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輸了高考,是我人生的開始

曾国藩:输了高考,是我人生的开始

來源:洞見(ID: DJ00123987)

曾国藩:输了高考,是我人生的开始

每年高考前後,媒體上都有“輕生”的新聞。

高考到底有多重要,能讓一個少年人放棄生命?

對學子來說,高考的成績當然重要;但最重要的,從來不是一紙分數。

一次高考失利,也不會決定人的一生。

俞敏洪說:“關於高考,努力的過程,比努力的結果更重要。”

被稱為近代聖人的曾國藩,照耀晚清,位極人臣。

而曾國藩一生的成就,正是從高考失利開始的。

曾国藩:输了高考,是我人生的开始

01

1811年,曾國藩出生在湖南一個農耕家庭。

5歲時,父親便開始教他讀書,9歲讀完了四書五經。

23歲時,曾國藩進入嶽麓書院學習,同年參加鄉試,考中了舉人。

也是在同年,曾國藩出發趕往京城,準備參加第二年的會試。

曾國藩以為,考過會試就可以做官了。

然而在第二年會試中,信心滿滿的曾國藩卻落榜了,名落孫山。

好在這年是皇太后六十大壽,第二年還有一次會試。

曾國藩重拾信心,在京城住下“復讀”,準備再戰“高考”。

就在曾國藩以為第二年一定會考中時,他又落榜了。

心灰意冷的曾國藩回到住所,翻看了很多科考之外的書籍。

隨後在備考的一年裡,他接觸了很多詩詞古文,慢慢發現,讀書的意義不僅僅是為科考。

在回家途中,曾國藩坐船路過金陵,因對六朝古都慕名而上岸,在書肆裡,他看中了一套《二十三史》。

當時身上盤纏已所剩無幾,曾國藩當即決定,把身上的衣服典當,買下那本影響他一生的書籍。

回到家後,曾國藩如獲珍寶,每天閱讀,大開眼界,頓悟了讀書的最終目的,不是科考做官,而是完善自己。

接下來的兩年裡,曾國藩足不出戶,埋頭苦讀,終成大器。

終於在書中領悟,讀書是成為更好的自己,此後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身齊家,被譽為“千古第一完人”。

讀書最根本的目的,從來都不是為了高考,而是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豐富學識,增長閱歷,完善自己的品行。

02

每年高考中,總有一些學生因為意外,錯失機會而悔恨終生。

而在民國,有這樣一個人,他因病錯過高考,從沒上過大學,最後依然成為了一代宗師,被世人尊敬,他就是近代文學巨匠——

巴金

曾国藩:输了高考,是我人生的开始

巴金熱愛讀書,文化圈內眾人皆知。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拮据,但他仍帶著孩子逛書店。

而就是這樣一位閱書無數又寫書無數的文學大家,也有過高考失利的經歷。

1904年,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家人給他起名為李堯棠。

14歲時,巴金進入英語補習學校唸書,那時他就有上大學的願望。

21歲那年,巴金報考了北京大學,為實現理想,他隻身北上,一個人來到北京。

而在日夜不分的緊張備考時,巴金在體檢中被查出患有肺病,不得不就此回上海養病。

也因這次生病,巴金錯過了準備十多年的高考,夢寐以求的北大理想也破滅了。

回上海後,巴金極度悲傷,甚至把對肺病的痛恨寫進了他的作品裡。

後來再去北京,巴金結識了同樣沒讀過大學的沈從文

與沈從文的交談中,巴金領悟了上大學只是人生中的一條岔路,高考失利也不代表人生沒了出路。

痛定思痛,巴金堅定了學術創作的理想,繼而潛心研究文學。

後半生中,巴金將自己的先進思想,寫成了幾十部著作,被後人推崇成為近代文學巨匠。

茅盾說:命運,不過是懦怯者的解嘲,人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與努力來決定。

一個人的理想,絕不會因高考失敗而被摧毀,一次失敗的高考,也絕不能擊敗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

03

晚清時期,當國人用大刀長矛抵禦列強的堅船利炮時,有一個人不得不被提起。

他就是清朝第一科學家,造出中國第一艘軍艦,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極力爭搶的人才——徐壽

