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後面還有一句,鮮爲人知卻堪稱經典!

導讀:我們常在酒桌上,甚至街頭巷尾聽到人們用無比豪放的聲調背誦: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然後就沒有下文了,其實後面還有兩句,但恐怕多數人都不知道,所以他們接著就是繼續吃喝說笑。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人人都會背,但後面這兩句,恐怕多數人都不知道——“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這四句話最早出自道濟和尚之口。

話分兩頭,我們先來看看道濟和尚是何許人。相信很多小夥伴都很熟悉一首歌,其中有這樣的歌詞“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對,小時候我們經常看的電視劇濟公,就是根據道濟和尚的事蹟改編而來。那麼說這濟公在歷史上真有其人了?這裡非常肯定地告訴你,這是真的。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後面還有一句,鮮為人知卻堪稱經典!

濟公,本名叫李修緣,法號道濟,外號濟顛和尚,浙江人,生於公元1148年,於公元1209年圓寂。

是南宋時期最知名的禪宗高僧。濟公最早是在國清寺出家,先後居住於靈隱寺和淨慈寺。但是他跟一般的僧人又有不同,不同之處有5點:

濟公本人詩才橫溢

濟公跟一般的和尚不同,一般的和尚只專注於吃齋打坐誦經唸佛,但濟公本人卻不拘泥於此,他寫下了大量詩歌,收錄在《淨慈寺志》、《台山梵響》中。

濟公精通醫術

濟公在民間的影響力如此之大,其實跟這一點關係非常大,濟公醫術高明,所到之處,凡是老百姓有病有災,他都傾力相救,而且不收分文,因此救死扶傷無數,美名也跟著四處傳播,因此民間老百姓都稱他是活佛濟公。

濟公個人宗教修為深厚

這一點主要體現在他雖然被列為

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但他的修為卻極其高深,不侷限於禪宗佛教,而是對道教也有頗深的鑽研和修煉,所以被譽為是為佛道雙修的高僧代表。這也讓他與一般僧人不同,顯得佛學精深之餘,又有道教思想的補充。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後面還有一句,鮮為人知卻堪稱經典!

濟公的個人衣著

根據史載來看,歷史上的濟公真的跟我們看的電視劇上差不多,他行為乖張,不喜歡拘泥俗套,衣著不修邊幅,破破爛爛。但他多行善事,因此被老百姓愛稱為濟顛和尚。

濟公的行事作風

按照我們通常的理解,一般的僧人都是在廟裡打坐修煉,但濟公不同,他的行事作風跟詩仙李白有點像,足跡飄逸不定,喜歡雲遊四方,而且最為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還不願受佛門戒律拘束,平日裡嗜好酒肉,舉止瘋癲放浪形骸。但卻喜歡打抱不平,為民解憂解難

根據以上這5點基本對比,就可知道,濟公口中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已經不是在談論酒肉的問題,他是在給你講佛法,而且是非常嚴肅的大佛法。

對於一般人來說,心中執念太多,顧慮太多,終究不能理解佛意,總也進不得佛門,更別說佛心了。但濟公不同,他已經無所戒律,但也無所執念,他的行為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佛的展現,他在向你展示的是答案。

這一點對於希望深入瞭解鑽研佛法的人,非常具有啟示意義。但對於我們一般普通人,還是不大容易理解。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後面還有一句,鮮為人知卻堪稱經典!

其次,濟公的這四句話,不能單看表面,他是有暗指的,也就說濟公在用他自己的無所戒律無所執念完全自然的一種態度,向佛徒做提醒,在追求佛的路上,不能執於表面的形勢,比如要按時去打坐誦經等,而是要實實在在去展示佛,比如救助於人、打抱不平、樂善好施、濟困救危等

其實這一點非常了不起,看似濟公在提醒佛徒不能走到偏路,其實也是在揭示佛徒已經存在的問題,甚至說這個問題今天依然存在,比如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佛徒為了功德去買魚放生,甚至有的買蛇放生,這就是太表面文章的表現,其實並不是以佛心在行事,純粹是為了自我安慰和自欺。

說到這裡,我們在這裡補充一個跟“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有關的歷史典故。明末時期,因為張獻忠的緣故,導致兵匪之亂,老百姓為了活命,四處逃命,有一群百姓逃進峨眉山的廟中避難。廟裡的主持,見難民可憐,開門收留。可不久一夥土匪就追到此處,還闖了進來。但更令人意外的是,土匪頭子和主持認識,主持請求他們放過這些難民。

土匪頭子覺得好不容易追到此處,輕易放手,又不甘心,可是主持曾有恩於他,也不好拒絕,於是就給主持提了一要求,說只要你答應我一個條件,我就立馬放了他們,說到做到。主持說,你說。

土匪頭子讓手下拿出酒肉,說吃了這肉喝了這酒,我就放了他們。人人都知道吃肉喝酒乃是佛門戒律,這不是要主持的命嗎?

但令人驚奇的是,主持竟然沒有拒絕,十分平靜地吃了肉,又喝了酒。土匪很佩服,就走了。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後面還有一句,鮮為人知卻堪稱經典!

那麼這件事,就是主持用“酒肉穿腸過”救了這些老百姓的性命。主持以佛心行事,雖然說要接受惡道之苦,但他又同時往更高處走了一步,即踐行了佛中的一句真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而這又是佛法的更高境界。

即便普通人不信佛,但也可從這四句話中受到啟發,拋棄形式,以真誠心做人做事,不求功名成績,但求問心無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