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雖好,可藥企又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妖魔化

《我不是藥神》雖好,可藥企又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妖魔化

撰文:流星

“生命無價”是句最正確的蠢話。

《我不是藥神》被稱為今年暑期檔的一部現象級電影,在還未正式上映前就成為了大流量話題,電影票房就破億,首映票房更是破三億,業內人士分析道,《我不是藥神》的票房或將突破30億,貓眼評分9.7分,豆瓣評分9.0分。

這部電影的上映一舉彌補了國內現實題材電影的長期缺位,爆發出了預想之外,也是意料之中強大勢能,《藥神》正在散發流光溢彩。有人說,你有多討厭流量的套路,就有多喜歡《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雖好,可藥企又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妖魔化

這部電影根據真人故事改編,講述的是白血病患者所服用的救命藥“格列衛”,因價格高達2萬多一瓶,印度藥店幾乎同樣療效的仿製藥只要2千,高達十分之九的價格差催生了像程勇這樣的中介,但此類走私並不被允許,嚴重傷害了正版“格列衛”的利益,也由此展開的一場法不容情,法也講情的人間故事。

《我不是藥神》雖好,可藥企又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妖魔化

主人公程勇因為賣更便宜的印度藥給病人,被患者奉為救世主,對患者來說,他就是藥神,

歌功頌德在戲裡戲外不斷上演。

而賣高價藥的藥企代表在片中被灑黃色不明物體,他賣一般病人消費不起的“救命藥”,他是惡魔,是在吸病人血,就連片中的形象也被設計為一個猥瑣,唯利是圖的不良商販。

《我不是藥神》雖好,可藥企又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妖魔化

善良的人們發出了憤怒的聲音,“價格這麼高,他有罪”。

《我不是藥神》雖好,可藥企又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妖魔化

你的善良正在毀了更多人

憑什麼“救民藥”可以賣“天價”?

根據權威機構Tufts CSDD2014年的統計,美國批准上市的新藥平均研發成本就要29億美元。

不單單是格列衛,很多藥,甚至是

“救命藥”貴的不敢直視,買藥窮到夜裡只撓牆。

但這並不一定是壞事,利潤是包括藥企在內的所有企業生產的最終目的,只有有利潤了醫藥巨頭才有研發新藥的巨大動力。在一定程度上,超額的利潤是加速藥品研發和醫學進步的推動器。如果強行剝奪這種利潤,斷了藥企的內驅動力,試想,動輒高達幾十億美元的研發成本,誰來承擔,只能導致惡性循環,再也沒有藥企願意花鉅額資金去研發,很多疾病無藥可醫,這些疾病也將奪取更多人的生命。

你的善良也許能救活眼前的部分人,但是未來,更多的人的生命正在被你剝奪。

藥企很委屈,但就是不說

和蘋果手機一樣,每臺手機的成本同樣不高,但就能能賣出高於其他手機的高價,卻沒有人說不是,甚至趨之若鶩的購買。

同樣是把專利費用分攤到了產品上,憑什麼藥企就不能,何況藥物的研發成本真的是很高很高。

研發一個新藥需要經過藥理,毒理,臨床,小試,工藝改進,中試,註冊批,雜質研究,方法建立,方法驗證,穩定性研究等等等等極其漫長的過程...上報了不一定能批,批下來了不一定能收回成本。

研究出格列衛的瑞士製藥巨擘諾華製藥,在2016年公佈的第四季度和全年業績中顯示,期內利潤9.36億美元,同比下跌11%,季度淨銷售額123.22億美元,同比下跌2%。全年計利潤66.98,同比下跌5%。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的房地產,就拿保利地產為例,在發佈的2017年年度報告中顯示,2017年公司合同銷售額突破三千億大關,達到309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47.2%。年報顯示,保利地產2017年公司實現盈利收入1463.06億元。

《我不是藥神》雖好,可藥企又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妖魔化
《我不是藥神》雖好,可藥企又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妖魔化

有人調侃,這企業真不如來中國開發房地產,累死累活開發新藥,週期長收益慢,還要捱罵。

其實這也是為什麼我國那麼多藥企,新藥數量很少,都是以仿製藥為主的其中一個原因。

事實上,同樣的藥物,譬如格列寧,在每個國家的價格是不一樣的。在中國的單瓶售價是2.3-2.58萬之間,而在美國是1.36萬,澳大利亞是1萬,日本是1.6萬,韓國9720,都是摺合人民幣後的價格。為何發展國家的價格還沒發展中的中國高,這其實和制度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救世主很可貴,藥企很委屈,如果可以,請善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