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貨:一家老電商的線下嘗試

有貨:一家老電商的線下嘗試

上個月底,南京中山路新街口一隅,人群攢動。香港藝人余文樂現身YOHO!位於艾尚天地的線下店,只是此番身份並非明星嘉賓,而是作為自創潮牌的主理人。顯然,這並非一次狂熱的粉絲見面會,接踵而至的人流期待汲取的是關於 “潮流”的養分,至於見明星,那是順帶上的配菜。

有貨:一家老電商的線下嘗試

去年10月,有貨張羅了一年多的線下店,終於落地於南京新街口這個眾多潮流人士的聚集地,按照創始人梁超的構想,這裡,將成為南京年輕人獲取時尚信息、感受潮流文化的 “新窗口”。

算起來,這似乎是以媒體起家的,第三次看上去甚至算得上“激進”的嘗試。

事實上,早在馬雲於2016年10月雲棲大會上喊出所謂 “新零售”的概念之前,梁超便率領著有貨團隊,開始琢磨起了從線上電商到線下這件事,也算是踩中了零售的新潮流,而南京新街口這家實體店,正是他們對於 “新零售”理解的最佳表達。

探店:智能貨架+智能試衣間,打通線上線下

虎嗅到店探訪之時,正值yoho!發佈最新一期春夏潮流趨勢,門前廣場的空地上,大門兩側的櫥窗裡,正展示著設計師們對於時尚的新理解。

正門兩側分設兩個小店,左邊是yoho!咖啡,僅提供拿鐵及美式,外加一些小甜點,右側是有貨生活,出售一些綠植、街頭畫作,只是在潮流包裝的裝點下,少了幾分小清新,多了些潮範兒。

為yoho!旗艦店操刀設計的,是Wonderwall 設計公司的主理人、日本著名空間設計大師片山正通。若你是Bape store、優衣庫旗艦店的常客,想必已經提前感受過這位設計師的風格。

從YOHO!STORE正門而入,正對一個Y型樓梯,連接上下兩層。 據工作人員介紹,門店原計劃的面積是5000平,地下一層,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原是想放置一些更加偏街頭範的潮牌,包括紋身、造型等體驗區,但因為工程原因,這3500平暫時未能開放,因而我們看到的,僅僅是有貨現有的地上兩層。首層主要展示的是一些國潮品牌以及有貨平臺上的設計師品牌,二層則是一些諸如Bape、BOY LONDON、Vetements等更為高端的潮牌。

有貨:一家老電商的線下嘗試

跟一般的品牌集合店最大的不一樣在於,有貨店面內的所有貨架上方都有一塊約40mm高的鏡面屏,在沒有任何操作的情況下,鏡面屏上播放的是關於品牌的介紹以及新品展示。

有貨:一家老電商的線下嘗試

智能貨架上的衣服是沒有標籤的。依照牆面上LED屏不斷循環播放的 “指導視頻”,從展示架上取下衣服,在貨架上 “scam me”的指示處貼靠一下,鏡面屏上便會顯示出關於這件衣服的所有信息,包括價格、現有的尺碼,以及同樣選中過這件衣服的消費者還購買過哪些服飾。不過,在實際的操作中,偶爾會出現感應不夠靈敏,需要反覆貼靠的情況。

有貨:一家老電商的線下嘗試

值得注意的是,顯示屏上的價格會根據線上的價格實時變動,如若衣服從貨架上拿起,庫存中也會默認鎖定這一件,線上也會自動減一。基本上,在貨架上服飾類商品每一款會有兩件不同尺碼的。消費者每一次的拿起、試穿購買的行為數據,都會被錄入到後臺,作為貨架擺放展示、庫存調整的直接依據。

有貨:一家老電商的線下嘗試

拿著相中的衣服來到試衣間,將其交給導購員。試衣間門口處的iPad會顯示當前試衣間的使用情況,選定空閒的試衣間,導購員將衣服貼靠試衣間入口左側進行錄入,衣服的信息會直接出現在該試衣間內的鏡子上。若需要更換大小碼,在屏幕上選擇,試衣間外的導購員手持的iPad上會收到信息,當即取來送進。

店裡沒有設置收銀臺,每一位導購員就是一個交付站點,消費者也可以自行選擇有貨app、微信小程序進行掃碼結算,若是心儀的商品暫時缺貨,也可以直接選擇送貨上門。在小程序中,線上線下同樣是打通的,比如,通過抽獎,可以到門口有貨咖啡處領取一杯免費的咖啡。

此前報道中有稱,“YOHO!STORE”門店開店當月,也就是剩餘3000平米尚未開出的情況下,完成了400萬的營業額,距離600萬的盈虧平衡點,只有一步之遙。而對於盈利的時間點,梁超表示,當是開業後的第三年,也就是2020年。

探店之餘,在YOHO!kids的休息區,虎嗅跟梁超聊了聊有貨新零售幕後的事。

 YOHO!的新零售

過去一年時間裡, 曾經人氣衰退的“實體店”似乎又重新成為了零售商們口中的高頻詞,不同的是,此番主導話語權的不僅僅是傳統商家,那些站在線下戰場對立面的線上零售商們,也開始競逐於這一對他們而言略顯陌生的新戰場。

這一次,乘著《中國有嘻哈》等節目引爆的潮流文化紅利 ,專注於 “潮經濟”的垂直電商有貨似乎依然踩在了最佳的時間點上。

自2008年上線有貨電商以來,有貨集團運營電商業務已有十年時間,據說,2017年裡有貨電商銷售額約34億,是為各中明星代表。“一件事情做成了之後,你自然可以總結出個一二三四,但是若要說只要滿足這幾點,就能把這事做成,那也是不存在的。”但顯然,在諸多時尚雜誌將電商作為轉型出路,又紛紛宣告失敗的現實面前,創始人梁超口中的 “運氣不錯”,只能回答部分問題。

