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中有PM2.5,海洋中也有PM2.5,你造嗎?

在大陸,細微顆粒物被稱之為PM2.5,即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 2.5 微米的顆粒物。這種細微的顆粒物由於能夠懸浮在空氣中,並攜帶者眾多病菌,在空氣中存在時間長,可傳輸距離遠,對人類身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很大。經過若干年的科普教育,PM2.5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從中國環保在線瞭解,2018年,全球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已經設定,系聚焦塑料垃圾的“塑戰速決”。

從環保街知事網站了解到,國家海洋局曾發佈消息稱,正在執行南極科考任務的科學家們在南極地區海水中發現了海洋新興汙染物——微塑料的存在,這意味著南極已經受到塑料垃圾的汙染。塑料微珠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具有通過食物鏈遠距離輸送,不能分解等特點,據網絡媒體稱,塑料垃圾都是海洋的主要汙染物之一。全球每年生產的3億噸塑料,有約10%會進入海洋。而塑料又難以降解,可能存在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經過海水腐蝕和紫外線照射及摩擦後,將會變成更為微小的小顆粒,將會被魚類吞食,對海洋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巨大危害,世界環保組織已經將塑料垃圾對海洋的危害定義為環境重大問題。

自2015年開始,我國就有發現在食鹽(海鹽)中含有微塑料,另外,一些沿海國家的貝類、啤酒、蜂蜜等食品中也已檢驗出過微塑料。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微塑料汙染正通過海洋生物悄悄的影響著人類。

目前,各國政府、環保組織都在積極應對塑料垃圾對海洋生態產生的不良影響。有些國家已經開始立法禁止生產含有微珠的產品。作為普通公民,我們應正視這個環境難題,儘量少用塑料製品如一次性餐盒,塑料袋等等。

讓海洋生物也能像人類一樣儘量少的受PM2.5的影響,你我都應該行動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