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古琴台的古代历史知道吗,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屡毁屡建。至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1953年,武汉市总工会以古琴台景点为址,兴建了琴台工人文化宫。1957年拨款对伯牙台进行了全面修葺,增设了许多景点,在当时是武汉的三大名胜之一。


武汉古琴台的古代历史知道吗,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古琴台详细信息 古琴台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古琴台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景色秀丽,是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地方,相传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文人与民众之间广泛流传,二人知音的传奇色彩,给中国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页,由知音升华为对友情的忠诚不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美德,弘扬这种传统和美德的形式最有力的体现在汉阳古琴台。
武汉古琴台的古代历史知道吗,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相传,楚国郢都有好琴者名伯牙,琴技高超,在晋国做了大夫,出使楚国时遇到了樵夫钟子期结成知音。“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江河!”让后人妇孺皆知,耳熟能详。钟子期只是一个樵夫,一个风高浪急的中秋之夜,钟子期因砍柴遇雨,匆忙回家时见到了官家的船只,船头有大夫把琴,作高山流水之音,以抒大江明月之怀。为了不惊动官人,卑微的他只得躲藏在草丛中,不想听琴入迷而忘乎所以弄出了声响,被伯牙喝问,因钟子期识得瑶琴,道出伏羲氏以树中佳木梧桐所制,得伯牙赏识。
武汉古琴台的古代历史知道吗,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一年后,伯牙依约寻子期不得,一曲《高山流水》成了千古绝响。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也是一个叫人心动的传说。

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
武汉古琴台的古代历史知道吗,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到古琴台游览,进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堂前庭院中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便是象征伯牙弹琴的琴台。  


武汉古琴台的古代历史知道吗,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古琴台景区的主要景点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情节“腊像馆”;有清朝道光皇帝为陶文毅而御笔亲书的“印心石屋”;有近年用汉白玉雕刻的“伯牙抚琴”塑像;有道光年间的翰林诗兴大发时用竹叶蘸墨题的“竹叶书”;有1976年修建琴台时的遗物“琴台”方碑;有近代修建的《琴台知音》雕塑石像,以及山青水秀的“高山流水”水榭长廊等景点。还有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湖北督粮道宋湘一束竹叶代笔,题诗壁上,其字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历来深受书法家所尝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