 業界將yoho!由媒體延展至電商的成功,歸因於兩點:

其一、早早選擇將原本的電商頻道從雜誌業務中獨立出來,成立有貨網;

其二、針對同一的消費人群,相對獨立的YOHO!潮流志和有貨網相互聯動,形成良性的產業閉環:有貨網捕捉到的消費數據成了雜誌內容走向的風向標,而更加有針對性的內容吸引到的年輕消費者又能進一步反哺電商。

數據是有貨做每一次業務嘗試一個重要的依據。 “你需要不停地研究行業裡各方需求的變化。供應商、品牌,這些你可以理解為有貨的上游,下游是我們的顧客。你觀察他們的變化,再結合所謂的技術、或者業態新的發展方向,很自然地,就能知道在某一個時間點,該去做什麼事了。”

“其實,即使是在實體零售最為慘淡的時候,我們也不認為電商是未來消費的主流形式,這是一個非常直觀的判斷,馬雲跟王健林打賭那會,我們也是這般堅信的。”梁超所確信的是,消費者一定是線上線下並行的狀態,這樣一個”客觀現實”一直盤踞於有貨團隊每一個人的腦海中。純粹的電商, 更多是一個得利於價格差異與線下體驗不足的 “過渡性的階段”。

因而三年前,YOHO!便開始盤算線下的事——2014年,yoho!將自家的銷售流水做到了5億元,顯然,這個彼時潮流垂直領域線上運營的老大覺得是時候將手延伸至線下。

 YOHO!的難題

事實上,在開店之前,YOHO!已經通過YOHOOD線下活動積累了一些線下運營的經驗,但真開起店來,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找人,是梁超碰到的第一個難題。

“線上運營和線下肯定是不一樣的,傳統的零售商一定有他自己的章法,前期在找人這塊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直到2015年,梁超才正式組建了一個5~6人的線下團隊。線下店同樣被當作產品來運作,這一支新團隊主要負責了整個產品的規劃,包括系統的研發、各個想法的落地、數據的規劃、系統的推進。

這期間經歷了漫長的磨合期,也有人員的更替, 甚至到現在,前期線下團隊裡的人基本都已經離開。 “線上線下的兩撥人,思維模式非常不一樣。線上零售的邏輯就是流量,或者說它有一套既定的實現預期的方法和標準,而線下的人又秉持著另外一套邏輯。這當中,雙方都有很多固有思維,如何能夠結合和轉變,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和挑戰。”而作為整個項目的統籌,梁超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將自己的想法向下灌輸,接著就是說服和被說服的過程。

早先,梁超曾挖來一個蘋果的店長。因為蘋果的線下店就是一個體驗中心,它不是以銷售為導向。在當時的梁超看來,這似乎與自己理想中將線下店打造成潮流中心的藍本不謀而合。 “在很多傳統零售人的思維裡,銷售無疑是擺在第一位的,他們核心考慮的是坪效是多少,我需要把什麼商品把在什麼位置才能最有效地促成銷售。但是對於新零售而言,我們更加關注的是消費者的體驗,重心應該是放在如何去打造一個線上線西一體化運營的場景,將與主題有關的體驗儘可能多地融進來。”

但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梁超發現結果並不令人滿意。 “他確實對體驗這一塊很有感覺,但是在實際的服裝店運營方面,就欠缺了很多東西。比如,在貨架上同樣的商品到底是掛幾件。”

關於這個問題,一如我們看到的那樣,有貨給出了兩件的答案,此前團隊有嘗試過四件,這期間也是一個不斷調試的過程。 “這是一個非常細節的問題,我們做線上的時候就完全不需要考慮。但裡面的門道其實非常多。”

比如在H&M ,由於是自助式的售賣方式,貨架上基本是全尺碼的。它追求的是把我把貨放在這兒,買東西的人挑中就能直接買走;而在高級的精品店,往往一件商品只掛一件,因為它需要增加服務的環節,加之客單價比較高,需要在貨架陳列上有一個相對寬鬆的效果。

而團隊的磨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同樣, “結合”的麻煩出現了系統與硬件的打通之中。據梁超介紹,硬件、系統的研發大概花了一年半的時間。

其中系統分為前端、後端及店員們手持的iPad銷售系統,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硬件與系統相結合這部分。”這套系統與庫存會員系統的打通其實並不難,更難的的是電子貨架、智能試衣室與系統的打通。”

那會,梁超每天和產品團隊一塊畫流程圖,討論線上倉庫跟線下倉庫之間貨品該怎麼調撥,怎麼實現賣一補一,如何對現有的體統進行改造,使之能在直接發貨給消費者的同時,又能完成對線上店發貨的支持。 “這裡面有太多具體的流程與規劃。”

而在實現了線上線下的一體化之後,得益於RFID技術將所有數據掃描入庫,YOHO!對於倉庫物流這塊的管控也愈發地精細化。

“其實,在整個過程中,自我懷疑是一種常態。一開始的時候你是一頭扎進去的,你覺得自己的構想很好,但一開工,就似乎不是那麼一回事;然後你出去學習一圈,看看日本的潮人買手店,再看看美國5000平米的店,好像很有感覺,有不少適合我們做的,但做著做著又開始想,是不是不對。就是會不斷地推翻重建,這就是一個思考完善的過程。”梁超說,他現在最欣賞的就是能不斷拿想法來挑戰他的員工,在博弈的過程中,總會有更優的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