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 95 後,快被校園貸毀掉了……

正在上大學的第一批 95 後,快被校園貸毀掉了。

有學生說,去年她在未知情況下被自己的學生寫成了緊急聯繫人。借錢的人現在上大一,藝考輔導時多多是她的老師。

她曾經收到過這樣的校園貸催收短信:

一批 95 後,快被校園貸毀掉了……

校園貸主要面向沒有穩定收入、也沒有資質辦信用卡的大學生,包括小額信貸和分期付款等形式。曾經引起過很大風波的裸貸也是其中一種。

用一個教師的話說,“校園貸不是普遍,是相當普遍。”

很多人都提到自己身邊的學生因為通過校園貸借錢,而陷入恐慌的狀態。

一批 95 後,快被校園貸毀掉了……

一批 95 後,快被校園貸毀掉了……

一批 95 後,快被校園貸毀掉了……

還沒開始好好賺錢,就快被借錢搞死了。

1、陰暗角落貼滿廣告,很容易被洗腦——

“任何時候需要錢,就能很方便借到”

瞭解了一些情況後,我意識到校園貸廣告無處不在,幾乎不可能躲開。

早幾年校園貸剛興起時,會有學生代理挨門挨戶上寢室推銷。

如今他們更多出現在一些陰暗角落:

上廁所的時候,學校宣傳欄、不用特別留心都能看到各種牛皮癬。

一位學生說,她第一次注意到校園貸小廣告是在宿舍水房,“這隻能是同校同學貼的。”

還有一位學生說,學校每晚有巡樓,但到現在每天早上還是能收到偷偷塞到寢室門口的傳單。

後來有了共享單車,校園貸廣告變得如影隨形。

學校貼吧裡和招聘QQ群裡,也總能看到校園貸推廣。

廣告文案大都簡單粗暴:

只需身份證,即可貸款;

本校小額貸款,安全、快捷、方便、隨借隨貸;

大學生分期貸款,額度 1000 - 10000

所有廣告標語都在突出方便、輕鬆,你感受不到任何負擔。

這是一位學生在學校廁所裡拍到的:

一批 95 後,快被校園貸毀掉了……

營銷學裡有個概念叫“多看效應”:看的次數多了總會留下印象。

即便是看到廣告時還不需要錢,腦中也會被慢慢植入這樣的概念:任何時候我需要錢,都能很方便借到

2、被藏起來的利息,想盡辦法不讓你察覺:

“好輕鬆,我一定能還上”

每一個校園貸平臺,都會在兩件事上下功夫:放款速度和還款文案包裝。

這導致借校園貸的學生在最開始都會有這兩個反應:

錢到賬好快,太方便了;

每個月還款好輕鬆,我一定能還上。

學生花花是這麼說的:

第一次 17000 的款到賬只用了 2 小時,不需要任何抵押。

久違地長舒一口氣。窟窿填了,這個月的開銷也有了。

分 24 期的 17000 借款,每月只還 916.7,太輕鬆了。”

但按照這個算法,花花借了 17000 需要還 22000。年利率達到了 30%。

還有一個學生,第一筆借了 1000,一個月到期還 1100。聽起來也挺輕鬆,但年利率已經達到 120%。

而銀行 1 年期貸款基本年利率是 5%。

更普遍的一種校園貸,是那些號稱零首付免息,專門面向大學生的分期購物網站。

這些分期購物網站當然有利息,只不過它們被稱之為“服務費”,進一步打消你的防備。

分期購物網站的標價,大都是按照月供來標的。

對於消費觀尚不成熟的大學生來說,打開網站第一時間感受往往是——所有東西都買得起。

一批 95 後,快被校園貸毀掉了……

以左下角這支口紅為例。網站標價 458,月供 25.14 元還 24 期,一共要還 603 塊,年利率達到 29%.

但你第一眼看到感受依然是,只要每月 25 塊,我就能擁有一支 Tom Ford 口紅。

現在不少分期購物網站也開始運營自己的借貸業務——相較於專門的校園信貸 APP,他們看起來更正規,也更受歡迎。

校園貸由此實現了一站式服務。

3、消費不是慾望,而是同輩壓力——

“他們都能買得起,那我也可以”

聽 95 後實習生說起他們這代怎麼花錢,往往會被他們的超前消費觀嚇到。

但如果細問他們的購物動機,會發現和個人慾望關係有限。

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家好像都這麼花錢的。

" 大家覺得口紅整盒買很正常”;

“ 我有個室友花了 3000 塊買支鋼筆,分期付款;所以我也買了個 3000 多塊的耳機“;

與此同時,在財富焦慮這件事上,95後有了新壓力源:

他們總能通過好物社區、同齡網紅和朋友圈發現更加貧窮的自己。

逛好物社區,能看到同齡女孩兒很輕鬆弄出十幾個口紅試色;

每天上微博最大的感受,是女孩都比自己瘦、好看、還比自己有錢;

一邊被種草,一邊接受暴擊。口袋裡又沒什麼錢,校園貸很容易乘虛而入。

同時,分期購物網站還頻繁使用這樣的廣告語:

先消費,後還款。別讓現實阻擋你逐夢的腳步。

人人圓夢從分期開始!

