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查莉成長日記》看中美家庭教育的不同之處

《查莉成長日記》(Good Luck Charlie)是迪士尼頻道的原創電視劇集,首播於2010年4月4日。整個劇集圍繞鄧肯一家展開,講述了鄧肯家的第四個孩子——查莉(Charlie,夏莉)出生後發生在鄧肯家的故事。在每一集中,鄧肯家的第二個孩子Teddy會錄製一段視頻,給Charlie怎樣度過青少時代的建議,而在每集的最後,Teddy(或是家庭裡的其他成員)將會說一句“Good Luck Charlie作為結束。

從《查莉成長日記》看中美家庭教育的不同之處

這是一部繼《成長的煩惱》之後,無論是人物形象、劇情設計和教育意義都非常棒的家庭式連載美劇。由於講述的故事從2010年開始,可以說是十分貼切地反映了美國普通大眾家庭在最近幾年的現狀了。

無論是對自己的除蟲專業非常痴迷的大個子老爸Bob,為孩子放棄工作但仍然保持自己的鮮明個人特色的媽媽Amy,還是看上去傻乎乎卻有一手好廚藝的老大PJ,成績優異性格和善卻時刻期待叛逆的姐姐Teddy,調皮搗蛋卻聰明到極點的老三Gabe,萌萌的Charlie和Toby,都讓能你在開懷大笑的同時被他們獨特的個人魅力深深吸引——彷彿我看的不是一部美劇,而是真實的美國家庭搬上了熒幕,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而非演員——這種感覺,在《老友記》中也能夠找到。

而劇中,對我這個時刻關注著家庭教育的人來說,展現出的鮮活的美國當代家庭的教育理念和做法,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我們可以在劇中很輕易地發現美國教育和中國教育很多相似和不同,這種比較,有利於我們自我反思和不斷學習,從而衍生出最適合我們自己家庭的教育方法。

比如:

從《查莉成長日記》看中美家庭教育的不同之處

我願意為家庭暫時放棄工作,但是我絕對不會放棄自己的個性和愛好——關於全職媽媽

媽媽Amy絕對是家中最強勢的存在,比如爸爸Bob搞不定孩子們的小脾氣,Amy只需要一個眼神就可以擺平;一旦爸爸Bob挑戰到了自己的權威,甚至可以做個麵粉炸彈炸Bob個滿臉花;甚至面對婆婆的高壓,她也可以毫不膽怯地喊出:“這是我的家,我做主。”

Amy要強的性格,讓她在醫院作為護士的時候,也表現得相當出色。但當她第五個孩子Toby出生以後,Amy意識到自己的確無法再繼續自己的職業了,家庭更需要她。所以她立刻辦理了辭職,迴歸家庭。

這一個選擇,在中國很多的家庭中同樣存在——不用五個孩子,一個孩子,都足夠讓媽媽忙得焦頭爛額,若沒有老人幫助,辭職在所難免。

但不同的是,同樣作為家庭主婦,Amy有兩個非常令我敬佩的地方:

  • 她沒有抱怨,更沒有自卑。

我遇見過很多的全職媽媽,不論是家庭的壓力還是自己心有不甘,雖然已經選擇了迴歸家庭,但對於自己的犧牲,對於丈夫和婆婆都或多或少心存不滿,甚至感到自卑——

抱怨自己現在沒有經濟來源,脫離了社會,擔心萬一家庭關係不好,自己會沒有生存能力;

抱怨自己在家帶孩子做家務其實比上班還辛苦,但老公和婆婆還給自己臉色看,嫌自己太喜歡網購;

抱怨自己現在出門也沒時間打扮,邋里邋遢像個黃臉婆……

然而這些抱怨中,有多少是真的受到了家人的冷眼,有多少是自己的臆想?如果是真的受到了家庭不公正的對待,有多少人是積極地去溝通表達過?有又多少人能夠在一再溝通無效後選擇先保護自己重新迴歸職場?

