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拯救了誰

《我不是藥神》拯救了誰

《我不是藥神》拯救了誰

陸勇

得了重病,面對天價藥,吃還是不吃?選擇吃,普通家庭無法承受,不吃,生命得不到延續 …… 這兩天,電影《我不是藥神》還在點映期就已經在朋友圈中火了。影片講述了白血病患者在買不起天價救命藥的情況下,找一位保健品店老闆買印度低價仿製藥的故事。據瞭解,影片改編自當年的"陸勇案"。

陸勇來自江蘇無錫,當年他的"沒錢吃正藥,改吃仿製藥"的行為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議。片中提到的抗癌藥"格列寧"也就是真實世界的"格列衛",如今隨著醫保政策的落實和原研藥專利到期等原因,格列衛"天價藥"的帽子被摘掉,從當初的幾萬元一個月到如今只需 1000 多元。7 月 4 日,現代快報記者對陸勇進行了採訪,他表示,儘管藥價已經下降,但他還是在吃印度的仿製藥,原因也很簡單——便宜。

《我不是藥神》拯救了誰

電影裡所描寫的這種病症,就是背景真實事件中的,叫做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 CGL)。

所謂粒細胞,是一種細胞質中包含顆粒體的白細胞,正常狀態下,它會由補體調節蛋白調控,並由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分化而成。但是,某些人體內的費城染色體(Philadelphia chromosome)會發現染色體易位現象:也就是九號染色體中長鏈的 ABL 基因,會與二十二號染色體上長鏈的 BCR 基因發生並列性易位,而產生一種新的融合基因(fusion gene)。

《我不是藥神》拯救了誰

費城染色體易位產生的融合基因

發生費城染色體易位之後,就會導致人體骨髓中的主要粒細胞從此不受控制地增長,並在血液中不斷地積累,無限增生。這種粒細胞惡性增殖的疾病,也就是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我不是藥神》拯救了誰

每年所有的白血病新患者中,約有 15% 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這種病症的發病演變分為慢性期,加速期與急變期。

在慢性期階段中,患者通常沒有什麼明顯的病症,或是僅有一些乏力、左側疼痛、關節疼痛或者腹脹的不適感。只有在驗血時,才會發現白細胞總量有偶然性的增多。慢性期的長度一般各有不同,取決於疾病何時被診斷以及治療的介入時間。如果沒有進行治療的話,疾病就會進入加速期。

在加速期階段,患者的症狀與表現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很相似。而且加速期非常重要,因為此時已經暗示疾病在持續惡化,並將向急變期轉化。在加速期階段中,藥物治療通常已經效果甚微了。從慢性期到加速期,一般患者可以渡過 3 到 5 年。

《我不是藥神》拯救了誰

外周血象(格倫沃爾德氏染色):已被標明的增殖的粒細胞,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一旦病症進入急變期,患者的狀況就會急轉直下,很快就會死亡,目前也沒有什麼有效治療手段。在影片中醫生說某角色已經進入急變期,就是這個階段了,再多的就不劇透了,看過的自然知道……哎……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具體症狀包括:左側、上腹腫痛脾臟腫大、肝脾及淋巴結(頸、腋下、腹股溝)腫大、萎靡不振、晚間睡覺時大量出汗、關節疼痛、發熱或低燒、喉嚨痛,口腔發炎等、而且經常有牙齦出血,此外傷口難以止血。另外還有貧血、消瘦、有青紫皮試症的血小板減少症等症狀。

雖然這種病症看起來挺恐怖的,但是也不用過分擔心,因為它雖然發生於全部年齡的人群,但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絕大多數患者通常都為中年或老年。而且每年疾病發生率,在 10 萬人中僅有 1 到 2 例,還是比較罕見的。此病目前已知的最大誘因,是電離輻射(高頻短波長的高能電磁波)。二戰時廣島和長崎遭遇核打擊後,當地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患病比率出現了大幅上升。

專訪電影原型陸勇

如今身體挺好 目前還在吃印度藥

現代快報記者瞭解到,電影中徐崢扮演角色的原型就是無錫人陸勇。1968 年出生的陸勇是一位企業家,2002 年他被醫院診斷患上"慢粒細胞白血病",骨髓移植需要配型,只能先吃藥,穩定病情。那時瑞士格列衛臨床效果好,但十分昂貴,一年光吃該藥花費就要近 30 萬元。2004 年,陸勇意外獲悉印度有仿製格列衛,如果吃這種藥一個月僅 4000 元左右。他通過藥瓶上的信息聯繫上了印度方面直接購買仿製藥。

陸勇吃了一段時間印度仿製藥後,發現效果很好,便將自己的服用情況發在了病友群裡,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病友紛紛聯繫陸勇,希望他能幫忙。"告訴他們怎麼弄,實際上也不是我幫他們買,他們支付完成不了,主要幫他們解決支付問題。"讓人沒想到的是,2013 年 11 月,陸勇被湖南沅江市公安局刑事拘留。隨後,沅江市檢察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和"銷售假藥罪"對陸勇提起公訴。近千名白血病患者聯名寫信,請求司法機關對陸勇免予刑事處罰。幸運的是,依據相關法律法規,最終檢察機關撤回了對陸勇的起訴,法院也對"撤回起訴"做出了裁定。

"近段時間身體挺好,每天都在吃藥。"陸勇介紹,目前他吃的還是印度藥,現在每個月藥費不到 300 塊錢,每個人情況不一樣,現在他也不清楚其他病友選擇哪種藥物。"現在找我幫忙買藥的人很少很少了,我覺得這是一個好事。"

