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第一,西安这次能“赚”多少

中西部第一,西安这次能“赚”多少

文丨西部君

在整个大西部,要论存在感,西安毫无疑问是耀眼的“网红”。

玩转抖音、高调抢人,这座极具历史底蕴的城市,除了专注国内营销,在争夺国际影响力上也不遑多让。西部君此前的推文《杭州、西安、成都、南京、武汉,谁是二线城市国际影响力第一城》里曾提到,在主要城市大型国际会议的主办数量上,西安在二线城市中也是“第一城”的有力竞争者。

对西安而言,更大的利好在于,其存在感短期内不会失去支撑。三年后的2021年,随着第十四届全运会的举行,西安将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的中心。

1.举办全运会,经济实力的象征

作为全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竞技水平最高的体育盛会,全运会的举办对城市的综合实力是不小的考验。

所以,从1959年的第一届,到2001年的第九届,举办地都是北京、上海和广东之间轮转。其中前三届全运会都在北京,因为改革开放前,有实力承办全国性体育赛事的,也只有北京。改革开放后,上海和广东才开始加入轮转,三者都是重要的经济中心。

直到2001年后,全运会才由国家指定变成地区申办。不过,全运会对应着庞大的体育场馆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想要获得举办权,经济实力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基础条件。

2005年的江苏,2009年的山东,2017年的天津,都是GDP全国领先的省市。唯一偏弱的是2013年的辽宁,不过省会沈阳是2008年北京奥运的5个分赛场城市之一,有着一定的大赛筹备基础。

中西部第一,西安这次能“赚”多少

已经召开的十三次全运会,除了2013年在辽宁,其他全都在东部地区。这与早期大型国际会议论坛举办地的地域分布如出一辙,是中西部与东部影响力差距的直观反应。

2015年11月18日,陕西摘得2021年十四届全运会主办权,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举办全运会的省份。

举办地从东部向西移动,一方面有着纾解东部核心城市职能过多的战略考虑,另一方面也是西部发展水平进阶、基建和接待能力提升的结果。

比如,为了满足比赛的场馆需要,西安于2017年开始建设奥体中心,规划面积约5平方公里,预计投资170亿元。项目将建成“一场两馆”,以及西安全运村、西安全运湖、西安灞河岸线三大奥体中心配套项目。

这种短时间的基建压力,并非所有城市都有实力消化。

2.全运会能带来多少GDP

全运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体育场馆的建设,以及由此对当地建材、房产、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拉动作用。

比如西安正在建设的“一场两馆”:一座容纳6万人的体育场,预计投资25亿元;一座1.8万个座位的体育馆,预计投资10亿;一座4000个座位的游泳馆,预计投资10亿。

除了直接的场馆投资外,还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像西安地铁14号线,将在2021年全运会前夕建成通车。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基建投资,最终都会成为地方经济的增加值。

我们可看看沈阳在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前后的经济表现:

中西部第一,西安这次能“赚”多少

2013年正好是沈阳经济的一个历史高点,随后开始缓慢上升甚至下滑。2013年前两年的全运会基建准备期,二三产业和GDP总量增加都比较快。

当然全运会的影响力,远远达不到左右城经济体量的程度。沈阳全运会的举办时间与经济盛衰周期的高度重合,很大程度上是巧合。不过大规模固定投资对经济的贡献,仍然是可以测算出来的。在《第十一届全运会经济效益分析》中,作者通过数据模型,对山东省场馆建设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

中西部第一,西安这次能“赚”多少

场馆建设直接投资引致GDP占比在0.18%左右,占全年的GDP增量的1%、2%左右,增加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不过如果将交通、房产等方面的间接投资算上,增加值相当明显:2008年山东省全运建设引致GDP达579.43亿,占全省GDP1.81%,占GDP增量的比率接近10%。

除了盘活基建投资,带动就业外,受益明显的还有旅游业,而且一旦特色场馆建成,对旅游业的拉动效果能持续到全运会结束后。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举办地天津,接待国内游客增长10.4%,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2.8%,全运会的举行功不可没。

作为中西部首城,西安的历史底蕴本身就比较强,是重要的旅游城市,全运会的知名度加持,将进一步放大这种优势。而旅游以及配套产业的发展,将有助于其提升其第三产业的占比,助力经济结构的优化。

3.西安为中心,辐射关中平原城市群

西部君在此前的推文,曾分析过成都一城独大的问题。其实对西安来说,除了在整个大西北缺少可以比较学习的对手外,在更小范围的关中平原城市群,也面临着内部经济实力失衡的困境,这种困境导致城市之间的合作度欠缺,城市群影响力不够突出。

站在区域合作的角度,全运会其实也是个让城市互动的契机。

历年来的全运会,除了北京、上海、天津外,都是以省为主办单位。即便是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也没有指定广州或者深圳独办。一方面这是分散大型基建投资的负担和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资源共享,将大型活动的红利释放给非省会的兄弟城市。

比如经济不占优的辽宁,能拿下第十二届全运会主办权,沈阳+大连的组合,是重要的加分项;山东在济南之外,还有青岛这个举办了不少大型活动的城市联合。重点城市之间的协作,在提高主办权争夺机会同时,也能在体育等系列产业上相互配套合作。

2021年的陕西全运会,主赛区在西安,以关中城市群为依托,辐射带动陕北陕南。项目布局具体来看如下:

中西部第一,西安这次能“赚”多少

西安之外,宝鸡、咸阳、铜川、渭南等十多个城市,成为全运分赛场,这些城市在分担西安基建投资和接待压力时,也能加强相互间的协作。

西安2017年的经济体量为7469.85亿,在陕西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排在第二的榆林的两倍多,也有一城独大的影子。西安走红同时,恰恰需要兼顾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

像此次西安全运会,GDP只有141.27亿的杨凌,被分配了皮划艇(静水)、赛艇和网球三大项目的举办权,这也是一种增加周边曝光度、扶持区域短板的举措。

4.风险控制,深挖全运红利

对西安来说,随着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铺开,“全运经济”背后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一方面,在有限的资金前提下,这种大型、集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其他领域会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导致行业之间的投资不平衡;另一方面,全运会结束后,大型场馆一旦利用率不足甚至闲置,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这些都是不小的考验。

颇为巧合的是,近几届全运会的举办城市,比如2013年的沈阳,2017年的天津,在全运会举办后,经济都出现了一定的下滑。

沈阳的经济总量,2013年是7158.57亿,2014年跌到7098.71亿,2015年有所回暖,回升到7272.31亿,但2016年开始大幅下跌。天津2017年的表现同样不好,3.6%的增速排名全国垫底,2018年一季度增速,只有1.9%。

不过正如前面提到,地方经济周期与全运会举办时间的重合,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提前做好风险准备未必是坏事。

中西部第一,西安这次能“赚”多少

再者,像此前沈阳曾曝出全运村变鬼城的风波,这提醒西安在全运村的建设上,要有比较长远的战略眼光,从人口的聚集和流动规律上,来进行场馆布局。

作为中西部城市中第一个吃螃蟹的,西安此次承办全国性赛事的经验,将为成都和重庆等主要西部城市的借鉴目标,这本身也是种影响力的辐射。当然,考虑到全运会配套建设的投入和周期,西安在提升接待能力同时,也得尊重产业规律,将潜在的风险控制到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