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妙!平均1天兩家退市,誰來拯救新三板?

真的不妙!平均1天兩家退市,誰來拯救新三板?

709家——這是2017年全年新三板摘牌公司總數量。2017年全年,新三板的退市率超過6%。

相比之下,2016年新三板退市企業僅56家,2016年之前退市企業僅為37家。

摘牌的企業中,有的是由於信批不完善被強制摘牌,有的是在新三板上融不到錢、失望離開,還有的是為了轉板或是IPO摘牌。

不管是什麼理由,新三板失血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退市企業數量的高速增長加上掛牌門檻的提高,新三板或迎來負增長時代。

股轉系統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新三板掛牌公司總家數為11630家,較去年年底的10163家微增1467家。相比2016年驟增5034家,全年淨增掛牌公司數量同比減少了近七成,增速明顯放緩。

真的不妙!平均1天兩家退市,誰來拯救新三板?

在2017年12月,掛牌公司數量繼同年7月再次出現下滑,較2017年11月減少了15家。基於這個事實,或許新三板已經迎來了增長拐點。

真的不妙!平均1天兩家退市,誰來拯救新三板?

可以看到,新三板摘牌數量呈穩定上升趨勢,全年摘牌公司總數達709家,是2016年摘牌數量(56家)的12.66倍,平均每天有2家公司摘牌。

從退市企業數量和掛牌公司總數量的對比來看,新三板退市率已經從年初的1%快速上升至當前的6.10%,已經逐漸接近了歐美髮達國家資本市場的退市率水平——紐交所的退市率大約為6%,納斯達克每年則大約有8%的公司退市。

下半年,摘牌公司總數為549家,佔全年摘牌總數的77.43%,摘牌速度明顯較上半年加快。在7月、8月和12月,退市企業家數都超過了100家。

而在掛牌方面,情況也不是很理想。2017年全年新增掛牌2176家公司,平均每天有6家企業掛牌,較2016年下滑幅度超過50%。

除了1-3月和8月份新增掛牌公司數量較大之外,其餘8個月新增掛牌企業數量都很低迷——每月平均僅111家。

儲備情況方面,東財choice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在股轉系統上申報掛牌的企業數量為266家。而在2016年年末這個數字是1138家。

7月摘牌數量的激增主要來自年報的誘導影響。東財choice顯示,當月有28家掛牌企業因為未披露定期報告被強制摘牌,包括證券傳媒、景曜科技、東方飛揚等。此外,在11月也有8家企業因為未披露半年報被強制摘牌。

2017年全年則共有73家被強制摘牌,佔比近10%,理由涵蓋信批違規、未達整改標準(私募)等等。

除了被強制摘牌,摘牌的原因還包括:主動申請終止掛牌、轉板摘牌以及掛牌公司被收購。

真的不妙!平均1天兩家退市,誰來拯救新三板?

轉板摘牌的企業包括愛柯迪、九典制藥、世紀天鴻等21家企業。被收購而摘牌的公司包括百意中醫、北方園林等10家企業。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掛牌企業在IPO或是被併購前選擇主動摘牌,例如科順防水、新產業等,因此實際上因IPO和併購而摘牌的公司數量要多得多。

從比例上看,605家主動摘牌的企業佔了絕大部分,佔比85.33%。企業主動摘牌的動機多種多樣:

1、有的企業,如上文所述,是為了給IPO和被併購鋪路。

真的不妙!平均1天兩家退市,誰來拯救新三板?

如圖所示,新三板上的企業平均市盈率在30倍左右,但是和A股相比,毫無疑問還有不小的差距。不滿意估值環境的掛牌公司,IPO和被上市公司收購就成為其離開新三板的兩條主要理由。

例如衝擊IPO屢敗屢戰的華圖教育。早在2012年,華圖教育就啟動了IPO輔導,無奈IPO停閘,於2014年登陸新三板,之後分別借殼ST新都和揚子新材,均告失敗。2017年12月19日,華圖教育發佈公告擬申請終止掛牌。

據悉,IPO過程中很多財務數據需要企業和中介機構進行非常多的分析和複核,而新三板的信披和監管有可能妨礙IPO申報工作的靈活度,因此越來越多的擬IPO企業選擇提前摘牌。

2017年被收購的企業則包括大象股份、潤星科技、卓能股份等。以大象股份為例,2017年9月7日,上市公司天山生物宣佈以23.7億收購其96.21%的股份,三年對賭淨利潤5.52億元。同年9月11日,大象股份公告擬申請終止掛牌;12月21日,併購事項獲證監會通過;12月28日,大象股份正式摘牌。

此外,據統計,公佈2016年淨利潤數據的499家退市企業中,淨利潤超過IPO門檻3000萬元的有164家,淨利潤在1億元以上的有26家。

2、有的企業在新三板上融不到資、對新三板的流動性感到失望。東財choice顯示,709家退市公司中,只有130家企業在2017年融到錢,佔比18.34%;376家企業在掛牌以來沒有一筆增發,佔比超過一半。

2017年,新三板股票發行2725次,較2016年減少215次;融資金額1336.25億元,但是在“二八效應”下,絕大部分資金被佔比20%的公司攫取,而這些資金大部分又流向製造業、信息技術和金融業。

根據聯訊證券新三板研究院統計,退市比例較高的行業包括電力熱力行業、教育行業、汽車製造業、紡織服裝、農副食品加工業和零售業等。這些行業恰恰在融資上不佔優勢。

3、還有的企業認為信批、規範等義務要耗費大量時間、人力和金錢成本,給企業的經營帶來了較大的負擔。

4、與企業業績或經營變動有關。有的掛牌公司出現業績下滑或是連續虧損的情況,而且扭轉無望,繼續掛牌的意義就不大了。不過這也是新三板市場自身淨化功能的體現。

新增掛牌數量減少的原因,一方面和上述摘牌理由如出一轍——面對新三板估值較低、流動性不足的境況,有上市意願的企業望而生畏,直接選擇去A股上市;還有的企業自認難以承擔信批責任、掛牌費用等,打消掛牌的念頭。

在另一方面,掛牌門檻提高也影響了新增企業掛牌。在新三板快速發展的時候,股轉對擬掛牌公司的寬容性較高,雖不是來者不拒,但也稱得上兼收幷蓄。

這樣的後果就是,新三板發展為“宇宙第一大板”,涵蓋一萬多家中小企業,在數量上獨領風騷。但在這兩年,新三板上也頻現掛牌企業財務造假、隱瞞信批、不當理財、違規擔保等亂象。

因此,提升掛牌公司質量正當時。隨著各項制度陸續完善,股轉對企業的資質、財務規範性和企業持續成長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符合掛牌條件企業的數量自然有所減少。

最新出爐的新三板主辦券商職業質量評價辦法也能看出股轉系統思路的轉變:推薦掛牌與掛牌後督導兩類業務的基準點值權重分別由30%、30%調整為20%、40%。很顯然,監管的重心向掛牌後督導偏移。

長此以往,進入門檻提高,退市制度得到有效建立,新三板實現嚴進嚴出,才能夠真正吸引資質良好的企業和投資者,最終提升投資環境,更好地發揮新三板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作用。

不過應當看到的是,主動離開新三板的企業中包含著不少優質的企業,在改善投資環境的同時如何留住優秀的企業,值得監管部門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