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知青故事|內蒙古草原千里鐵道線上的南京知青兵站

鄂尔多斯知青故事|内蒙古草原千里铁道线上的南京知青兵站

編者按:50年前,1087名南京知識青年千里迢迢,帶著激情與夢想來到內蒙古大草原,為北疆的建設與開發奉獻了青春與才智。50年後,“東勝發佈”推出本期作品,謹以紀念50年前支援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建設的南京知青們。歷史不會忘記,我們不會忘記,鄂爾多斯人民更不會忘記!

*本文作者為1968年在鄂托克旗阿爾巴斯公社爾格圖插隊的南京知青施白雲。1971年11月,作者與同來的部分知青被呼和浩特鐵路局招聘,從插隊知青、草原牧民轉變為鐵路工人,被分散安置在鐵路線上的一個個地段上……

——本文為作者於2018年3月在江蘇南通為紀念南京知青赴內蒙古插隊五十週年而作。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段故事……

在熱情似火、戰天鬥地的年代裡,在內蒙古大草原的千里鐵道線上,從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到集寧,沿集二線到中蒙邊界二連浩特,從包頭站包蘭線的包頭東、包頭西、萬水泉、阿吉拉、哈業衚衕、烏拉特前旗、臨河、五原、磴口到草原新城海勃灣直到內蒙古、寧夏交界的烏達、石咀山,從包白線到白雲鄂博,星星點點地散落著一個個由南京赴內蒙古知青組成的聚集地。

鄂尔多斯知青故事|内蒙古草原千里铁道线上的南京知青兵站

網絡配圖

他們是穿著統一的鐵路配發的皮大衣工作服,腳蹬大頭鞋,和當地人混為一體的青年男女鐵路工人,只有開口講話時,才能聽出和當地人截然不同的身份,是一群典型的南方人,甚至連今天鼎鼎大名的集二線上的朱日和練兵場,當年也活躍著一批南京知青矯健的身影,他們是呼鐵局基建處、包頭鐵路工程修配廠的機械施工隊推土機手們。

1971年11月,自1968年從南京來到牧區插隊的知青,在經歷了三年的艱苦磨鍊後,迎來了人生命運的第一次轉折點。他們被呼和浩特鐵路局招聘,從插隊知青、草原牧民轉變為鐵路工人,被分散安置在鐵路線上的一個個地段上。

鄂尔多斯知青故事|内蒙古草原千里铁道线上的南京知青兵站

網絡配圖

我和我們公社各個大隊招來的知青同學(我們中的好多都是同一個學校來的),其中有黃志農、錢森森、範思焰、彭寶華、肖豐、沈軍雄、餘祖佑、劉迎春夫妻、曾小立、史敬華、周繼全、朱小蘇和江新寧,還有兄弟公社的戴奇和俞登,我們大隊的李真和我,兩個女同學金同雲和王學玲,我們被分到了包頭東工修廠,還有兩個被當地人戲稱為“假小子”的吳燕和俞小靖,因為她和我們一樣的裝束、衣著,作風潑辣,幹活不懼苦髒累,深受老師傅和工友們的喜歡。唯一不同的是,她們除穿的皮大衣工作服外,用一根麻繩攔腰一收,戴上皮帽子,遠遠望去根本分不出男女,就和當地的小夥子一樣。

在海勃灣的呼鐵基建處二段的大院裡,散佈著二三十排大宿舍和十幾頂大小帳篷,每一間宿舍和帳篷通常砌有一道大火牆,屋子後一根高高的煙囪,24小時不停地燒著火,燒得屋裡熱氣騰騰。每天干完活收工回來,從水房打來熱水,大家就沿著火牆,光著膀子洗去一身的勞累和灰塵,到飯點時,從食堂打來飯菜,圍著火牆,全班工友像一家人似的一起吃飯嘮嗑,其樂融融。

鄂尔多斯知青故事|内蒙古草原千里铁道线上的南京知青兵站

如今的海勃灣

我們一個班有三四十人都住在一間大宿舍或同一頂帳篷裡,睡覺的床是把床板架在打入地下的四根木樁子上拼就而成的,鋪上各自帶的被褥就行了,床頭支著一個用木板釘成小木箱做的床頭櫃。一個班幾十號人老老小小像一家人似的睡在一個大屋子裡,也熱鬧非凡。躺下睡不著覺,有唱戲、唱歌、講故事的,直到老師傅開口制止了,才慢慢安靜下來。我們分散在各個不同工班的同學也慢慢適應了這種環境,很快和老工人們打成了一片。

