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忌日那天,霍金出生了;愛因斯坦生日這天,霍金走了!1942.1.8-2018.3.14,他們在一起,一定不會寂寞。
在普通人眼中,霍金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名的科學家。一些科學界人士認為,是媒體在誇大霍金的科學成就,將他與愛因斯坦相提並論, 就科學成就本身而言,楊振寧比他還牛。
每隔一段時間,霍金真真假假的言論總會在網絡上流轉,讓神聖的科學界平添了普羅大眾參與的熱熱鬧鬧的喜感。在過去的76年中,霍金,這個史上最大的科學家IP,究竟有哪些東西值得我們回味?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一位英雄,兩段婚姻,三個理論,四條預警。
1、【一位英雄】:1942年1月8日,霍金出生在一個夫妻倆都畢業於牛津大學的知識分子家裡。17歲時,霍金在牛津大學主修了物理學、化學,20歲時,在劍橋大學學習宇宙學、哲學。21歲時,診斷出ALS(漸凍症),預測只能活2年,但他最終活了55年:生了三個健康的孩子,做出了三大理論貢獻,寫了《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等發行量以千萬計的著作,進行了無數場演講,甚至演過電視劇。這期間,有50年在輪椅上度過。
2、【婚姻一】: 1965年7月,被診斷為漸凍症的霍金迎娶好友的妹妹簡·懷爾德,霍金和簡有三個孩子 。1975年霍金回到劍橋,學生助手和護士的幫忙,解放了簡,教堂管風琴演奏家強納森·瓊斯和霍金一家越走越近。 在1980年晚期,霍金與護士伊蓮·梅森關係漸漸親密,1990年2月霍金離開了家庭,1995年春天與簡離婚 ,1999年,簡發表了回憶錄《移動星星的音樂》,描述了她與霍金婚姻的點滴和後來的破裂,引起了媒體的轟動。霍金對這本書沒有公開評論,只說他不閱讀關於自己的傳記。
3、【婚姻二】: 霍金和個性強悍的護士伊蓮彼此喜歡,1990年,她攜霍金離家出走。 1999年9月,霍金與伊蓮結婚,並宣稱與自己愛的女人結婚很愉快。霍金和伊蓮再婚後,他的家人懷疑霍金可能遭到伊蓮虐待,因為霍金身上出現多處神秘傷痕,手腕骨折,臉部和嘴唇有很深的切口,但是霍金要求媒體尊重他的“私生活”。2004年3月,英國警方正式向霍金詢問了解相關情況,但由於霍金不願意提出控訴。2006年夏天,64歲的霍金與第二任妻子伊蓮離婚。簡又回到了霍金身邊。
4、【奇點理論】:霍金的第一個理論貢獻,是和英國數學家彭羅斯共同提出的“奇點定理”。 愛因斯坦創立的廣義相對論被科學界公認為最美麗的科學理論。但是霍金和彭羅斯一道證明了廣義相對論是不完備的。他們指出,如果廣義相對論是普遍有效的,而宇宙間的物質分佈滿足非常一般的條件,那麼宇宙時空中一定存在一些奇點。簡單來說,如今廣袤巨大的宇宙,一定起源於一個無限小的奇點之中。
5、【無邊界宇宙理論】:霍金的第二個貢獻,就是提出了“無邊界宇宙模型”。在主流宇宙大爆炸模型中,宇宙必須要有個開端。但科學家們又無法說清楚這個開端,所以總有人認為有一個“上帝創世的時刻”是宇宙的起點。而在霍金的無邊界宇宙模型中,宇宙沒有開端和起點,因此也就不需要上帝來創造,直接從根本上駁斥了神創論。霍金曾在梵蒂岡教皇面前,講解了自己的“無邊界宇宙模型”,暗示宇宙中沒有上帝的位置。
6、【黑洞理論】:霍金第三個重要的學術貢獻,便是“黑洞理論”,也被稱為“霍金輻射”。 1974年霍金髮表了《黑洞在爆炸嗎?》一文。在論文中,他把量子理論效應引進了黑洞研究,證明了從黑洞視界附近會蒸發出各種粒子,這種粒子的譜猶如來自黑體的輻射。隨之黑洞質量降低,溫度就會升高,最終導致黑洞的爆炸。在這被稱為霍金輻射的場景中,量子理論、引力理論和統計物理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7、【預警人工智能】:成功創造人工智能可能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不幸的是,也有可能是最後一個。機器人的進化速度可能比人類更快,且它們的終極目標將不可預測。一旦機器人達到能夠自我進化的關鍵階段,我們無法預測它們的目標是否與人類相同。人工智能可能比人類進化速度更快,我們需要確保人工智能的設計符合道德倫理規範,保障措施到位。而數字個人助理Siri、Google Now以及Cortana都只是IT軍備競賽的預兆,未來數十年競賽將更加激烈。
8、【預警基因科學】:我們目前並不完全清楚基因的運作方式。修改DNA的一部分並非一直會帶來預想的結果,而是有可能製造出其它的意外,比如說難以控制病毒的出現。超乎我們想象的耐抗生素病毒的出現和發展只是個時間問題。
9、【預警核戰爭】:人們要具備更多的同情心,否則人類的侵略性和核武器技術的進步可能導致我們人類的滅亡。霍金曾對《獨立報》稱:“我最希望改正的人類缺陷就是侵略性。在穴居人時代,侵略性或許會使人們在食物、領土或者配偶的競爭上更具優勢,但是現在它可能導致我們人類滅亡。”
10、【預警天氣變暖】:氣候變化正在繼續加強,而且我們無法預知其發展。霍金稱:“我們並不清楚氣候變化到什麼程度才會停止,但是最糟糕的情況就是地球會變得像金星一樣擁有250度的氣溫,而且會下起硫酸雨。而人類將無法在這種條件下生存。”
閱讀更多 AI商業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