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到了30歲還沒有100萬算失敗嗎?

一、

知乎上曾有個問題,大意是男人到了30歲,還沒存夠100萬,算不算失敗?

對此,小財女的回答是:

算失敗。

100萬而已,你往銀行存6000萬,不用30歲,光一年的利息就有100萬了。

很扯淡是吧?但30歲前賺100萬,本身就挺扯淡的。

我們來算一筆賬:

一般人大學畢業基本在22歲左右,從22歲到30歲,你有八年的時間去賺100萬。

平均下來,一年也就是12.5萬。

看著不算多,但考慮到日常開銷,一年能存下12.5萬,並且是從剛畢業開始,維持這樣的收入,能做到這點的有幾個人?

除非你本身就屬於有錢階層,有錢又資源,能夠比別人更快的累積財富。

說實話,比起錢,我們在30歲之前面對最大的問題,是那些製造焦慮的媒體與價值觀念。雖然很不甘心,但對普通人而言,三十歲前基本都賺不了大錢。

一方面,我們太年輕,財富的積累是需要時間的。

另一方面,人生最大的開支,也集中在20-30歲之間,比如結婚、比如買房。

而偏偏20-30歲之間,又是一個人最急於賺錢的年紀。

你會在這個慾望最強年紀,遇上自己最想照顧一生的人,最想擁有的房子,最想體驗的放縱。

於是我們就都焦慮了。

但其實,這一切都很正常,將時間線拉長,30歲,不過是人生的一個新的起點罷了。在小財女看來,人生的起點一共有三個:

1. 出生

2. 大學畢業

3. 30歲

出身決定了20歲之前,你所接觸的階層以及成長條件;

大學決定了你在進入社會前的知識累積程度;

畢業直到30歲這段時間,則決定了你30歲以後,能否賺大錢!

出身我們無法自己決定,而上哪所大學,現在考慮又顯然晚了。所以,最終決定我們人生的,還是取決於30歲前。在這一階段,我們首要考慮的,不在於賺了多少錢,而在於我們是如何「投資」自己的!

對此,我的建議是,在30歲之前,不用太考慮100萬的事,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在30歲之前,我們不妨活的「自私」一點:

1.投資自己,更敢於犯錯

這個年齡的你,要將身邊一切的資源,向著自己的個人能力與知識傾斜。

比如系統地學習專業知識,見識更廣闊的世界以及結交更為優秀的朋友。更重要的是,要給自己「犯錯」的機會。

不要怕犯錯,如果30歲前,就擔心犯錯而躊躇不前。那30歲後,有了家庭與孩子,那豈不是步步都得三思而後行?

2.將收入觀念轉變為資本觀念

很多人將收入,簡單地概括為工資,或者是每年獲得的金錢。這固然是一個瞭解自己開支的簡單有效的方法。但在能賺大錢的人眼中,收入絕不僅僅是錢。

30歲之前,是我們人生當中升值最快的一段時間。與其盯著簡單的工資乃至金錢的收入,不如將眼光放得長遠一點。最大化地放大自己的升值效果,為30歲後,「賺大錢」的階段打下基礎!

打個比方,對應屆畢業生而言,大公司往往比小公司的待遇低。但學生們依然會對大公司趨之若鶩,原因很簡單——除了工資待遇,大公司帶來的「平臺附加值」,就是相對收入之外的,隱形的資本!

3.避免“偽努力”,眼光別放在100萬上

努力不是加了多久的班,不是認識了多少的人,更不是參加了多少無意義的飯局。要知道,辦健身卡≠健身;買kindle≠看書;看教父≠學做人。

只有腳踏實地,方能高瞻遠矚。別再將眼光放在快餐式學習上,放下身段,學會系統地學習枯燥的知識。努力不是名詞,它是動詞,將想法落到實地,即將要做的現在就做。

我們總是給沙漠裡開出的玫瑰花很多關注,因為平淡的苦難掀不起波瀾,我們更願意圍觀天賦異稟的、奇蹟突發的、難得一見的主角式生存方式。但相比知乎脈脈上動輒百萬的“主角”們,我們更多是偏差之外的那些普通人。

所以,不妨放下焦慮,30歲前沒賺到100萬又怎麼了,才30歲嘛,年輕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