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者顾颉刚文人书法,鲁迅对学生说:“顾颉刚来了,我立即走”


顾诵坤,字铭坚,号颉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汉人,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1920年,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在中国是首次对传说故事进行精细和系统的考证。他对记载于各种古籍和流传于当时口头的有关材料进行分析,对这个故事的产生、传播及变异状况进行系统的考证,意在对孟姜女故事起源的时间、地点和情节变化以及与历史的关系,作出尽可能科学的阐释。其《孟姜女的故事转变》和《孟姜女故事研究》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从纵横两方面提出了故事的历史系统和地理系统。


1920年,顾颉刚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中山大学、兰州大学教授,兼中山大学图书馆中文部主任。此间,写有《国立广州中山大学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在江浙一带购求古籍。1949年以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私人藏书颇丰,共计46000余册,其中线装书约6000部,平装书约2600种。

新华网《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顾颉刚》:“对于人文学界来说,20世纪不但以‘疑古’发端,还以‘走出疑古’来宣告自己的结束,去今最为遥远的上古史竟纠缠了中国学术界整整一个世纪。无论赞成还是反对,以顾颉刚为领袖的‘古史辨’派,实际上已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古典学界不可绕过的巨大存在。”

作为古史辨派创始人和国学大师,顾颉刚一生与同时代许多名人学者过从甚密,有的关系非同一般,其中与鲁迅的关系十分复杂。顾颉刚与鲁迅之间真正的冲突发生在厦大共事期间, 在此之前,两人虽同在北京,并没有多少直接的接触,如果说两人之间有什么联系,顾颉刚至多是因为鲁迅与胡适、陈源的论战,间接受到一些波及。


二人成为厦大同事之后,各种因素凑合到一起,冲突也就在所难免,最后竟发展到分道扬镳甚至势同水火的地步,这不仅是顾颉刚没有想到的,大约也是鲁迅始料未及的。顾颉刚后来在自传中感慨地说:“我一生中第一次碰到的大钉子是鲁迅对我过不去。”虽是一家之言,却足见此事对他影响之深。

鲁迅前脚刚离开厦门到中山,顾颉刚后脚也就跟了来。结果鲁迅对学生说:“顾颉刚来了,我立即走。”连饭碗都不要了。

鲁迅与顾颉刚结下如此冤情,却难以找出深仇大恨来,后人也只能从“细故”上来找蛛丝马迹。鲁迅曾写《中国小说史略》的学术著作,陈源污称鲁迅剽窃了日本学者盐谷温《支那文学概论讲话》中的《小说》一章,顾先生有一次与陈源私下扯白话,也说鲁迅有抄袭之嫌。这话传到鲁迅耳里,就对顾氏心存恶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