分期付款、提前消費本身沒有什麼。

但被賦予這麼高的價值,還和夢想搭上了邊,色調就變得奇怪。

每天浸泡在這樣的廣告中,會慢慢忘了那不過是一支口紅、一部手機而已。

4、校園戀愛的無底洞逞強——

“我沒什麼能跟別人比。就給女朋友買買東西吧”

校園貸的存在,也讓大學戀愛變得越來越不堪重負。

前面提到的學生花花,借錢有很大一塊是用來談戀愛。

他情路坎坷,大四快畢業才終於開始初戀。所以面對女朋友時一直很自卑。

"剛和女朋友在一起時,每天都在想:人家女孩兒憑啥跟我?

身無長物,沒什麼能跟別人比的。只能想到給女朋友買買東西——在一起第二天,我就為她開通了親密付,對她有求必應。

三個月不到,小金庫就歸了零,還拖著 1萬4 的信用卡欠款。

不敢跟女朋友說,也不敢跟家裡坦白。我開始借校園貸。

拿到錢我就帶著女朋友去雲南逛了一圈。從來沒那麼開心過,當時滿腦子都是有錢真好。

半年時間我就借了 59000,接下來一年裡每個月都要揹著 5000 的貸款,口子越開越大。”

學生Q 其實有爸媽辦的信用卡,但他還是借了校園貸。

——因為不想讓家裡知道他和女朋友開房。

”我家教很嚴,出去玩經常會被父母盤問。所以和女朋友開房,肯定不敢用信用卡。

開房花銷每個月要 3000,很快就不夠花。這種事情不好問身邊人借錢,抱著僥倖心理就借了。

但寧可借錢也不要被我爸媽發現我在幹嘛。

最後還是暴露了:欠了 5 萬多且逾期一個多月,電話短信都發到爸媽那裡去了。

我媽氣哭了,爸氣的花瓶砸我身上。債後來也是他們還上的。”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想說“這些女朋友怎麼這麼虛榮?”

但花花的女朋友並沒有甩手就走。知道他借貸之後,兩人一起節衣縮食,慢慢償還 25000 的剩餘欠款。

愛情是最讓人手足無措的事。年輕時我們對它更珍惜,更容易患得患失。

校園貸挾持了這種不安全感,用一種遠超出大學生經濟實力的生活狀態作為誘餌,告訴他們這就是“愛情”最好的模樣。

可在沒有校園貸之前,校園愛情明明好得很。

5、被幾萬塊毀掉生活——

“不敢告訴家裡。拆東牆補西牆,生活一點點失控“

從 16 年開始,因為校園貸自殺或者出售裸照的新聞開始變多。

很多人對此不解:為了幾萬塊,值得嗎?

對於校園貸來說,還不上錢只是壓力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它讓你感覺到生活完全失控,而且黑暗根本沒有盡頭。

在欠款期間,催收不會放過他們:對他們的聯繫人有多殘暴,對他們的追殺只會更甚。

同時,校園貸 APP 在註冊時會讀取你的通訊錄,一旦逾期不還,極有可能人盡皆知。

更重要的是,在學生催收中,有一個常用話術,“我指導你去哪家貸款來還我們”,誘導學生以貸養貸。

讓別的平臺接管債務,更符合他們的利益。

——家長知道了內情,一是會給學校施壓,讓推廣變得麻煩;二是會斷了他們吃利息的財路。

同時學生也不敢和家裡坦白。

兩方在這件事上達成了一致:第一家的貸款期限到了,在第二家平臺借新還舊,第二家不夠還有第三家……直到滾出一個讓自己徹底崩潰的數字。

很多人接觸校園貸,最初也只是為了滿足自己一個偶然的物質生活需求:買部手機、出去旅遊一次、給喜歡的人買件禮物……

接觸了之後,會在一段時間內獲得一種強烈感受:

原來我曾經的理想生活,現在就可以毫不費力全部擁有。

——信用消費、提前消費,這些沒問題,都是成年人常用的消費手段。

但校園貸短時間內井噴式的普及,讓很多人趁虛而入。

不少打著校園貸旗號的借貸,背後是高利貸,甚至就是針對學生的放貸團伙。

幾乎沒有人提醒他們,那些看上去觸手可及的美好生活,背後是一個又一個沼澤,會讓人越陷越深。

所以,現在的問題是:有人提醒他們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