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撑起中国天空的米格 最新米格35买家为何还没枭龙多?


提起苏联的飞机设计局,许多人都会想起米高扬的名号。朝鲜战争时期的米格走廊、二十世纪产量最多的喷气战斗机米格-21、令西方世界心生恐慌的米格-25......中国也曾在上世纪60年代在米格-21的基础上研制出歼-7战斗机,这款战斗机被多个国家采购,创造了外销上的奇迹;印度空军的米格-21战斗机迄今仍在服役。

可进入三代机时代后,米高扬的风头逐渐被苏霍伊盖过,米格-29因航程太短被嘲讽为“机场守护者”,米格1.44验证机因苏联解体无疾而终,米格-35苦苦寻求外销订单收效甚微。反观苏霍伊的侧卫系列则因出色的性能备受欢迎,好评不断。如今的米格-35虽说号称是集米高扬所有成就的最终版本,可外销前景却着实不容乐观!

苏联解体后的这些年里,米高扬设计局/“米格”这块金字招牌已是逐渐式微。米格-35虽说弥补了过去米格-29的短板,增加了机内载由量,升级了机载雷达,不再是“腿短”的机场保卫者,可以脱离地面雷达的引导、具备了“独立”空战能力,已经成功由过去的适合苏联作战系统里的前线战斗机升级为多用途战斗机。


可惜,这样的转变来的太迟了!米格-35的性能的确是不俗的,可本世纪以来三代机的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传统的苏式战机市场已经被西方和中国不断抢占。米格-35这样的定位,上有自家的兄弟苏-27/苏-30系列和新贵苏-35,面对西方战机更有美国的F-15/F-18系列改进、欧洲台风、阵风这样的中型机,即便同级别的F-16、鹰狮、歼-10的出口型FC-20,各个都是丝毫不逊色的实力派。

此外,L-15“猎鹰”、雅克-130、韩国的F/T-50等高级教练机都在“教练”之外,具备制空、对地攻击的能力,从而抢占了非洲、东南亚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特别是,当下的三代机市场,有需求的国家都是中小国家,在国防预算上不免捉襟见肘,经济性是很大的变量。

眼下这个时间节点,又恰是西方多国的老三代机退役之时,F-16A/B这些初期三代战斗机清仓大处理。这些机型已经在东欧等国打开了市场,飞机近乎是友情价的白送了,不过重点是是收取战机的升级改装、机体延寿的一系列费用。这样的策略下,这样的“二手”三代机就性价比而言,即便JF-17“枭龙”也谈不上优势。遑论,俄罗斯的米格-35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