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賀歲檔還未上映,爲何已經可以對票房做出預估?

559.11億! 2017年中國電影總票房最終定格在這個數字,不僅同比2016增長13.45%,而且創造了中國電影票房歷史新高。從2007年的33億到2017年的16倍票房增長,中國票房背後不僅有影院瘋狂圈地,還有售票軟件9.9元培養的觀影習慣,更有IP開放、流量明星粉絲票房變現……在十年票房騰飛期間,製片商、發行商、院線公司和影院各方都正在經歷著全新商業邏輯下的優勝劣汰。

春節賀歲檔還未上映,為何已經可以對票房做出預估?

△中國電影近年票房走勢

2017年:成就560億票房!

中國電影經歷10多年的票房高增長,目前已經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票倉”、銀幕數位居全球第一。在經歷2013到2015年的野蠻生長、2016年的市場受挫,2017年在保持了近560億的票房成績上,讓更多人看清了調整後的電影市場中,哪些影片更容易獲得票房上的成功。

春節賀歲檔還未上映,為何已經可以對票房做出預估?

△2017中國電影票房top10

從票房冠軍的產生看,雖然在影片數量上,國產片和引進片各佔據半壁江山,但在票房收入及影片質量上,國產片與引進片仍有差距。票房冠軍的誕生主要集中在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等熱門檔期。已動作、喜劇、奇幻為主的類型片中也都是票房冠軍的熱門候選。

從票房收入的分佈結構看,2017年上映的474部電影中,2部票房收入20億以上、15部影片票房收入10億以上,但60%的影片票房不足1000萬,這不僅意味著商業成功的影片越發集中,同時頭部集中趨勢也更加明顯,特別是在國產片中,《戰狼2》《羞羞的鐵拳》《功夫瑜伽》三部影片就已經總票房近40%的份額。

春節賀歲檔還未上映,為何已經可以對票房做出預估?

△一張圖看懂2017中國電影票房

2018年:如何延續商業神話?

在2017全年票房回暖走高之際,2018春節賀歲檔也即將來正式來臨,僅大年初一就有6部新片上映,這使得不少人士對今年春節檔的票房表現更加期待。

春節賀歲檔還未上映,為何已經可以對票房做出預估?

△大年初一上映新片

從電影類型看,2018春節賀歲檔幾乎囊括所有市場大熱類型片,喜劇、奇幻、親子等不同類型影片均同期上映,電影目標受眾涵蓋幾乎所有群體,“無片可選”的情況已不存在。觀眾在影院總會有合適的選擇。在電影市場逐漸成熟的過程中,不僅觀眾逐漸形成自我意識和觀影習慣,市場也在有意識的細分,從而使上映的電影類型愈發多元化。

從春節檔的電影發行方看,6部影片背後的出品方和發行方大大小小總數達到近百家,這其中既有傳統電影公司如華誼兄弟、光線傳媒,也有院線公司如幸福藍海院線、保利萬和院線等,此外還包括淘票票、貓眼等票務起家的互聯網票務公司也佔據了重要席位。僅《西遊記女兒國》一部影片,背後就出現了約30家公司的身影。

面對這樣的2018春節檔影片陣容,票房收入自然值得期待。那麼,在不同類型電影混戰票房的背後,這些電影是如何一開始就能夠明確細分類型題材?使影片與觀眾群體更加匹配?這背後不僅是互聯網型的製作發行公司的角色愈加重要,更是大數據在電影商業中的應用賦能。

以阿里與萬達合作為例,在2月5日阿里入股萬達影視的協議中,已明確表明雙方未來的合作將包括電影發行,影片投資,在線票務平臺,廣告,衍生品推廣銷售。其中在在線票務環節合作中,一方面,萬達龐大的影院資源需要掌握流量入口,提升出票量,而阿里旗下淘票票的票務、數據能力正是萬達電影所需要,另一方面,淘票票在提供數據服務的同時,也可利用萬達已有會員體系,挖掘行業增量,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實現共贏。

從雙方的合作中不難發現,如今大數據在影視行業的應用愈發收到重視。在影片孵化製作環節,利用大數據對各主創團隊(創作、演員、宣發等)進行數據評估,尋求影片製作的的最佳團隊安排;在宣發環節,針對不同的人群形成精準的大數據畫像,甚至是基於搜索行為、地理位置對用戶的深度挖掘,並在影片不同營銷階段採取各有側重的宣發策略,以精確地觸達目標用戶;在周邊衍生產品開發階段,結合樂園、遊戲、玩具、電子商務領域大數據,設計周邊商品矩陣,完成影片商業價值的二次開發……

讓大數據尋找觀眾、成為與觀眾對話的橋樑,讓觀眾以數據標籤的方式參與到影視生產、製作、宣發、播映的各個環節,在紛繁複雜的信息中提取有價值的數據,從而促成每一步電影作品在商業上的成功,是大數據在傳統影視行業轉型升級中的最重要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