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既然選擇了,就不要抱怨,或樂觀做下去,或積極尋求改變。

而對Amy來講,什麼抱怨和自卑,都是不存在的,她非常認可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和主宰,感謝自己的為家庭的付出,認為是自己讓這個家庭運行良好。這樣的自信和樂觀,讓家裡所有的人都非常具備安全感——超級媽媽會搞定一切,只要有媽媽在,就有家。

鄧肯家的孩子都非常有愛和責任感,我想這完全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內心強大的媽媽給予的。

從《查莉成長日記》看中美家庭教育的不同之處

  • 她很樂於展現自己,並且積極發展自己終身的夢想

Amy是一個非常喜歡出風頭的人,任何一個可以展現自我的場合,她都不想要錯過。因此能夠“上電視”就成了Amy從小的夢想。做了全職媽媽以後,她並沒有因為自己“脫離了社會”整天和家務、小娃娃打交道而放棄了自己的追求。為了上電視,她甚至編造了一個“不存在的調皮搗蛋的三女兒”,並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可以解決一切家庭問題的超人媽媽。

這當然是從劇情需要出發,但這樣的追求,卻是我們非常多的中國全職媽媽應該認真反省的——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在問“有什麼工作是全職媽媽可以兼著做的?”,難道我們長大這麼大,還不清楚自己的夢想是什麼嗎?或者我們自己根本就沒有夢想,這才會向陌生人們去討教,自己究竟該做些什麼。

事實上,全職媽媽期間是一個非常棒的提升自我,甚至是創業的機會。比如:

  • 可以學習一樣新鮮的技能,繪畫、寫作、插花、烘焙、陶藝、會計……這些既能滿足自我修養需要,又能成為日後重返職場的利器;

  • 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遊學,提升自我,開闊眼界,讓自己不再侷限在柴米油鹽的家庭糾紛中;

  • 可以嘗試開設自己的小事業,一個公眾媒體號,一個線上小店,一個和以前工作或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相關的諮詢公司……我有一位朋友,在全職媽媽期間,因為自己身體不適經常需要按摩,所以邊按摩邊學習,最後自己開設了一家專門為留下月子病的媽媽們服務的理療會所。

從《查莉成長日記》看中美家庭教育的不同之處

你是家庭的一員,所以必須承擔你的家庭責任,同時你也是你自己,就是是爸爸媽媽,也必須尊重你的獨立發展——關於孩子的責任和獨立

由於孩子不斷出生,鄧肯家的哥哥姐姐們很早就學會了承擔一部分家務,輪流照顧弟弟妹妹,老三Gabe也需要參與到這個“保姆”的行列中來,而Gabe當時只有10歲。

對比我們現在10歲的孩子,不要說照顧弟弟妹妹了,連自己的可能還照顧不好——上下課要接送,吃飯要挑食,更別說做家務了,連做功課都還得爸爸媽媽陪著做。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小學四年級,就因為父母在帶他去遊樂場的路上遇到熟人聊了一會兒,就開始當街發脾氣,因為父母“耽誤了他去玩的時間。”

從《查莉成長日記》看中美家庭教育的不同之處

從《查莉成長日記》看中美家庭教育的不同之處

相對於鄧肯家的孩子們早早就承擔了家裡的各種責任,他們的父母也給了他們足夠的獨立性和對他們的決定的尊重。比如PJ先斬後奏從大學退學時,父母本來非常生氣,但PJ告訴他們,因為自己不適合大學,反而想要成為一名廚師,父母卻欣然接受了,因為他們認為,只要孩子自己對未來有規劃,他們就會支持。

再比如零花錢的問題。鄧肯夫婦會給孩子買必需品和在節假日贈送禮物,但卻很少給孩子零花錢,不論是大哥PJ、最受父母喜歡的姐姐Teddy,還是10歲的小男生Gabe,都必須找打工的機會,自己賺取零花錢。組樂隊、外賣員、廣告模特、扮演小丑、參加各種有獎活動……賺取零花錢的過程,即是他們深度接觸社會,獲得獨立的過程,也是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從而找到自己終身事業的機會。就如Gabe的其中一個男朋友,就是在為爸爸Bob打工的時候,發現自己在除蟲方面的天賦,並願意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

從《查莉成長日記》看中美家庭教育的不同之處

從《查莉成長日記》看中美家庭教育的不同之處

在一次全家出遊夏威夷的時候,Gabe為了戲弄自己以前的老師,欠下了300美元的債務,這對他來講是一筆巨大的款項,但這個當時十一歲的小男孩並沒有哭著向父母去請求幫助,而是找各種方法自己完成了這筆債務的償付。這樣的獨立性和承擔能力,即使他再調皮搗蛋,我也相信他一定會成長為一個優秀的男人。

鄧肯家族的爸爸媽媽也偏愛成績好又乖的孩子,也會在外人面前包庇自己的孩子,也會為了家長尊嚴懲罰孩子們,但,這是一部值得我們中國家長認真看看的家庭教育短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