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水塘:夏釣鯽魚不是夢

肥水魚難釣!尤其在盛夏,尤其是想在肥水塘中釣鯽魚,更是難上加難。如何攻克這個難關、讓喜歡釣鯽魚的朋友大有斬獲呢?

肥水塘:夏釣鯽魚不是夢

在討論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樣的水質算肥水。

從水色上看,肥水(排除被嚴重汙染)一般呈綠色、褐色、淡紅色,水中生長著大量的浮游生物、浮游動物;水底的有機肥、枯枝爛葉較厚,水體透明度低(一般只在15~20釐米)。遇有悶熱天氣、氣壓較低時,水體就會出現缺氧現象,令魚類毫無食慾。

在肥水塘如何釣好魚?接下來,我以鯽魚為例,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釣風雨

當進入夏季高溫時節,特別是在晴朗天氣裡,陽光直射水面使水體溫度經常達到35℃以上。這樣高的水溫,一方面加速了水中有毒、有害氣體(如沼氣等)的揮發,造成水體底部缺氧;另一方面,水體中密集的浮游生物也將消耗掉水中大量的氧氣。如此,都嚴重影響著魚類的攝食活動甚至生存。

在這樣的水體中,越是水的上層,含氧量就越高,有害氣體也越少。鯽魚具有趨氧的本能,因而它們常常會被迫離開水底,遊弋於水域的中上層。這樣一來,水底基本沒魚了,此時再釣底,收穫自然寥寥無幾。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釣友說夏季底釣鯽魚難的原因所在。

肥水塘:夏釣鯽魚不是夢

但是,當天氣發生變化,出現颳風、下雨,風浪、雨水會使空氣變得清新、導致氣溫下降;水體表層溫度較快地與下層水溫發生對流,使上下水層溫差變小;新鮮的雨水也會使水體的溶氧量快速增加。這時鯽魚感覺涼爽舒適,食慾轉旺,會紛紛下底覓食。所以,如果我們習慣底釣,那就要在夏季有風、有雨的天氣大展身手。在這樣的天氣出釣,我們也會免受酷熱煎熬。

二、釣早晚

黎明時分,水體上層溫度相對較低,且密度大、含氧量高。這時稍有風浪,就會加快水體的上下對流,使下層水域含氧量增加,進而刺激鯽魚食慾。因而,在肥水塘底釣,要抓住清晨這段時間下竿,往往能釣出一個高潮。上午9時以後,隨著太陽光線強烈照射,水體溫度快速上升,水底含氧量變得越來越低,鯽魚便會開始停食、離底變層,或者躲入陰涼處避暑、少動少食,垂釣難度無形中加大。只有到了傍晚5時~6時後,鯽魚才會重新回到底層覓食。

夏季在肥水塘釣鯽魚,夜釣也是較好的選擇。通常,夜釣鯽魚的收穫要好於白天。

肥水塘:夏釣鯽魚不是夢

三、釣降溫

夏季颳風、下雨的天氣有利於釣肥水,這毋庸置疑。但並不是非要等颳風下雨天才能出釣。在持續幾天的高溫天氣後,如偶遇弱冷空氣南下、氣溫下降,也是難得的出釣機會。

合肥市的銀河公園,水質較肥,平時想釣鯽魚很難。2006年6月的一天夜裡,巧遇冷空氣南下,早晨在室外感覺很涼爽,我決定出釣。那天的鯽魚變得特別好釣,我用米飯粒釣底,一天釣了近百條約50克左右的鯽魚。這不俗的戰績,在釣友間傳了許久。所以,我每次到銀河公園垂釣,都要看看天氣預報,留意近兩天氣溫的變化趨勢。

要提醒釣友的是:氣溫變化比水溫變化快,當冷空氣來臨後,最好等幾小時或半天后再出釣,效果會更好一些。而且,鯽魚的生理機能調節也需要一個過程。

肥水塘:夏釣鯽魚不是夢

四、釣淺

水越淺,水體的含氧量越高。因此,夏季肥水中的鯽魚,更多時候喜歡在水的中上層活動。同樣道理,在淺水區,鯽魚的食慾要旺盛很多;加之肥水透明度低、天然餌料豐富,所以鯽魚喜歡到淺水區覓食。夏天,我常選僅有2尺多深的釣點釣鯽魚,收穫要比在深水區垂釣強很多。但釣淺水時要注意:由於水淺,岸邊的響動很容易傳遞到水中;鯽魚又是天生膽小,所以在垂釣時要保持安靜,儘量不要走動、大聲喧譁,否則會驚散魚群。

