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6400億給自己挖個坑,全世界只有中國能幫忙,可惜……

自工業革命之後的這一百多以來,人類的科技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然而,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能源消耗。如今,能源短缺,已經是世界各國不得不需要面對的一個大問題。而他們把解決這一問題希望,都寄託在了核能這個能源世界未來的巨人身上。

美國6400億給自己挖個坑,全世界只有中國能幫忙,可惜……

核能,可以說使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現。

其所蘊含的巨大能量是目前世界上任何一種能源都無法比擬的。

1公斤鈾原子核全部裂變釋放出來的能量,約等於2700噸標準煤燃燒時所放出的化學能。一座100萬千瓦的核電站,每年只需25噸至30噸低濃度鈾核燃料而,相同功率的煤電站,每年則需要300多萬噸原煤。

美國6400億給自己挖個坑,全世界只有中國能幫忙,可惜……

所以在未來,核能極有可能取代化石燃料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主要能源。

但是,核能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在伴隨著巨大的危險。目前人類還無法有效的應對或者避免核輻射所帶來的傷害。

上世紀80年代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的洩漏事故,直接將一座城市變成了無人區,至今無人涉足。而日本的福島核電站洩露事故已經過去了7年,有數萬人仍舊無家可歸。

美國6400億給自己挖個坑,全世界只有中國能幫忙,可惜……

所以,核能的安全利用是人類目前所要研究的一個大課題。

而在這其中,如何處理核燃料利用後產生的廢料是首先需要解決的,雖然是廢料,但其具有極強烈的放射性,而且其半衰期長達數千年、數萬年甚至幾十萬年。也就是說,在幾十萬年後,這些核廢料還能傷害人類和環境。

所以想要實現安全,非常的不容易,即使是美日這樣的核能利用發達國家,也並未拿行之有效的方法。

美國6400億給自己挖個坑,全世界只有中國能幫忙,可惜……

美國是核能使用大國,核能應用十分普及,世界436座核電站中,美國佔了116個,此外還有世界上最為龐大的核研究體系,而這些產生的核廢料的量也是非常龐大的,當前其每年都會有超過3000噸的核廢料產生。加之冷戰時期喪心病狂的軍備競賽使得美國在核試驗方面十分頻繁,也堆積了大量的核廢料。截至目前,美國已經有超過5萬噸的核廢料需要處理。這是一個什麼概念,一噸核廢料所產生核汙染足以覆蓋2萬平方公里的區域,5萬噸足以將地球表面覆蓋。

美國6400億給自己挖個坑,全世界只有中國能幫忙,可惜……

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美國出了在各自核電站加固增修核廢料倉庫以外,還專門在新墨西哥州的尤卡山修建了一個超大型的核廢料處置庫,耗資6400億美元。這座處理廠接收著美國各地核試驗項目所產生的核廢料。

美國6400億給自己挖個坑,全世界只有中國能幫忙,可惜……

但是這樣的舉措,治標不治本,倉庫總有被堆滿的那一天,屆時美國又該怎麼辦?再花6400億建一座,然後再堆滿,然後再建?

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核廢料的安全隱患依然存在,就如同未打開的潘多拉魔盒一般。

所以,不停地挖坑,最終埋葬的不是核廢料,而是美國自己。

美國6400億給自己挖個坑,全世界只有中國能幫忙,可惜……

當然了,這不是美國一家所面臨的問題,像日本,其情況更為嚴峻,其同樣是核能大國,擁有53個用於發電的核反應堆,供應全日本三分之一的電力,每年核反應堆產生的乏燃料約為900噸。

而相比於美國,日本可沒那麼多地方去挖坑,所以日本只能將其裝在罐子裡,數十年來累計的核廢物儲存罐已經超過30萬個。雖然其近些年建了核廢料的再處理工廠,但故障頻出,而且再處理並不是意味著核廢料就徹底變廢為寶了,其仍然會有大量的核廢料存在,所以核廢料問題依然嚴峻。

美國6400億給自己挖個坑,全世界只有中國能幫忙,可惜……

而對於咱們中國來說,核廢料的處理也一直是重大課題。而且因為起步較晚,技術落後,以前咱們中國在處理核廢料方面是落後於其他國家的,基本上是核能利用國家中最差的。

而我國預計會在2020年建成5800萬千瓦核反應堆機組,屆時每年產生的乏燃料超過1000噸,乏燃料累計總量約1萬噸。所以,核廢料的處理便成為了急需解決首要難題。

而咱們經過多年的努力發展之後,終於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此前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座鉛基核反應堆零功率裝置,啟明星2號,成功完成首次臨界實驗,這是我國加速器驅動次臨界系統(ADS)研究完成又一個重大節點。通過應用ADS嬗變系統,可以讓原先高危險度的乏燃料變得更為安全,同時還能回收大量可重新用於核能發電的核燃料。

我在互聯網行業摸爬滾打七八年,夢想一點點實現,從最開始的打工仔,到現在日賺8000的自由職業者,買了房子、車子、家庭幸福美滿,每天不用上班,一家人到處旅遊,實現了有錢有閒的生活。如果你也渴望成功請第一時間點擊下方的【瞭解更多】

美國6400億給自己挖個坑,全世界只有中國能幫忙,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