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山大的校與城

江寒秋


齊魯週刊社

新聞

封面故事

百年山大的校與城

▲2018年6月22日,濟南。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體育館,2018屆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此舉行。

濟南、青島、威海,這是百年山大的三個“根據地”,這三座城市賦予了山大不同的特質。正如英國教育家阿什比說:“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大學的形成過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對周圍環境的有意識的適應,不斷改造自身,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風格和長處。。

濟南發端

2011年,時任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在一次講話中談到:“在全國高校中,有人把她評價為是‘最不張揚’的一所大學,我們有一種‘養在深閨無人識’的感覺。說她‘最不張揚’是指她的辦學實力、她的綜合競爭力在國際上都有重大影響,美國的科學達人輿論評價中國的高校把山東大學排在全國的第六位,而在國內,山東大學的排名往往在這之後。所以我們在國外的名氣遠遠大於在國內的名氣。在美國的若干個科學機構當中,山東大學的校友、甚至院士的數量在全國是名列前茅的。”

1901年10月15日被定為山大校史的開始——這一天,光緒皇帝御批了“山東大學堂”。此時,創辦於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還沒有覆校,山東大學堂一枝獨秀。第一批招收學生300人,分專齋、正齋、備齋、分齋督課。聘請中西教習50餘人,後增至110多人,美國人赫士為總教習。1904年和1910年,山東大學堂的教授分別在美國《自然》和英國《科學》上發表文章,開了百年先河。

目前,很多大學把自己的歷史拉長,山大原本也可以這樣做,但它沒有——1864年,美國的紐約大學和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通過一個宗教組織到中國來傳播醫學、傳播宗教,在傳播過程中招收學生,這是山東大學醫學學科的起源。

徐顯明說:“我們不光在學科上代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起源,中國近代以來的大學制度也是起源於山東大學。”山東大學的辦學章程,第一次指明瞭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秩序。走進山東大學校門,會看到一塊條形石,上面有兩句話,取自當年的辦學章程,一句是:“公家設立學堂,是為天下儲人才,非為諸生謀進取。”一句是:“諸生來堂肄業,是為國家圖富強,非為一己利身家。”

由張宗昌在1926年重新組建的省立山東大學,1928年停辦。之後,以何思源為主任的國立山東大學籌備委員會開始工作,委員會還包括傅斯年、楊振聲、蔡元培等人。原來的山東大學和私立青島大學合併,組建國立青島大學。楊振聲接過校長之職,效法北京大學“兼容幷包”“科學民主”的辦學方針,廣聘專家學者。1932年,青島大學改名為“國立山東大學”。

1958年8月,成仿吾擔任山東大學校長、黨委書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學校從青島搬回到濟南。半個多世紀後的2016年9月,山東大學(青島)正式招生,“一校三區”的“山東大學系統”終於成型。

建國後,山大經歷了急劇萎縮又逐漸龐大的過程。

1952年院系調整時,山大已經有18類學科,是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大學。山東大學為中國高等教育體系做的貢獻歎為觀止:初步統計,為國家貢獻了13所大學。

1958年,因為搬遷,山大又把幾個優勢學科扔在了青島,比如海洋學院演變成今天的中國海洋大學,醫學院演變成今天的青島大學。直到2000年7月,原山東醫科大學、山東工業大學併入山東大學,新山東大學成立。

徐顯明擔任校長期間,構建的山東大學系統包括:在濟南,山大有6個校區,統稱山大濟南校區;威海分校改稱山大威海校區;加上山大青島校區,三大校區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山東大學系統”框架。

數量眾多的校區或多或少會給學習、生活帶來不便。2018年6月22日,山大2018屆本科生畢業典禮在山大中心校區舉行,校長樊麗明幽默寄語畢業生:有的同學還沒跑遍8個校區,沒談一場同校異地戀……

而這種不便也是推動山東在濟南章丘建立主校區的動因之一。不過,此次章丘主校區的開建,民間給出的反應出乎意料的激烈。

2017年,山大將建設章丘主校區的消息被校方確認,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濟南與山大的大討論。

同年9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聯合正式公佈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的名單。山東大學雖然進入了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的名單,但山大這次只有數學和化學兩個學科入選,“弱勢的濟南”“衰落的山大”,這一對大學與城市,在新的發展關口,迎來了莫大的挑戰。