五、釣素餌

鯽魚的食性隨季節和發育期的不同而改變。在夏季高溫時節,鯽魚的食性一方面受生理機能決定,一方面成熟期的鯽魚對含高脂肪、高蛋白的葷餌需求有所下降,所以會以素餌為主,喜食麥面、玉米麵、蠶豆麵、米飯粒、煮熟的麥粒等糧食類清淡餌料。

記得有一年7月,我和單位的釣友們到很遠的一個農村水塘垂釣。這塘是村民淘米、洗菜的地方,水質很肥,大家開始用濃香作誘餌、紅蚯蚓作釣餌,結果釣上來的都是很小的鯽魚、雜魚。村裡的小孩只用白麵團或米飯粒垂釣,結果釣的鯽魚大多了。大家都想不通,比比裝備、餌料,再看看釣的魚,都氣得直想笑。最後只得找人家要了餌料裝鉤,沒想到換餌後釣了很多條大鯽魚。

六、釣細線小鉤

在肥水水域,由於可食的浮游生物、微生物及藻類非常多,鯽魚整天飽食無憂、食慾較差。另一方面,這樣的水域往往離市區或村莊較近,人為的噪聲干擾及經常性垂釣,使鯽魚具有了一定的警惕性,所以當它們進窩後並不是見餌就吞,而是淺嘗輒止,稍有異樣馬上棄餌逃離。這樣一來,我們在選擇釣組時就應有針對性,要儘可能用細線、小鉤。

線細隱蔽性好,信號反應靈敏,鉤小便於魚吞餌。而且,鯽魚又有吃小不吃大、吃軟不吃硬的習性,因而為了使它們容易上鉤,必須要使用小鉤、細線。但也要注意選高質量的線和鉤,並根據鯽魚個體的大小合理匹配。在調釣上,以釣靈一些為好,因為肥水中鯽魚吃鉤輕,在立標上經常只在一線上下變化。同時,觀標一定要集中精力,一旦發現動作,反應要快捷。

肥水塘:夏釣鯽魚不是夢

七、餌料主次分明

肥水中魚的飢餓程度低、食慾不強,所以在打誘餌時,就要控制好誘餌的量,應本著寧少勿多的原則。假如用藥酒泡小米打窩子,一次打入20粒~30粒即可。最好多摻點霧化好的粉餌,以虛為主、以實為輔,這樣既能引魚又不至於讓魚吃飽。

在採用傳統釣法時,還要注意誘餌與釣餌質量的高低搭配。就是說,要使釣餌的質量高於誘餌。誘餌不宜使用濃腥或濃香,否則雖誘魚速度較快,但會招來大量小雜魚,也將削弱釣餌的誘惑力,導致對象魚進窩只吃誘餌不吃釣餌。有些釣友往往不瞭解或不注意這一點,結果窩子裡魚泡直冒就是不見標動,自己還一頭霧水。我在採用傳統釣法時,常常是用什麼餌誘,就用什麼餌釣。雖然鯽魚進窩慢一些,但很少出現窩子裡泛魚泡卻不吃鉤的現象。另外,為刺激鯽魚的食慾,要適當地採取輕提逗的方法誘魚,除非它們是“滑魚”。

八、釣活水

在同一水域,死水(靜態)的含氧量比活水(動態)的含氧量要低得多。在盛夏高溫季節釣肥水塘,魚的趨氧性是選點、打窩子時首要的考慮因素。當你發現某處水域有活水,應首選此處作為釣點。那裡的水體不僅含氧量高,而且天然餌料豐富,加上鯽魚又有逆水覓食的習性,所以是再好不好的釣點。再有一點,處於流水中,魚的活動量大,體力消耗大、食慾相對旺盛,這些都為我們垂釣提供了有利條件。最好是將釣點選在進出水處兩邊的緩流或洄水灣處。

總之,夏季在肥水中釣鯽魚,除了要注意與正常水域區別對待外,應重點圍繞水體溶氧量與鯽魚趨氧性這個核心問題來考慮。否則,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難釣出好的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