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2+1」難點:不做「巨石間的番薯」VS勢力範圍迷思

南亚“2+1”难点:不做“巨石间的番薯”VS势力范围迷思

2018年6月20日,北京,在中國訪問的尼泊爾總理奧利出席中國——尼泊爾商務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視覺中國 資料

6月19日至24日,尼泊爾總理奧利對中國進行了正式訪問。這次訪問時機重要,取得的成果頗為豐碩。然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奧利的訪問中,中方提出希望在南亞努力推動“2+1”合作格局形成的意向(據中方的提議,中國和印度可以共同與區域內的其他第三國家進行對話,並不限於尼泊爾)。

“2+1”中的尼泊爾與中國

就奧利訪問而言,所謂時機重要,因為這是尼泊爾歷經十來年內部動盪之後,終於完成“歷史性”的政治轉型進程,有望開始進入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由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與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中心)聯合組成的左翼聯盟(2018年5月正式合併)在選舉中取得壓倒性優勢,繼而產生的奧利政府有望持續執政5年。

近年來的中尼關係發展中,奧利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2015年9月尼泊爾新憲法頒佈後,印度不滿其中的部分條款,對尼泊爾實施了數月的油氣禁運,導致尼泊爾國內對印度的反抗情緒驟然上升。2015年10月上臺的奧利,於2016年3月對中國進行了訪問後,達成了歷史性的《中尼政府間過境運輸協定》和一系列的互聯互通項目(包括修建由西藏日喀則至加德滿都的鐵路的意向)。然而,隨著奧利政府很快倒臺,不少合作項目也由此進入懸置狀態。

但中尼互聯互通的建設並沒有停止。2018年1月12日,中國電信集團公司與尼泊爾電信公司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舉行兩國跨境光纜開通儀式,這標誌著尼泊爾正式通過中國的線路接入互聯網。與此同時,西藏自治區計劃於2020年實現與尼泊爾的電力聯網,也在逐步推進。

再次擔任總理的奧利為中尼互聯互通合作注入了新動力。此訪中,雙方承諾要加快落實兩國政府關於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開展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加強口岸、公路、鐵路、航空、通信等方面互聯互通,打造跨喜馬拉雅立體互聯互通網絡。尤為重要的是,此次訪問中正式簽署了鐵路合作備忘錄。

尼泊爾各界期待能夠深度參與“一帶一路”,中巴經濟走廊成為了尼泊爾參與“一帶一路”的樣板。此次訪問中,尼方希望加快建設三條南北經濟走廊,即戈西經濟走廊、甘達基經濟走廊和卡納利經濟走廊,中方也同意了就上述走廊項目開展合作的可行性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印度怎麼看“2+1”?

然而,儘管中尼加強合作的意願是真誠強烈的,但是中國與南亞國家的合作一直需要面對一個地緣政治現實。那就是:就區域權力結構而言,南亞地區是典型的單極體系。

印度人口占南亞總人口的75%,領土佔南亞75%,經濟總量(以GDP來衡量)佔79%。軍事實力更是南亞的絕對霸主。地理上看,南亞次大陸自成體系,與歐亞大陸其他部分相分離,構成國際政治的一個子系統。印度在南亞次大陸中居於中心的地理位置,南亞各國都與印度相鄰接壤,但是這些鄰國之間卻互不接壤,這就自然地造成了以印度為中心的軸輻式的地區架構。更加上大英帝國殖民給印度留下的“帝國遺產”,加上印度的文明自信,印度一直以南亞地區唯一的領導者的身份來看待自己,儘管不時地受到巴基斯坦的挑戰。

中國理解南亞的基本地緣政治現實,在與南亞其他國家開展“一帶一路”建設中,充分顯示出對印度在南亞地區角色的尊重。

2015年5月印度總理莫迪訪華時,中方提出了共建中國-尼泊爾-印度經濟走廊的倡議,此前也提出過中國、印度、斯里蘭卡三方共建項目的想法。王毅外長針對中尼印經濟走廊,表達了三方共建的思想:“中尼印三個國家山水相連,是天然的利益共同體。尼泊爾可以成為中印之間的橋樑和紐帶。我們希望三國關係能夠實現良性互動,謀求三國共贏。因此我們提出建設中尼印三國經濟走廊,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目標是建設三國命運共同體”,“尼泊爾完全可以成為中印互利合作的舞臺,而不會是競爭博弈的賽場”。

即便對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中國也並不是排斥印度的參與。2017年5月5日,中國駐印度大使羅照輝同樣在印度三軍協會的演講中也釋放出了中方的最大善意。然而,不論是中尼印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還是中國在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孟加拉的項目,都不為印度所樂見。印度不僅沒有響應,還提出了不少自己的地區合作倡議。

南亞國家更理解地區的地緣政治現實。南亞國家處於中印之間的地緣政治現實,對它們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以尼泊爾為例,2005年尼泊爾賈南德拉國王就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不結盟國家首腦峰會上正式提出把尼泊爾作為“過境經濟體(transit economy)”,呼籲中國加入南亞區域合作聯盟,以實現南亞經濟發展的中印“雙輪驅動”。2010年尼前總理普拉昌達提出了“三邊戰略關係(trilateral strategic relations)”概念,是因為他認為“能夠同時兼顧到三方利益”。2012年尼泊爾前總理巴塔拉伊同樣稱尼泊爾要扮演“友誼之橋”的角色,而不是做“夾在巨石中的番薯”。

看得出,不論是普拉昌達還是巴塔拉伊都非常清楚尼泊爾的地緣政治困境,希望將這一困境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機遇。

中國對南亞地區的訴求是,希望能同印度一道為地區發展做出貢獻。正如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的演講中說,“中國是南亞最大鄰國,印度是南亞最大國家。中國期待同印度一道,為本地區發展貢獻更大力量,讓喜馬拉雅山脈兩側的30億人民共享和平、友誼、穩定、繁榮”。

這就是中方在奧利訪華時希望推動南亞“2+1”合作機制的由來。透過“2+1”合作機制的提出,一方面表明中國仍持續不斷地實現在南亞更大的經濟存在的意願,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中國在南亞的地區戰略的思考。與此前的三方或多方合作機制不同的是,“2+1”機制並不只是針對南亞哪一國家,事實上面對的是南亞所有國家,中國正在逐步地嘗試要將這一機制推廣到同南亞所有國家“一帶一路”的建設之中。

然而,印度恐怕不會輕易接受這一機制。印度根深蒂固的地緣政治思維一直將南亞視作其獨有的“勢力範圍”,排斥與其他國家共享。不過,印度國內已有開始探討和考慮“2+1”的聲音出現,這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預兆。未來,這一倡議前景的實現,仍舊需要各方持續不斷的努力。

(作者系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