百年山大的校與城

▲上世紀50年代的山東大學(青島),1958年山東大學遷往濟南後,此校園成為青島海洋學院校區。

在青島的日子

“一個大學或者正像一個人,他的特色總多少與它所在的地方有些關係。山大雖然成立了不多年,但是它既在青島,就不能不帶些青島味兒。這也就是常常引起人家誤解的地方。”

這是老舍在1936年刊載於《山大年刊》的一篇文章:《青島與山大》。當時山東大學已在青島駐紮了6年。

1930年9月,因濟南五三慘案而停辦的山東大學,將校址搬到青島並舉行了開學典禮。這是青島與山大歷史上的第一次相遇,也由此開啟了山大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山東大學在青島期間創造了兩次歷史上的輝煌,即20世紀30年代和20世紀 50年代。它贏得了“海洋學科遠東第一”,與“生物學科全國最好”,及“文史見長”的聲譽。這些美譽體現了山東大學適應地方特點,發展特色學科的辦學理念,與青島的城市特色密不可分。

國立青島大學成立時限於學校規模,只在青島和濟南設立招生點。至國立山東大學時期,隨著學校影響力的提高,招生範圍也不斷擴大。除了青島、濟南、北平等招生點外,1933年又開始在南京設招生點。

生源的增加不僅和兩年建設打下的基礎有關,還和青島地域因素息息相關,因青島特殊的地理條件,環境優美,學校的名氣亦越來越大,國立山大為更多人所知曉,生源增加是題中應有之義。據說,閻錫山當年對考上國立山東大學的山西籍學生,每人每年給200元的資助,足見其重視程度。

山大各項建設工作得到順利進行,也和青島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分不開,其中最主要的便是經費支持。

資料顯示,“國立青島大學建立初始的經費來源主要是山東省政府每年協助36萬元,青島市政府每年協助3.6萬元,膠濟鐵路管理局每年協助1.2萬元,此外還有每年2萬元左右的學雜費收入。”

山東大學與青島的良性互動模式體現在,政治上青島市政府制定出了利於山東大學發展的政策規定,同時對山東大學進行了大量資金投入,以保證大學正常運行。文化上山東大學反作用於青島;其文化氛圍、思想在不自覺中對人民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從而影響城市文化的發展,形成了青島歷史上文化繁榮的一段時期。經濟上大學為城市輸出優秀人才,以支持城市科研、技術創新等,城市又為大學提供合適崗位,雙向互惠。

1958年國務院任命成仿吾為校長兼校黨委書記。7月,山東大學歸由山東省領導,同年10月奉命遷校濟南。在遷校濟南時,海洋、水產和正籌建的地礦三繫留在青島,發展成為現在的中國海洋大學。醫學院也留下獨立擴建為青島醫學院,這就是為何老一輩的青島人仍稱現在的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為“山大醫院”的緣由。

2009年,法學出身的徐顯明成為山東大學新任校長。山東大學的建設步伐大大加快。他再次提出在青島建立山東大學,此時得到了青島市的積極回應,青島校區的建設審批得到了教育部的通過。濟南、青島、威海三地辦學,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設想,正如他接受記者採訪時所言,他要“重新定義大學”,這是他的山大夢。

2010年12月8日,教育部《關於山東大學徵地建設青島校區有關事項的批覆》:“同意你校在青島鰲山衛科技區新徵3000畝土地,建設青島新校區”。

2012年3月17日,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建設奠基典禮隆重舉行。2016年,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正式啟用,並迎來了她的首批1007名學生。

百年山大的校與城

▲2011年的山東大學中心校區。在該年10月15日,山東大學迎來了建校110週年。

威海分校:中國異地辦學之始

上世紀80年代,山大受制於校園空間和濟南城市氣候環境限制,想要謀求在沿海城市建設分校。一開始找的不是威海,而是青島。但當時青島正在籌劃創建青島大學,遂提出山大青島分校與創建中的青島大學雙名一體。

此時的威海還是煙臺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但已經出現了脫離煙臺市的苗頭,謀求升級為地級市。當時威海尚無一所高校。所以在聽聞山大想要建分校之後,立馬主動聯繫山大,探討建設威海分校的可能性。面對冷淡的青島和積極的威海,山大最終選擇了後者。

