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中物理學揭祕之時間與空間

《三體》中物理學揭秘之時間與空間

我們知道我們生活的地球是太陽系八大星系中的一顆行星,固態,密度大,體積小,自轉也不快。宇宙中類似於地球的行星,統稱為類地行星。在距地球1.5億千米外,是太陽。太陽發出的光要旅行8分鐘以上才能到達地球。被開除出行星隊列的冥王星距離太陽是地球距離太陽的40倍左右,光從太陽發出抵達那裡需要走5小時30分。當然,冥王星遠遠不是太陽系的邊界。如果我們將太陽到地球的平均距離稱作一個天文單位,那麼從海王星開始向外走50個天文單位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小行星,直徑小的有數千米,大的有上千千米,這個區域叫柯伊伯帶。但柯伊伯帶仍然遠遠不是太陽系的邊緣。太陽引力統治的最遠的地方是奧爾特雲,距離太陽有5萬~10萬天文單位,最遠處超過了1光年。奧爾特雲中存在很多彗星。可以說,這些物質是50億年前太陽和行星形成之後殘留下來的。接著,我們就旅行到了比鄰星,也就是《三體》中的三體星了,從這三顆相互繞行的恆星迴望,地球已在4.2光年的遠方,三星系統在我們所處的銀河系中並不罕見。

《三體》中物理學揭秘之時間與空間

銀河系有多大?銀河系不是整個宇宙,這個事實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被發現。在銀河系中,存在著2000億~3000億顆恆星。銀河系像一個銀盤,最大直徑有10萬光年。也就是說,光從銀河系一端走到另一端的時候,非洲智人也從非洲走出,一直走到今天。銀河系的中心厚度有1.2萬光年。我們的太陽位於銀河系的一個小旋臂獵戶臂上,從太陽到銀心的距離有2.6萬光年。

《三體》中物理學揭秘之時間與空間

我們在文中提到的銀河系指的是可見部分,銀河系和很多其他星系一樣,還有更大的伴生的暗物質暈,這些暗物質的存在可以由它們產生的萬有引力推斷出,但直到今天還沒有被直接觀測到。我們的銀河系處於一個星系群中,在這個群中,除了銀河系之外還有很多其他星系,例如仙女星系。可觀測宇宙中含有很多很多像我們銀河系一樣的星系。到底有多少,現在還沒有數清楚,估計是,大約有1000億~2000億個星系。這就是我們面對的巨大的宇宙。如果我們願意,我們可以選擇一個所謂的宇宙時間。在這個固定的宇宙時刻上,我們的宇宙在空間上是平坦的。宇宙是平坦的也僅僅是一個大尺度上的概念。

《三體》中物理學揭秘之時間與空間

宇宙空間在局部上仍是坑窪不平的,這些不平當然是恆星、黑洞、星系和星系團的萬有引力造成的。

《三體》中物理學揭秘之時間與空間

我們看到,我們的太陽系在宇宙中真是一顆微不足道的恆星,然而,即使它微不足道,它的最外圍距離我們還是有一光年之遙。前段時間有新聞說,1977年發射的美國“旅行者一號”飛船以超過宇宙第三速度(16.7千米每秒)的速度航行了35年後仍未離開太陽系。我們對這一點不會感到驚訝,因為它才飛了150億千米,只有100多個天文單位而已。

《三體》中物理學揭秘之時間與空間

《三體Ⅱ》中提到柯伊伯帶,這是“旅行者一號”到地球距離的中間點:中技術層次:飛船的速度達到第三宇宙速度的300倍左右,即4800千米每秒,飛船具有部分生態循環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飛船的作戰半徑將擴展至柯伊伯帶以外,距太陽1000個天文單位以內的空間。

《三體》中物理學揭秘之時間與空間

其中所說的1000個天文單位比“旅行者一號”現在所到達的位置遠多了。緊接上一段,奧爾特星雲也出現了:高技術層次:飛船的速度達到第三宇宙速度的1000倍左右,即16000千米每秒,也就是光速的百分之五;飛船具有完全生態循環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飛船的作戰航行範圍將擴展至奧爾特星雲,初步具備恆星際航行能力。奧爾特星雲在《三體》三部曲中不斷地出現,因為這是作者設定的太陽系的邊界。

關於時間的基本事實

《三體》中物理學揭秘之時間與空間

愛因斯坦在20世紀初建立狹義相對論,在這個理論中,時間和空間不再是獨立的,時間和空間也不再是絕對不可更改的。

一個乘坐高速飛船的人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離開地球到太空中旅行一圈再回來,他的時鐘就變慢了,比如,在這個過程中,地球上的時鐘也許已經過去了1000個小時,而他的時鐘也許僅僅走了1個小時。同樣,旅行者也比地球上的同齡人顯得年輕許多,因為他身體裡的時間也變慢了。總之就是,飛船上所有物理過程都變慢了。

《三體》中物理學揭秘之時間與空間

後來,愛因斯坦建立了廣義相對論,在這個有史以來抽象而且美麗的理論中,時間變得不可思議。例如,將一隻鍾拿到黑洞邊緣走一圈回來,你會發現時鐘變慢了。

《三體》中物理學揭秘之時間與空間

在人類歷史上,關於時間測量的最早是水鍾,可以上溯到古巴比倫和埃及公元前16世紀。據說機械鐘在西方追溯到13世紀,卻沒有保留下來的實物。保留下來的最早的機械鐘製造於1430年,這是用彈簧驅動的鐘。最早的記錄分(沒有秒)的時鐘製造於1475年,後來才出現了記錄秒和分的鐘。

《三體》中物理學揭秘之時間與空間

伽利略是第一個注意到鐘擺的運動具有周期性的人,他似乎也有過利用鐘擺來製造時鐘的想法。惠更斯計算出一秒鐘對應的擺長是99.38釐米,製造了第一個用鐘擺驅動的時鐘。可見,鐘錶的原理和精確度與某個被利用的週期運動有關。機械鐘一般能準確到一天誤差一秒就算好的了,不過我們日常生活中也不需要更精確的時鐘。

《三體》一書中出現了人類的計時,就是地球的計時方法,另外出現了三體人的計時。比如,《三體I》中就直接出現了三體時:“在以後的兩個三體時中,監聽員知道了地球世界的存在,知道了那個只有一個太陽,永遠處於恆紀元中的世界,知道了在永遠風調雨順的天堂中誕生的人類文明。

《三體》中物理學揭秘之時間與空間

很顯然,作者沒有告訴我們一個三體時相當於多少地球時,既然出現了三體時,作者就假定這兩種時間是可以對比的,而且兩種

時間都是均勻流逝的。

《三體》中物理學揭秘之時間與空間

《三體》中沒有出現三體日和三體年,因為作者的假設中由於該星系有三個恆星的存在,三體行星的運動不是週期性的,事實上,是混亂的,所以才有亂紀元。

《三體》中物理學揭秘之時間與空間

在《三體Ⅲ》中,出現了神秘的時間顆粒,這是毀滅了人類文明的“歌者”和“長老”所屬文明的計時單位。或許這代表著一個時間顆粒對應於一萬年,甚至更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