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三評」改革放大招 聽聽科研人員怎麼說

評價是指揮棒,科技界為人所詬病的各種問題歸根結底是導向出了問題。

7月3日晚,兩辦印發《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消息一出,科研圈集體“炸鍋”了:

“國家層面的政策很好很及時,希望主管部門能儘快落實到位。”

“力求創造公平公正的科研環境,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也再進一步完善。”

……

“三評”改革涉及的都是科研人員特別關心的問題,他們對此次出臺的新政有何看法和期待呢?

中央“三評”改革放大招 聽聽科研人員怎麼說

分類評價原則:說易行難

《意見》在基本原則中明確提出,堅持分類評價。

“這很難得。”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程曉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期待可以破除教師、工程師甚至臨床醫生都惦記著發SCI論文的怪現象。

《意見》還提到,探索建立對重大原創性、顛覆性、交叉學科創新項目等的非常規評審機制。

程曉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儘管非常規評審確實不好做,但是要探索”。

不過,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院長張鳳直言:“落實起來還是有些困難的。”科研單位有基礎的、應用的、高技術的、軍民融合的……對人、對項目、對機構的管理評價模式都不一樣。

“中科院實施了研究所分類改革試點,有些嘗試,但實際上難度還比較大。”張鳳認為,真正要把《意見》實施下來還是要觸及各個管理部門的利益,需要有一些銜接的機制,路還很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這份有利於科技創新的文件是科研管理改革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提的一些想法到底合不合適,可以在實踐中動態完善,最終形成長效機制。

項目評審:令科研人員安心科研

《意見》提到,國家實驗室等全職科研人員及團隊不參與申請除國家人才計劃之外的競爭性科研經費,由中央財政給予中長期目標導向的持續穩定經費支持。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黨委書記王克林認為,這個導向十分必要。

以德國馬普學會為例,穩定的經費支持佔90%,只有10%是競爭性科研經費。而中科院目前穩定經費支持和競爭性科研經費大體各佔一半。

王克林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持續穩定經費支持方面,我們呼籲中央財政把中科院這樣的國立科研機構的預算撥款的比例提升到80%,這樣科研人員才能安心科研,持續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和重大問題。

《意見》還提出,推動中央部委所屬高校、科研院所完善基本科研業務費的內部管理機制,切實加強對青年科研人員的傾斜支持。

程曉告訴記者,中央財政通過教育部下發給全國高校的基本科研業務費每年約60億元,由於基本沒有任務目標,“都被當做‘零花錢’花了”。他建議,基本業務費應該加強對青年教師的支持力度。

人才評價:使人才稱號迴歸學術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關鍵。

《意見》指出,科學設立人才評價指標。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

“沒有‘帽子’、沒有獎項就好像低人一等,這挫傷了很多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中科院理化研究所研究員劉靜無奈地說,“確實需要從制度上進行頂層設計,糾正這些不合理現象。”

程曉認為,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可以抑制論文“灌水”,鼓勵科研人員出一些大文章。

“如何客觀、正確地評價科研成果很重要。”劉靜表示,我們要學會識別潛在的、有重大意義的成果,國外沒有相關研究,不代表自己的科研工作毫無意義。如果只是跟隨歐美髮達國家做研究,長期下去,中國永遠不可能有一流的原創性科研成果。

《意見》指出,使人才稱號迴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避免與物質利益簡單、直接掛鉤。鼓勵人才合理流動,引導人才良性競爭和有序流動,探索人才共享機制。

“這一點很贊。”程曉說,“學術圈不能搞成足球俱樂部轉會,最後花的是納稅人的錢,搞壞了學術風氣。”

“人才是幹出來的,不是評出來的。”中科院院士向濤直言,“短期來看,科研人員可以拿著人才頭銜的‘全國糧票’申請各類項目,但長此以往對國家發展沒有好處。”

杜祥琬特別強調,院士評審也要參考這個精神來改進,避免和物質利益掛鉤。同時,不以“帽子”的多少對科研單位進行評價。

機構評估:讓科研機構發揮自主性

針對科研機構的評估,《意見》提出,完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評價考核體系。根據優化整合後的各類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功能定位、任務目標、運行機制等不同特點,確定合理的評價方式和標準。

“這是對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以及‘率先行動’計劃四類機構建設的國家層面政策肯定。”王克林表示,對於社會公益性創新基地單元的評價,一方面科研機構的成果要為政府中長期規劃、重大政策制定提供可以採納的科學依據,研究示範工作能夠為政府主管部門重大行動提供引領性現場示範;另一方面科研機構也要為國家企業創新聯盟或者骨幹企業提供重大技術支持。

《意見》在建立中長期績效評價制度中,特別提到加強績效評價結果與科研管理機制的銜接,充分發揮績效評價的激勵約束作用。

“將績效評價跟單位績效工資總量核定掛鉤,這是對的,但是怎麼掛鉤?總量給多少?這對科研人員激勵有很大影響。未來還要進一步跟主管部門探討。”張鳳說。

(中國科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