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建產業園,當警惕「空心化」陷阱

海外建產業園,當警惕“空心化”陷阱

前不久,一場全球產業園區發展峰會在江蘇舉行。由中國企業參與建設的最大海外園區——中白工業園正是主辦方之一。

近年來,園區“走出去”已成為中國全方位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目前我國企業在海外建設的園區將近100個。海外產業園區的優勢在於,進駐企業可以享受到集群效益,例如所得稅的減免、園內土地的永久所有權、外資100%控股等,而單一企業則很難獲得這些優惠政策。這為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發揮國際比較優勢提供了產業轉移載體和便利。

然而在園區經濟欣欣向榮的背後,不容忽視的是,部分海外園區落戶項目少,招商能力弱,缺少有集聚效應的大型項目和企業,正日益出現“空心化”現象。究其原因,一是受國家政策紅利和產業轉移影響,許多中國企業或開發區只顧眼前圈地建房,缺乏長遠規劃;二是把國內模式照搬到國外,在缺乏項目引進篩選機制情況下,就盲目跟風投資建設,導致部分產業園入駐率過低或入駐企業良莠不齊;還有部分園區只滿足於當“二房東”,缺少品牌輸出和增值服務,園區僅有物理空間,並沒有形成產業鏈、生態圈。

那麼,走出國門的園區該如何避免踏入“空心化”陷阱?

首先,要打出特色牌。建設海外園區不能貪大求全,要找準定位、開展差異化競爭,用專業的團隊做專業的事,在立足未穩的情況下應專注建設運營“小而精”的特色園區。利用國內產業門類齊全的優勢,把細分產業打包輸出到海外,在短時間內集聚專業化的人才、科技和營銷資源要素。這不僅有利於園區招引項目,還易形成特色產業的集群優勢,讓園區和企業成為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其次,要輸出品牌和服務。經過幾十年發展,“拿地賣房、招商分稅、賺錢走人”的園區發展模式已被證明走不通。因此,海外園區不能滿足於短期、粗放的“炒地皮”價值回報,而是要把國內園區好的品牌、經驗和服務輸出到海外,不斷拓展諮詢、項目孵化等增值服務。這不僅可以為走出國門的中國企業提供優質的落腳點,也有利於形成中國園區在海外的品牌商譽,使海外園區成為中國向世界經濟發展貢獻智慧、提供方案的重要構成部分。

第三,要有核心項目和企業。建設海外園區,招商是個大難題,許多國內企業也有迫切的產業轉移和打開海外市場的需求,但受各種因素制約遲遲不敢邁出第一步。從國內園區建設經驗和產業發展規律來看,有一個或多個核心項目或企業入駐,配套項目和企業就會聞風而至。因此,必須把大項目、大企業作為中國園區搶灘海外的重要砝碼,通過具有引領作用的龍頭企業,招引關係緊密、上下成鏈的配套企業,形成企業、產業之間的良好生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