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學會講「有質量的短話」

观点|学会讲“有质量的短话”

前不久,一位領導同志頗有感觸地說,開會發文、說話辦事都應該講有質量的短話,話不在多說清就好,文不在繁管用就行。這話講得非常在理,很有針對性,讓人豁然開朗。

說話是一個人思想情感的表達,本來就應該言之有物、務實管用,言簡意賅、點到即止,就應該說真話實話和心裡話。然而,一些人說話漸漸偏離了這種本真本色的軌道,言不由衷的有之,言過其實的有之,言之無物的有之,詞不達意的也有之,等等。有時說話還成了一些人的“秀場”,故弄玄虛、譁眾取寵,表達成了表演、表態成了表現;也有不少人說沒準備的話、沒思考的話、沒分寸的話和沒選擇的話,動輒滔滔不絕、信口開河,長篇大論、高談闊論,好像硬是要既讓人聽不懂,又似乎把人家當小學生;還有的人虛話、套話、大話、空話連篇,讓人云裡霧裡,不知其所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更有甚者,官話、假話、忽悠人的話張口即來、脫口而出,有時還振振有詞、鏗鏘有力,讓人生厭,苦不堪言。

观点|学会讲“有质量的短话”

說話的目的是表達思想、交流感情,最終解決問題。鄧小平曾經指出:“開會、說話都要解決問題。”“開會要開小會,開短會,不開無準備的會,會上講短話,話不離題。……不開空話連篇的會,不發離題萬里的議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把改進文風作為一項工作要求,帶頭講短話、講實話、講新話,通過自己以身作則帶出好文風來。要提倡短、實、新的文風,文件、講話、文章要讓群眾願意看、看得懂,願意聽、聽得進。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對此也有明確規定。

講有質量的短話,表面上看是針對說話而言,實際上是在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網上曾經評出“最令人反感的十句話”,其中一些領導幹部在會場上的開場白“下面我簡單說兩句”名列前茅。人們反感的不是真正的“簡單說兩句”,而是這一開場白之後的長篇大論。

观点|学会讲“有质量的短话”

講有質量的短話至少有兩大好處,一是看他善不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和問題的核心,看他有沒有善於歸納、提煉、概括和總結的思維表達能力,看他平時積累的東西多不多,肚子裡裝的貨色多不多;二是有利於“騰出時間來多辦實事”,避免影響真抓實幹、影響工作成效,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耽誤實際矛盾和問題的研究解決。因此說,提倡講有質量的短話大有裨益。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什麼是有質量的短話?所謂有質量,就是既有思想觀點、內容內涵,又有事實根據、事例故事;既接“天線”,又接“地氣”;既信息量大,又含金量高,說到底,就是那些讓人能夠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的話。“大道至簡,大義微言”“要言不煩,意盡言止”。最基本的東西往往最管用,最深刻的道理常常最簡單。學會用精煉、簡練和凝練的語言表達思想,能夠長話短說,才是一種大本事、大智慧。

观点|学会讲“有质量的短话”

“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講有質量的短話,既是一種考驗,也是一種檢驗;既是一種作風上的轉變,又是一種能力上的提升。要走出觀念上的誤區,不要總覺得長篇大論才有水平,口若懸河才有才華,不要總是生怕別人聽不懂,不要總覺得自己多麼高明,應當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講話的目的全在於解決問題。要訓練講有質量短話的本領,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個別看一般,抓住事物的要害,有的放矢。要接“地氣”,善於講故事、舉事例,多用群眾語言,多講大白話,引人入勝。總之,就是要

多講一些真話實話和心裡話,少講一些虛話空話和套話;多講一些少而精、短而實、新而活的話,少講一些多而次、長而空、舊而死的話,讓我們的話真正務實管用、言簡意賅。

观点|学会讲“有质量的短话”

來源 | 黨建微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