而這位名垂千古的民族英豪,也是位“高考”落榜生。

1818年,徐壽出生在江蘇無錫,5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手將他養長。

在那個年代,讀書是每個有抱負之人必做之事,徐壽也不例外。

他幻想有朝一日,通過科舉步入仕途,為此,在青年時期熟讀詩書。

然而在童生考試中,卻遺憾的落榜了,十幾年寒窗苦讀付之東流。

落榜對徐壽打擊很大,而為了不再讓母親受苦,他開始思考自己適不適合科考做官。

一番深思熟慮後,徐壽決定放棄科考,學習科學技術為國效力。

沒有系統的知識,徐壽就通過艱難刻苦的自學,掌握相關科學技術。

除了研究理論知識,他還動手實踐,在刻苦研習下,徐壽成了掌握先進科學知識的大學者。

洋務運動時,徐壽進入了安慶軍械所,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造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艘蒸汽動力船“黃鵠號”。

在徐壽的帶領下,還獨立製造出了“惠吉號”、“操江號”等軍艦。

看到成船後,曾國藩說:“洋人之巧智,我中國人亦能為之。”

同治皇帝甚至賜給徐壽 “天下第一巧匠”的匾額。

曾国藩:输了高考,是我人生的开始

(徐壽和黃鵠號)

正是這個科考失利,連秀才都沒考上的人,找到了自己的專研方向,在落後的清末實現了人生價值。

《勸學》中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一次高考失利,絕不會是人生的全盤否定,上帝關了你的一扇門,就一定會為你開一扇窗。

04

考上名校的學子百裡挑一, 而對更多的學子來說,高考更是一次逆商的考驗。

清朝有這樣一個小說家,用一篇篇微小說,給世人呈現了一個花妖狐媚的世界。

就是這樣一位文學大咖,在科考路上卻歷盡酸辛。

他參加了十多次鄉試,一次次名落孫山,直到72歲,都沒有考中舉人。

他就是著名文學家,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

曾国藩:输了高考,是我人生的开始

1640年,蒲松齡出生在山東淄博,少年時熱愛讀書,也把考取功名當作人生目標。

18歲時,蒲松齡參加童試,在縣、府、道三試中拔得頭籌,一舉考中秀才。

然而好運氣似乎在少年時被用光,蒲松齡此後4次鄉試,全都名落孫山。

康熙二十六年,48歲的蒲松齡再次參加鄉試,自信答對了所有試題,卻因為越幅(未按規定答題),再次落榜。

3年後,51歲的蒲松齡又一次來到考場。

頭場考得格外順利,然而第二場考試,又因病未能考完。

此後,蒲松齡又參加幾次科考,全部都落榜了,一直到晚年,蒲松齡也沒能中舉。

而一次次失敗,並沒有摧毀蒲松齡,反而激發了他的創作慾望。

在屢次失敗中,蒲松齡不斷把才華用作品展現出來,先後寫成《聊齋詩集》,《聊齋俚曲》,以及傳世的《聊齋志異》。

正因他在“高考”碰得頭破血流,才轉而發奮圖強,潛心創作,寫出不朽鉅作。

巴頓將軍說: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標誌,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

正如那句名言:那些打不死你的,終將使你強大。

高考檢測成績的同時,也在檢測著一個人的逆商,高考失利不重要,高考失利後擁有積極態度才重要。

高考重要,它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影響一個人的工作未來,甚至影響一個人的伴侶和下一代。

高考也不重要,它影響不了你對學識的認知,影響不了你對理想的追求,更影響不了你最終生命的高度。

高考能決定的,只是你漫漫人生路上,萬千機會中的一個。

比高考分數更重要的,是你在數十載學習生涯裡,掌握的知識,培養的逆商,磨鍊的毅力,提升的眼界,樹立的理想。

經歷高考,無論結果如何,都是你人生的一個新開始。

高考志願該如何報考?王利芬在面試了千人之後,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居然有一半以上求職者都說自己在大學白白混了四年。造成這一社會現象原因到底是什麼?王利芬親述自己的高考志願被篡改,前因後果又是怎樣?且聽本期《王利芬成長社》為您解讀——高考志願葬送了多少年輕人。

曾国藩:输了高考,是我人生的开始

本文作者洞見,來源: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數百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