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數走心朗讀惹哭觀衆:那些不肯結婚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2018年,民政部公佈的一組數劇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的結婚人數為301.7萬對,同比下降5.7%,其中上海、浙江、天津等經濟發達地區結婚率普遍較低。如果與五年前同期結婚人數的高位相比,2018年第一季度已經下降了29.54%。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想結婚,不婚族的背後心理原因是什麼?

陳數走心朗讀惹哭觀眾:那些不肯結婚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婚姻意味著諸多責任

這個選擇並不輕鬆

朋友小朵是斬釘截鐵的“不婚主義者”,從畢業到現在,她所做的事情不過是上班、旅遊、讀書,練書法,以及買房子,現在已經買到第三套了。

朋友和小朵的關係很好,她很羨慕小朵的生活狀態,表示如果時間可以重來,她難保不會像小朵一樣保持獨身。

這讓我想到,我有個在北京的鐵桿閨蜜也說過,當初要不是心軟、沒有經受得住她老公的苦苦哀求,說不定現在她還是一枚自由的單身女。

陳數走心朗讀惹哭觀眾:那些不肯結婚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鐵桿閨蜜講,在她身邊也有一些經濟基礎相當好的大齡女性,她們會幻想著跑去香港、美國接受精子捐贈,選擇自己生一個孩子,而不是去結婚,就像鄧超主演的電影《巴黎寶貝》一樣。

其實我非常理解,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掙的錢越多、越能獨立思考,她們越能看清婚姻的利弊,也更容易根據自己的喜好作出判斷。

對於很多中國的女性來說,婚姻和事業兼得並不容易,再加上女性被默認為更應該照顧丈夫、孩子和年邁的雙方父母,還會因為生孩子養孩子放棄工作一段時間,重返職場則變得十分困難,也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條件允許全職太太或全職媽媽的存在,可以允許女人不工作的這個“允許”也許若干年後恰恰成為被男人嫌棄的原因。

種種問題之下,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意味著揹負著不少的責任,這個選擇,並不輕鬆簡單。

陳數走心朗讀惹哭觀眾:那些不肯結婚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過度講究匹配和條件的婚姻

會讓女人覺得自己被物化

另外,現在仍有很多父母會從小告誡女孩兒說:你不會做家務不會做飯,小心以後被婆家嫌棄!好像練就一身生活的本事不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好,而是為了不被人說三道四。男權的另一面就是女奴,不少女人也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和同類“物化”了。

陳數走心朗讀惹哭觀眾:那些不肯結婚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女人無論是被自己還是他人“物化”,其內心都會有隱隱的不甘或不公平感,只不過是明顯與輕微的差別。因為處於性別劣勢的女人必竟是人,確實不是物體。

在男權同樣嚴重的日本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不少全職主婦在丈夫退休後選擇離婚,因為法律規定她們可以拿到丈夫退休金的一半,還是比較划算的。

看起來是日本女人太沒有良心,真相卻是日本男人太“大爺”了。年輕的時候他們上班、早出晚歸,妻子們就算全天候照顧他們,也僅限於早晚;退休以後他們全職在家,身份和狀態均發生了變化,心靈還是頑固地呆在原地,難怪主婦們紛紛逃離。

在男尊女卑的大文化背後,情感的疏離既是將男人和女人分階層而對立的原因,也是這個原因導致的結果。

在這個迅速發展的社會,女人們既然受了較高的教育,有了更好的就業機會,如果說真不是因為真心喜歡,就犯不著為結婚而結婚,把自己投入婚姻市場“待價而沽”,單身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更利己的生活。

陳數走心朗讀惹哭觀眾:那些不肯結婚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我想尋找一個志同道合的伴侶

有或沒有,隨遇而安”

這類人並不排斥婚姻,但是因為標準太高,尋來尋去就把自己剩下了。

TA們也許有足夠的自信,認為自己值得遇到更好的人;TA們可能有自己喜歡的工作,加班出差是常態,根本沒有時間約會或相親。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TA不覺得“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反而更享受孤獨。

陳數走心朗讀惹哭觀眾:那些不肯結婚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我愛人有個同事C,同齡人的孩子已經三四歲了,他還在那裡細挑慢撿女朋友。起初大家都很熱心地替他介紹,他也去相親,但每回都沒有下文。有一次他來我家喝酒,不知怎麼就說起他那患肺癌早逝的父親,他說:

他一生都不願給人添麻煩,去世前的半個月,他有次去廁所,只有我妹在他身邊,他讓我妹幫他把吊瓶拿到廁所門口,並不讓我妹跟他進去。他那時已經渾身無力了,天知道他費了多少力氣解決一下小便。後來大夫再不建議化療,我們把他帶回家,他開始不吃飯,掉眼淚,大家跟他說話他也沒有反應,這樣直到去世。

後來我想,人這一生,夫妻怎麼樣,孩子又怎麼樣,衰老、孤獨和死亡都是自己的,沒有誰能替你體驗這一切。既然這樣,不如隨遇而安,遇到非結不可的人也可以結個婚,沒有的話也就算了,我並不羨慕你們。

C說的何嘗不是呢?人都是孤獨地來、孤獨地去,看到並尊重這個實質的人,大都會覺得結婚生子不再是必要的人生的經歷,而是個人選擇的結果。既然是選擇,就要承擔不結婚或推遲結婚所帶來的壓力,箇中滋味都由當事人去品嚐。

陳數走心朗讀惹哭觀眾:那些不肯結婚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我知道自己有未解決的創傷”

有多少人是因為恐懼親密關係,或深知自己無法養好孩子,而拒絕步入婚姻?

本文開頭的小朵,她的家庭很傳奇:大家閨秀出身的奶奶和爺爺是自由戀愛,婚後奶奶才發現爺爺另有妻子,奶奶在傷心之餘帶著四個孩子決絕地走掉。後來爺爺帶著他與另一個妻子生的大兒子找上奶奶的家門,並讓大兒子跪在奶奶門前,奶奶都沒有接受他們。後來有了小朵。小朵讀初中時她父親很奇怪地消失了兩年,沒有任何音訊。家裡只留下媽媽去照顧關係並不那麼好的奶奶。

所以小朵才說,她覺得男人太狠了,小朵的爺爺欺騙了小朵的奶奶,這是奶奶的傷痛,這個傷痛一直沒有解決,在無意識中一定會影響她的四個孩子。小朵的父親神秘消失了兩年,那時小朵的年紀很奇怪地正是奶奶離開爺爺時父親的年紀。到了小朵這裡,她根本不稀罕男人了,也許她潛意識中認為:反正跟誰在一起總有分離。

陳數走心朗讀惹哭觀眾:那些不肯結婚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當分離成為一個人揮之不去的傷痛時,拒絕親密也許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對此心理上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無知說”,一種是“恐懼說”。

“無知”是說:不認為“處理好親密關係”這個能力是需要學習和培養的,也不肯為此花時間和精力,只是慣性地以為“只要伴侶不符合我的設想,那麼TA就是不好的”,從而感到失望或絕望。

“恐懼”是說:曾在關係中“一朝被蛇咬”,就認為所有的“井繩”都是可怕的而不敢近前。這種“泛化”矇蔽了我們的雙眼,使我們忘記此時已非彼時,那個受傷的孩子已經長大了。

當一個人的創傷太多太嚴重,而TA又無力去理清這一切時,下意識做出的粗暴決定就是對婚姻和生育的逃離。

陳數走心朗讀惹哭觀眾:那些不肯結婚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婚姻只是一種選擇

看清自己的內心最重要

面對結婚率下降,很多專家認為這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因此社會應多尊重多元化、個性化的個人選擇。

當遇不到合適的伴侶時,寧可過好一個人的生活,也不會為了結婚而結婚。這是一種值得讚賞的態度。在這裡,我們不將就環境和他人,正是對自己的尊重與愛護。

陳數走心朗讀惹哭觀眾:那些不肯結婚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但如果自己內心存在創傷,對婚姻這件事有著牴觸和偏見,“青音約”建議您還是先認清自己的問題:

第一、我到底是順其自然的不婚,還是因為我內心對婚姻有牴觸和偏見?

第二、我有沒有正確認識結婚和不婚背後的鎖代表的生活方式的不同?

第三、內心真實的我,到底是偏向不婚還是結婚?

第四、如果我選擇了這種生活,那麼我應該如何調整心態,去把自己的生活過好?

並不是只有不結婚才是做自己,結婚也是在做自己,不管你選擇哪種生活方式,只要你覺得這是自己喜歡的,不是被迫退而求其次,那就值得恭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