由於我們這個大院緊挨著海勃灣火車站,下火車出站後走十幾分鍾就進入了我們的工棚大院門,而海勃灣又是我們進出牧區回南京探親的必經歇腳地,在鐵路上東奔西走、南來北往的南京知青都會在這裡停留,休息恢復體力,補充所需。

鄂尔多斯知青故事|内蒙古草原千里铁道线上的南京知青兵站

1976年的海勃灣火車站

在海勃灣期間,來來往往從我們這裡經過的,叫的出叫不出名字的同學的同學,朋友的朋友多了去了,反正只要來的人說的是南京話,一講就是同天同一列火車來到這裡的人,就被全部當成朋友受到熱烈地歡迎招待。我相信在這個大院住過的二段南京知青,誰也說不清每個人曾接待過多少知青朋友。

好在我們當時的糧食標準是46還是48斤,總之一個人吃不完,工資也較高,基本工資加野外施工津貼能開到47元6角,這收入比當時在南京城工廠二三級的工人工資都高,又都是單身漢,沒有家庭負擔,也都還沒有感覺到資金緊張,都能招待得起。

唯一不同的是細糧不足,當時當地的糧食政策是,每個人糧食計劃統一分成三七開,三分細糧,七分粗糧,沒有例外。粗糧是高粱米和玉米麵,細糧是白麵和大米,只有春節時才照顧每人一斤大米,平常根本沒有,白麵就是最好的細糧。

不過,我們工地的食堂伙食挺好,頓頓有葷有素,食堂師傅們給我們打的菜分量也足,盆多大就打多少,我們把客人迎進宿舍洗臉喝茶休息,到飯點一塊到食堂打來飯菜,也是圍著火牆坐在床鋪上一起吃。我們的細糧票總是給客人買來白麵饅頭、發糕和麵條,從來不用粗糧招待。為解決細糧不足,我們也常常是兩三個人共同招待來的客人,上半個月把細糧票吃完了,下半個月我們自己吃粗糧、高粱米飯、玉米麵窩窩頭和玉米麵鋼絲面,挺過了困難時期。

鄂尔多斯知青故事|内蒙古草原千里铁道线上的南京知青兵站

網絡配圖

吃飯問題還好解決,睡覺有時就有些困難了。如果來一二個人還好辦,最簡單就是兩個人擠一張床鋪。在這個大院有二三十個男知青,每人都有和其他人擠著睡過覺的經歷。女知青由女同學解決。有時不得已,還要向同班工友師傅借床借鋪蓋,那個年代,海勃灣商業相當欠缺,沒有什麼飯店旅社,所以來往經過的知青還是到我們這裡來解決吃飯住宿問題。

不僅在海勃灣,幾乎所有有南京知青的地方沒有不為路過的知青解決吃飯、睡覺、休息、補充的任務,而且還要承擔迎來送往的任務,實際上起到了在長途旅行中提供補養的兵站作用,就像現在高速公路中服務區的作用一樣。這種壯觀,當年在內蒙古鐵道線上凡是有南京知青當工人的地方,都毫無怨言主動承擔起幫助插友的義務。我想,哪怕經過了五十年的滄桑變化,當年草原上的南京知青,但凡幫助和被幫助的知青朋友,經歷過這種奉獻和接受過勝似親人的款待,這種超越兄弟般的深情厚誼,永遠存續在我們心裡,不論何時何地,只要聚在一起,就永遠讓我們像家人般親密無比,有講不完的話,道不盡的友誼。

鄂尔多斯知青故事|内蒙古草原千里铁道线上的南京知青兵站

【致敬50年前在鄂爾多斯插隊落戶的南京知青!更多故事你有嗎?】

故事徵集:歲月如梭,光陰荏苒,知青已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符號,但歷史不會忘記50年前他們在鄂爾多斯留下的青春印記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東勝發佈”誠摯地向您邀約,講述您所知道的知青故事,曬出您所收藏的知青照片,與我們一道,共同回憶那段難忘的知青歲月,回憶他們在鄂爾多斯下鄉插隊的點點滴滴。

諮詢電話:0477-8380529,來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鄂尔多斯知青故事|内蒙古草原千里铁道线上的南京知青兵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