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鐵路供給側改革,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記者從中國鐵路總公司獲悉,為貫徹落實中央關於調整運輸結構、增加鐵路運輸量的決策部署,中國鐵路總公司將實施《2018-2020年貨運增量行動方案》,進一步提升運輸能力,降低物流成本,優化產品供給,到2020年,全國鐵路貨運量將達到47.9億噸,較2017年增長30%。(7月2日 人民網)

今年上半年,全國鐵路共發送貨物19.5億噸,同比增加1.35億噸,增長7.4%,貨運增量行動實現了預期階段性目標。出色的成績單,既有經濟穩中向好的大趨勢,更有鐵路乘勢而上,主動作為,用“公轉鐵”為抓手,推進運輸供給側改革,從而打開了一片芳卿可人的生產局面。

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頂層設計者的落子有聲。作為經濟重要指標的鐵路貨運量,則和大環境不無關係。之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部署實施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要求大幅提升鐵路貨運比例。“降成本”,“保藍天”,國務院、發改委等中樞機構劍有所指,並對於鐵路運輸的屢屢提及,這也預示著鐵路供給側改革將進行一次走向中高端供給的變革,而一場服務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攻堅,勢必進入縱深。

中央有號召,鐵路有行動。“公轉鐵”乃是大勢所趨,它不僅見效於經濟賬面上的降本增效,更是利於子孫後代的治汙攻堅。它所代表的運輸結構的調整,已經成為不可逆的大家共識。從中央頂層規劃,到地方經濟訴求,“公轉鐵”的鋼鐵延伸,將有力支撐起高質量發展的多重要素。正是基於這個語境,鐵路方面,已在“公轉鐵”運輸方面走在前列——17年10月實現京津冀地區100%鐵路煤炭運輸,18年3月更是實現曹妃甸港礦石100%鐵路運輸。

抓住主要矛盾,解決關鍵問題,實現新的突破。作為優化貨運產品供給的“公轉鐵”,是深入推進鐵路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物化體現。從現在的市場反饋來看,“公轉鐵”已經起到很好的引領和示範,它並沒有因為頂層設計的“輕推一掌”而自我陶醉,反而是主動與市場同頻共振,積極探索更多的運輸路徑。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鐵路更加努力地提供更多滿足市場需求的鐵路貨運產品,包括大力發展煤炭中長協運輸、提升貨運信息化服務水平、構建服務大城市物資供應保障綠色物流體等舉措,已是“大珠小珠落玉盤”。它們都將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組曲中奏響自己的鏗鏘旋律,而人民群眾也將在其中享受到諸多利好。這就是改革的力量所在。(謝偉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