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搶海外上市頭炷香,中國私募大佬們在焦慮什麼?

爭搶海外上市頭炷香,中國私募大佬們在焦慮什麼?

2018年的盛夏,中國的私募機構們,正在為爭搶海外上市頭炷香而擠破頭。

端午節前夕,主攻一級市場的基岩資本,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開遞交招股說明書(F1),計劃登陸納斯達克主板市場。

6月25日,港交所正式披露了華興資本遞交的A1申請。

6月28日,瑞威資本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

根據媒體報道,上述3家之外,另有不下10傢俬募機構表態或者已經開始籌劃赴港上市,這其中包括一直處於“風口浪尖”的中科招商,專注醫藥方向的東方略,以及但斌的東方港灣。

國內私募突然抱團衝擊IPO,它們究竟在焦慮什麼?為了尋求答案,藥師找業內資深人士聊了聊,並梳理出了部分原因。

01

股東退出的訴求

對於熟悉新三板的朋友而言,恐怕對於中科招商(原新三板代碼:OC832168)和東方略(OC:430187)這兩家公司的名字並不陌生,此前掛牌新三板,如今又出現在赴港上市的名單中。

如此大費周折,究竟為哪般?

一位熟悉新三板的機構負責人透露了實情:“像中科招商、東方略這樣的公司,都是新三板市場的熟面孔,赴港上市正是在為此前的投資人找尋資本市場的新出路。”

他進一步解釋道:“中科招商有2000多戶中小股東,還有通過百億定增進來的無數投資者,如果不再次上市沒法交待。”

“還有一家叫天星資本的,在掛牌前以300億估值融了不少錢,掛牌失敗後,這些投資者的退出是需要通道的,因此在內地上市被限制,監管層不鼓勵的情況下,選擇赴美或者赴港上市,成為了眾多私募機構的行業共識。”前述負責人表示。

此外,內外環境不確定因素的增加,LP(有限合夥人)的恐慌開始蔓延,風險偏好發生明顯變化,進而把退出壓力傳導到GP(普通合夥人)身上,加劇了上市潮的迭起。

可以預見,藉著此次上市潮,不僅會在私募中創造一批富豪,也會有一大批風險資本順利退出、功成身退,以便釋放資金尋找新的風口和新的潛在獨角獸創業機構,完成其自身商業模式的動態循環。

爭搶海外上市頭炷香,中國私募大佬們在焦慮什麼?

02

解決去槓桿背景下的募資難題

除了股東退出的訴求外,基岩、華興等私募選擇在這一時間點趕著上市,似乎還有著另外的隱情——去槓桿導致的資金緊張,所以只能到二級市場上融資。

資金有多緊張?按照一位母基金員工的說法:“基金賬上不可能一分錢沒有。但是,錢不足以支撐到下一輪資金到來。”

他進一步透露:“對於整個行業而言,募資已變得越來越困難。2014年前後成立的新基金中除了少數幾家,很多都募資困難。一家以消費投資見長的新基金,從去年3月開始想募10億元二期成長基金,但至今都沒消息。”

募資的困難程度,從投中研究院提供的統計數據上,也得到了驗證。

今年一季度,中國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VC/PE)只有103家完成募資,同比減少54.82%;募資規模為110.3億美元,同比下降74.85%。4月情況更糟,完成募資的VC/PE數量同比下降69.41%,募資規模同比下降85.78%。

這就不難解釋,為何著急上市的這批私募,大部分都是從事中國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VC/PE)的機構了。

爭搶海外上市頭炷香,中國私募大佬們在焦慮什麼?

03

資本運作更加便利

“私募有別於其他公司的地方在於,有了平臺更容易去進行資本的運作,這是私募公司最希望也最擅長的事情。”某市場人士談了自己的看法。

雖然此前不少私募折戟於新三板,但新三板也讓私募們看到了資本市場帶來的幫助。

比如,彼時的九鼎、中科招商曾分別甩出大額定增單子進行融資,一度震驚新三板市場。

同時,中科招商在A股大舉“囤殼”,舉牌了十幾家上市公司;九鼎則在不到兩年時間裡,拿下多個金融牌照,從私募股權公司變身為金控集團。

此外,有些掛牌私募不僅多次融資,還併購了期貨公司,意欲籌建保險公司、收購證券公司等。

顯而易見,很多私募都不安心僅做一個代客理財的資產管理方,設立母基金,打造多元投資結構,包括收購金融牌照,這些都需要資本市場的支持。

爭搶海外上市頭炷香,中國私募大佬們在焦慮什麼?

04

赴港上市VS赴美上市

不過,究竟是赴港上市好?還是赴美上市更好呢?

從目前已知的情況看,除了基岩資本外,其餘各家均計劃赴港上市。

某券商投行人士猜測稱:“按照港股‘喜新厭舊’的習慣,總是會給予新股比存量股更高的估值水平,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比較好的時間窗口,自然要緊緊抓住。”

而為何基岩資本偏偏選擇了赴美上市?對於這一點,私募排排網創始人李春瑜談了自己的看法。

他表示:“基岩資本的團隊本身就是服務海外市場的。其團隊原本就是為企業提供在港股和美股輔導上市的一條龍服務,其母公司也已服務海外市場多年,它對赴美上市的流程等各方面都很熟悉,所以赴美上市對它而言也順理成章。”

根據此前的媒體報道,基岩資本相關負責人也透露:“赴美上市原因也包括了美國資本市場門檻較低、對私募機構較為寬容。率先登陸美國資本市場,這對同行將產生示範效應。”

不過,另有投行人士表示:“今年美國股市上的中概股表現不如預期,其中很多股價下滑。因為很多中國公司在美國找不到對標對象,美國投資者無法判斷前景,因此會很謹慎。”

他進一步談到:“對於像基岩資本這樣的公司,掛牌在美國也並不尋常,目前只有極少數選擇掛牌上市,而且集中在2007年股市泡沫破滅之前。多數掛牌私募長期股價低迷,連大名鼎鼎的黑石、KKR也難逃股價魔咒,其CEO叫苦不迭。即便可以成功掛牌上市,也需冷靜看待。”

爭搶海外上市頭炷香,中國私募大佬們在焦慮什麼?

如果你發現自己瞭解基本面很困難,不妨關注我們提供給你的火箭研報小程序,幫助你提高對上市公司的精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