和兒子也相繼去世。尼娜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走出悲傷。經歷了人生的風雨,老人說現在凡事都看淡了、想開了,“不如多幹點活,好好替他們活著”。在村裡人眼中,尼娜是一個勤快、要強而且開朗的人,村民們都很喜歡和她交往,鄰里關係和睦。

老太太92歲了,還能看畫冊,做家務,自己洗衣做飯,精神矍鑠。有人問老人長壽的秘訣,老人說:“我沒啥秘訣,吃啥都行,就是愛幹活,不好生氣,能寬容就寬容,少生閒氣,少操閒心。”也許正因為“閒不住”,老人才能如此高壽,身子骨硬朗。除了幹活,唱歌幾乎成了尼娜唯一的愛好。

老人能唱很多歌曲,從中國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蘇武牧羊》到《喀秋莎》,老人張口就來,一首接著一首。唱歌時,她滿臉的皺紋都漾著光彩。“我現在嗓子不好了,早些年比現在唱得強。一塊兒幹活的人都喜歡聽我唱。”老人說著得意地笑了起來。


有人問老人:在中國生活這麼多年,有什麼感想沒有?老人還說:“我喜歡中國,我愛中國,中國就是我的家。現在區、鎮、村裡給我發補助金,我生活很好,我太有福了!”圖為老人在家自個兒做中國菜,已經完全融入到中國人的生活,根本看不出俄羅斯人的影子。

2017年3月3日,對於久居山東省淄博市的俄羅斯裔老奶奶尼娜來說,是不同尋常的一天。一份特殊的節日禮物從萬里之遙的俄羅斯飛抵中國。離鄉84年後,這位被稱為中國“喀秋莎”的老人,第一次收到了來自故鄉沃洛格達州的“家書”。尼娜老人從南定鎮工作人員手中接過信,雙手微微顫抖。

薄薄的三封信,傳遞的是老人故鄉濃濃的情意。“我們知道,與您當面交流的願望無法實現,但也許您能時不時回憶起俄羅斯的故鄉。”凝神聽著翻譯朗讀俄羅斯孩子們的來信,老人藍綠色的眼睛裡泛起晶瑩的淚花。由於7歲就離開了俄羅斯,老人如今只會說、寫幾句簡單的俄語。


“自從您和家人離開故鄉,這裡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許,故鄉風景照片能讓您回憶起快樂的童年。”打開瓦赫涅沃村和尼克爾斯克市學校的孩子們寫來的信,裡面是一幅幅尼娜故鄉的照片。“離開故鄉這麼久,村莊的樣子都不記得了。”久久凝視著照片,尼娜感慨地說。

尼娜老人現場寫了回信。“謝謝你們,我愛你們!”老人在卡片上一筆一劃地寫下了自己的感激之情。隨著回信寄出的還有淄博華光陶瓷贈送給沃洛格達州和學校的陶瓷禮物。陶瓷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藍色的陶瓷盆上,畫著雄雞報曉的圖案。

如今,尼娜有著穩定的收入來源,不用為生活發愁。老人的各項補助加起來,一年收入超過9000元。新的一年,加上高齡補貼等補助,每年補助金能達到1.2萬元。孩子們也很孝順,一直照顧著她。當老人知道2018年的世界盃在俄羅斯舉行時,老人每天也看一會兒足球。老人說:“雖然我看不明白,但可以感受一下熱鬧,好像回到了家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