山大威海分校1984年建校,與同在威海的哈工大威海分校(1985年),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兩個異地辦學先例(文革時期的不論)。

1987年威海成功升級為地級市之後,威海市也開始有了青島那樣的“私心”,想要收回山大威海分校的主導權,讓山威變成自己的威海大學。這件事情是有確切記錄的,1992年時,山大威海分校曾經一度同時掛了“威海大學”的牌子。此想法與校方意見不統一,山大威海分校因此發展停滯,一度壓縮招生規模。

2000年的時候,山東大學、山東醫科大學、山東工業大學合併為新山東大學。這樣一來,山大一下子多出來兩個校區,還有一個山工已經買下地皮尚未建設的新校區(即現在的興隆山校區)。規模上也比以前大了許多倍,甚至一時間有一些消化不良。合校大大緩解了山大校園用地上的困難,同時也註定要牽扯很大的精力梳理合校事宜,同時還要兼顧建設新校區。

這樣一來,威海分校的處境就有些尷尬。據內部人士透露,到底還要不要威海分校,一時間山大內部也是爭論不斷。最終的結果,在今天看來已經顯而易見——保留並發展威海分校。與此同時,地方觀念上也發生了巨大轉變。此時高校之間的差距已經呈越來越大的趨勢,211、985等重點扶持政策相繼出臺。自建地方高校與老牌高校之間的差距,威海市顯然清楚,對於要求山大威海分校改為威海大學的事情,從此也就再不提及。

2009年,徐顯明出任校長後,又舊事重續,提出建設青島校區。這其中固然有青島城市的天然吸引力,也有山大自1958年搬遷濟南以來揮之不去的“青島情結”因素。除去80年代那次沒成功的青島分校事件以外,山大還有兩次迴歸青島的努力:一次是上世紀90年代合校風潮中,山大與海大的合併方案;一次是2003年,時任校長展濤在任的時候,與青島膠南商議的2500畝土地為山大分校預留。但與海大合併方案,沒有通過教育部的審批,而膠南預留地,山大也因為種種因素最終放棄。

2009年,山大提出建設青島校區之後,青島市馬上給出了積極回應。此後山大青島校區的建設審批很快獲得教育部通過,規劃也相繼出臺。這樣一來,威海又變得尷尬了。威海分校的地位再一次需要重新定位。

2011年11月,山大威海分校更名為“山東大學(威海)”,稱威海校區。

一些學者認為,地方政府之所以更青睞於引進國內外已有的知名大學而非自己辦高校,與中國現行的政策規定有關。因為地方政府意識到,引進知名大學可以直接藉助校方的已有品牌和成熟的辦學經驗與師資,起點高,見效快。

此外,地方政府之所以引進高校來辦學,與城市行政級別提高、希望藉助創辦高校來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為本地培養優秀高端人才、發展知識經濟有關。大學城對帶動周邊房地產價格也作用巨大。比如,山大青島校區所在的鰲山灣,在大學建成後,周邊房價就開始直線上升。

地方政府施政邏輯的改變也讓各分校、校區迎來了發展機遇。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馬陸亭表示,異地辦學的衝動,不是源於教育自身,而是來自地方政府。梳理這些年的發展脈絡可以發現,地方發展經濟首先是建工業園區,後來是建科技園區,如今則是辦大學,建大學城。

人才、技術是當地政府最為看重的。今年1月16日,山東大學與威海市人民政府推進校地合作共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第一次聯席會議在威海校區召開。

威海市市長張海波表示,進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共建,關鍵是抓好兩個方面,一是為高校服務,二是充分發揮高校的作用。他希望山東大學利用好科技高地和人才搖籃優勢,在科技成果轉化、重點科研項目攻關、培養和輸送高素質人才等方面加強與威海市的互動交流,威海市也將進一步深化校地合作,讓山東大學威海校區這張“城市名片”更加靚麗。

山大威海校區校長劉建亞則表示,校地雙方要抓住合作發展的大勢,堅持互利共贏的格局,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和威海市改革發展作出貢獻。

關注主流人群

聚焦社會熱點

齊魯週刊

百年山大的校與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