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现场:第29军将士奋起抗日死伤遍地


“七七事变”期间的宛平城东城门。这组照片由瑞士摄影师瓦尔特·博斯哈德拍摄。他1931年来华,任《新苏黎世报》、《生活》、《世界画报》记者。“七七事变”爆发时,他恰在北平,冒着炮火拍摄了这些现场照片。“七七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第29军士兵在平汉路沿线阻击日军,步枪和大刀是他们的标配。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借口士兵“失踪”,挑起“七七事变”,摆明了是要扩大对中国的侵略。针对日军炮轰宛平城的挑衅行为,中国守军第29军奋起抵抗。

被日军炸毁的宛平东城门。蒋介石对日军的图谋有清醒认识,他在7月8日得知事变消息后,第一道命令就是“固守宛平,就地抵抗”。同日,他还命令第29军军长宋哲元:“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受伤的第29军士兵被从瓦尔特·博斯哈德乘坐的汽车上抬下来。第29军将士的抗日热情非常高涨,他们表示:“愿与卢沟桥共存亡”,“日军要求我军撤出卢沟桥,则有死而已,卢沟桥可为吾人之坟墓”。

宛平城门处,一名举着白旗的士兵通过门缝将日军的投降条件书塞入城內。日本一面假意谈判,极力麻痹中方,一面大量从国内调兵到华北加紧侵略。好在蒋介石并没有被迷惑。7月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电令全国备战,并令第26路军孙连仲等部4个师归宋哲元指挥,开赴保定、石家庄,支援第29军作战。


北平街头的防御工事。宋哲元、张自忠等人,对日军的目的缺乏清醒判断,认为“目前日本还不至于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只要我们表示一些让步,局部解决仍有可能”。他们仍致力于通过交涉解决事变,与新任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进行了多次谈判。蒋介石得知后大怒。

北平一城门处的中国守军防御工事。7月13日,蒋介石再次命令宋哲元:“中央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此次胜败,全在兄与中央共同一致,无论和战,万勿单独进行,不稍予敌方以各个击破之隙,则最后胜算,必为我方所控。”

北平大学生奔赴卢沟桥,支援第29军,愿与此桥共存亡。守城士兵和热血青年,都是民族的脊梁。

29军伤兵进入北平城治疗。宋哲元在作战方针中,决定“对敌实施持久防御,伺机再转为攻势”,将兵力分成三路,第一路军防守北平地区,第二路军防守天津地区,第三路军防守察哈尔省。

受伤的中国平民。7月16日,日本调动10万陆军来华,17日东京五相会议决议,动员40万日军侵华。日军第五、六、七、十二、二十六等五个师团移往前线,占据丰台,并进攻宛平。

南苑附近,被日军飞机炸死的29军士兵。7月28日上午,日军步兵在飞机、炮兵支援下,对南苑第29军营房展开进攻,切断南苑守军的北平方向的退路。第29军约2万人因火力弱势,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通信设备很快被炸毁,联络中断,指挥失灵。

南苑附近,被日军飞机炸死的战马。7月28日下午1时,南苑战斗结束。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在混战中壮烈殉国;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在向北平方向突围时,也英勇牺牲。7月29日北平失守,第29军撤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