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筒歷史趣談

筆筒是最為常見的置筆用具,一般呈圓筒狀,材質多樣,可見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書案上的常設之物。在我國古代,筆筒以其藝術個性和較高的品位,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

筆筒歷史趣談

明代:筆筒開始興起

據文獻記載,三國時已有筆筒。但是,三國的筆筒是一枝鏤孔的細竹管,筆完全置於其中,與後世圓筒狀插筆的筆筒有很大的不同。

記載筆筒較多的是明代的文獻。文震亨《長物志》筆筒專條雲:“(筆筒)湘竹、棕櫚者佳,毛竹以古銅鑲者為雅,紫檀、烏木、花梨亦間可用。”屠隆的《文房器具箋》筆筒條曰:“(筆筒)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稜口鑲坐為雅,餘不入品。”文、屠二人皆為明代晚期的著名文人,對當時的文房器具多有記述。只是二人鍾情於竹木的雅潔,對其他質地的筆筒關注不夠。

實物方面,我們現在看見的筆筒多為明清以後的製品,常見的明代筆筒有如下幾種:

竹筆筒:截取一段適宜的竹子,並且留節,就是一件初創的筆筒,迄今所見最早的一件筆筒是南京博物院藏的朱松鄰制松鶴紋竹筆筒。朱松鄰為正德嘉靖年間嘉定派竹刻的開山始祖。松鄰其子名纓,號小松;孫稚徵,號三松,三世相傳,嘉定三朱,聲名遠揚。

瓷筆筒:見有崇禎年制的,有直口和撇口兩種,器壁直筒形或略有束腰,口至底胎體漸厚,器口露胎或施醬釉,題材紋樣以人物故事為主。

木筆筒:傳世的明代木筆筒見有筒身浮雕蟠螭、花卉、雲龍等。木筆筒中較多見的是浮雕花卉筆筒,構圖或簡練有致,或豐滿厚重而不雜亂,刀法圓熟、流暢而古雅。

另外,明代還有漆筆筒和象牙筆筒傳世。

筆筒歷史趣談

清代:筆筒大行其道

興起於明代中晚期的筆筒在清代大行其道。各款筆筒強勁發展。瓷器、竹木、漆器、象牙、玉器、瑪瑙、紫砂、葫蘆筆筒,變化多端,粉墨登場,成為文人朝夕相處的伴侶。

竹筆筒是清代最為常見也是最為主要的筆筒。吳之王番、周顥、潘西鳳、鄧渭都是清代早中期著名的文人竹刻家。瓷筆筒僅次於竹筆筒,品種涉及青花、青花釉裡紅、釉裡紅、墨彩、五彩、粉彩、鬥彩、單色釉等。其中,康熙的青花、雍正的墨彩和乾隆的粉彩筆筒,體現了各朝瓷器燒製的最高水平。從器型上,清早期(順治、康熙)某些筆筒還保留了明代筆筒上下均略撇的特徵,清中期後,筆筒多為直身圓筒。從紋樣看,有山水人物、花鳥、松鶴、百壽字等,但以山水人物故事為多。此外,此時也有少量的玉筆筒和象牙筆筒。

筆筒的形制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清順治年間的筆筒一般體形較高,平底無釉,胎厚體厚。到了清康熙年間,則體形略為降低,胎壁適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塗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內邊的一圈則無釉。這種底形看上去似一玉璧形,所以,人們稱之為“璧足”。到了雍正、乾隆以後,筆筒則變得胎體略寬,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璧足”改為“圈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