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教材亟須部編本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大學語文課程對大一新生而言,是以閱讀和寫作為主體的語文素養教育,能夠形成靈活運用中華民族通用語的語言文字能力,拓寬語文學習視野,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築牢意識形態安全陣地,體現文明互鑑的基本設想。《大學語文》教材好不好,對於使用者而言至關重要。

1978年,匡亞明和蘇步青倡議重開大學語文課。改革開放煥發了《大學語文》教材編寫者的熱情,教學隊伍不斷壯大,《大學語文》教材多元化,這條路漫長而又艱辛。時至今日,《大學語文》教材林林總總,達400多種,整體趨向立體化、網絡化,版面設計圖文並茂。然而,大學語文課程定位不準,編寫隊伍水平高下不一,編寫體例分層分類多樣,選文內容標準參差不齊,文重而語弱,語文能力訓練不強,與培育高級專門人才宏旨相去甚遠。面向全國範圍高等教育領域使用,《大學語文》教材編寫、修訂工作刻不容緩,亟須統籌規劃。

《大學語文》教材是高等學校加強大學生語文素養教育的重要依據。由於電腦、手機使用頻度居高不下,現代人提筆忘字的現象比比皆是,基本國民素養教育需要提升。與中小學相比,大學語文課程先有教材,而後有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教學大綱又因任課教師及其所在教育機構而異,教材選用的隨意性影響不同本科專業語文素養教育質量。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兩個學段的語文課程標準是全國統一的。普通高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大綱多為中文系所教研室制訂,個別學校僅由某一教師執筆,最為重要的教學文件通過教研室主任簽字審批即可執行,各校之間的課程教學大綱差異很大。大學語文在文學院、系、所、室地位受重視程度不夠,多數專業課教師不願從事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工作,任課教師被邊緣化。大學語文本應由所在高校語文素養最雄厚的教師擔綱,現實中,師資力量卻相對薄弱。各地高校徵訂使用《大學語文》教材亂象叢生,僅憑任課教師喜好,大學生不重視大學語文這門通識教育必修課程並非咄咄怪事。曹丕論曰:“蓋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最能顯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大學語文課程,被逼向犄角旮旯,在高校課程領域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

世紀更迭,世界各國高度重視出臺母語教育國家標準,呈現大中小學一體化設計理念。為培養大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著名高校均開設相應的課程。

目前,我國僅在中小學確立語文課程國家標準。大學語文屬於國家課程,應當研製國家標準。現實是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大綱由高校教師及其所屬教學單位自主設置,導致本應國家編寫、修訂和審查的課程管理重心下移,應有的價值導向在《大學語文》教材編寫和使用中難以保障。大學語文囊括信息浩如煙海,教材選文是滄海一粟。由是,如何編寫、修訂和審查?教育部統籌規劃《大學語文》教材愈發迫切。

近期,有學者討論研究生學位論文存在諸多問題。試想,大學階段尚且不能佈局謀篇,不良語文惡習自會侵染到後續階段。大學語文雖為必修課程但因其隨堂考查性質,演變為學生獲得學分刷高績點、教學互評心照不宣的手段。2019年秋學期,中小學將全域使用部編本。教育部統籌規劃大中小學語文教材,分段施工是可行的,《大學語文》教材部編本應當儘早落實。當前,《大學語文》教材本應體現高校大學生對我國語言文字應用能力螺旋上升的發展軌跡,現實卻是斷裂式存在,《大學語文》教材與中小學脫節現象較為嚴重。《大學語文》教材有多種編寫體例,進入高校的大一新生需要重新學習《大學語文》文本呈現方式和任課教師教學思路,與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設計理念對接困難,已經建構起來的語文圖式被新的知識框架改造和重組。《大學語文》教材使用過程中,擅長文學的講文學、擅長文章的講文章,多為專業課教師專長髮揮的另一場域。專業課教師不擅長的語文領域被弱化或者省略;倘若全部講授,勢必生拉硬扯,不得要領。大學語文課程應有的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界線模糊,教師爽口學生爽耳,古時“口耳之學”復現於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

《昭明文選》《古文觀止》《聲律啟蒙》《文章軌範》等古籍,為歷代莘莘學子積累語文素養,提供了豐厚的養料。新生對大學語文數典忘祖,記不住歷代語文名家,滑向顏值喜人的“新貴新寵”。編寫《大學語文》教材,需要教育部組織全國語文教育界精銳力量,集中一線教師的實踐智慧,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要求有機融合。

“文以載道”“文以傳道”,語文在載道和傳道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對於貫徹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意義重大。恢復高考40年來,語文學習隨學段提升而興趣衰減的現象越發嚴重。《大學語文》教材亟須消弭體例多元而價值蕪雜的選文生態,為高校各專業閱讀和寫作夯實根基,承擔起在高等教育階段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使命。

(作者 李孔文 系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05日第7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