陸勇表示政府對醫藥改革推廣的速度很快,值得點贊!"回頭看過去三年,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也要為政府點贊,包括進口抗癌藥零關稅、藥物註冊時間縮短,這些都是為民生考慮的事情。"

"進口藥物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中國有關部門能不能出面跟他們進行談判,畢竟中國平均收入還是跟歐美差距很大,藥品價格要降低進來。"採訪中,陸勇也提出建議。

"現在我想過平靜的生活,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陸勇介紹,這幾天被電影片方邀請在北京參加活動。"片方表示會拿出 200 萬元,由我主持建立公益基金會幫助白血病和腫瘤患者。如果建一個基金會還要花不少精力進去,所以我還沒有想好。"陸勇說,他始終敬畏法律,感恩社會的進步。他希望廣大病友病有所醫,都能控制住病情,享受生活帶來的快樂。

還原神藥"格列衛"

專利到期後國內很多廠家都能生產

"格列衛研發成功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重大突破!"江蘇省中醫院血液科主任孫雪梅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脫口而出這句話。孫雪梅說,自己並沒有看過這部電影,但最近總是聽身邊人在討論,電影裡所描寫的病症,臨床上稱之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簡稱"慢粒"),為白血病中的一種,發病率在十萬分之三左右。

孫雪梅介紹,慢粒早期不容易發現,進展比較慢,很多患者在體檢時會發現白細胞降低、脾腫大、腹部有包塊等症狀。在"格列衛"面市之前,慢粒患者在慢性期只能依靠骨髓移植,且不說尋找匹配骨髓的難度,即使在移植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併發症的風險。當慢粒患者進入到快速期後,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很快就會死亡。

" 1999 年之前,慢粒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只有 2-5 年,而且醫生們對慢粒這種疾病治療拿不出什麼好辦法。瑞士諾華製藥公司研發的‘格列衛’讓這類患者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孫雪梅說,這是非常好的靶向藥,如今我們絕大部分病人在服用之後和正常人一樣,而且生活質量高,和骨髓移植相比,藥物的副作用也小。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血液科主任丁家華透露,"格列衛"原研藥專利到期後,國內很多生產廠家都可以對格列衛進行仿製藥的生產,價格也會降低不少。

南京患者說變化

納入醫保 藥費從 1 年 7 萬多降到 1.8 萬

南京市民劉大爺今年 72 歲,2004 年時他被確診為慢粒。保守治療了四年,劉大爺體內的癌細胞加速擴散,打針輸液已經起不了作用。2008 年,醫生推薦劉大爺服用格列衛。

"當時,吃這藥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一天吃四片,一個月吃兩盒就要花 2 萬多元,醫保也不能報銷。"劉大爺說。

後來,劉大爺按" 3+9 "的優惠政策買藥,即買三個月送九個月。"當時買藥要一年一買,一年 72000 元。"可病情嚴重,劉大爺只好四處借錢買藥。"為了買藥,窮到連雞蛋都吃不起。"

那時候,劉大爺也聽病友說過印度的仿製藥。"有人吃過,效果不錯。我就也託關係買了一瓶。確實便宜多了,一瓶只要 1600 元。"劉大爺說,聽到陸勇案時,他也頗有感觸。"那也是病友為了求個活法才去那麼做的。"

不過,劉大爺只買過一次印度的仿製藥。"後來,格列衛納入醫保了,價格也能負擔得起,就不那麼麻煩去買印度藥了。一方面怕買到假的,另一方面也確實不方便。"

2013 年,江蘇省將格列衛等抗腫瘤治療藥品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劉大爺一家高興壞了。這樣,劉大爺醫保報銷之後,每年只要承擔 18000 元的藥費。"吃了這個藥好多年,很多認識的病友都不在了。我現在身體狀態還行,活著,我就很滿足了,至少我還是幸運的。"

現代快報記者瞭解到,自 2013 年以來,江蘇省建立談判機制,將部分特藥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目前,醫保特藥範圍已擴大到 22 種。

抗腫瘤"原研藥"為何價格那麼高?

影片中的天價藥為何那麼貴?"原研藥之所以貴,是因為研發艱難,十分燒錢,如果銷售的價格低,誰還會投入新藥研發呢?"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說。

去年,國家"重大新藥創制"技術副總師陳凱先院士在 2017 年中國江蘇 · 大院大所合作對接會上曾介紹,根據調研,目前在歐美國家,研發成功一種新藥,需要 26 億美元,耗時 10-15 年。而且,新藥研發的成功率並不高,任何一個環節的差錯,都可能導致新藥夭折。數據顯示,新藥研發平均成功率僅為 9.6%。

海外代購藥品,仍處於灰色地帶

影片中患者用走私仿製藥、海淘藥的現象,在現實中也經常出現。江蘇省衛生法學會副會長鬍曉翔也一直關注著"陸勇案",他認為,以印度的抗癌專利藥為例,雖然價格便宜,但根據我國《藥品管理法》規定,未經批准進口、銷售的藥品,以假藥論處。也就是說,不論藥品在境外的真假如何,均是"法律上的假藥"。

2014 年 11 月,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佈了《關於辦理危害藥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提到:銷售少量未經批准進口的國外、境外藥品,沒有造成他人傷害後果或者延誤診治,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對此,胡曉翔認為,這僅僅是為境外代購的行為開闢了一條"細縫",其合法性並沒有徹底解決。海外代購藥品依舊是"灰色地帶",在夾縫中生存。

文章整理自現代快報,鈦媒體

《我不是藥神》拯救了誰

《市場觀察》雜誌|中國營商風向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