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道德經傳家版》第56章:道化人生養天真

有聲《道德經傳家版》第56章:道化人生養天真

有聲《道德經傳家版》第56章:道化人生養天真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心解]

真正的得道之人常常守中少言,誇誇其談對大道妄發議論的往往是一些一知半解之人。

關住懸河之口靜養天真,閉住嗜慾之門清靜六根;盪滌爭強之心不露鋒芒,解脫世俗紛爭養性修真;去掉頭上光環內斂其德,混同普通百姓和諧處世。這就進入了與無極大道齊同合真的至高境界。

進入與道合真境界的人面對親人,不會格外親近;面對非親非故的人,也不會格外疏遠。面對利祿,不會唯利是圖;面對兇險,不會避而遠之。面對高貴的人,不會卑躬屈膝;面對卑賤的人,不會輕視作賤。有了如此境界的人,便是天下人所推崇的至尊至貴的得道之人了。

[會意]

老子不僅是帝王師、聖人師,同時也是真人師。《道德經》不僅可以用於治國理政,而且可以用於身心修持。老子的理想人格就是《道德經》裡所說的聖人人格,修道之人就是要去踐行聖人的人格,修正自身不合道的言行。老子在本章中教誨我們,修道之人不要誇誇其談對微妙玄通無極大道妄發議論,而要靜養天真,清靜六根,不露鋒芒,超脫紛爭,含德內斂,混同常人。要不分親疏、利害、貴賤,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一切,方能進入同化於道的人生至高境界。

為了讓道友對老子本章中的修真原理有一個感性的認知,說一個列子御風的寓言。列子是戰國時期的傳奇人物。據說他能乘風而行,一飄就是半個多月。那種自由自在的境界,令許多人羨慕不已。有一個叫尹生的年輕人聽說列子有乘風之術,十分嚮往,揹著糧食去找列子,跟列子住在一起,每天從早到晚幫助列子打柴做飯,為的就是向列子請教乘風之術。可是幾個月過去,尹生多次向列子探問,可列子從不開口。尹生很氣憤,認為列子不願將絕技傳授給他,於是告別列子回家了。列子一句挽留的話沒有,任他離去。尹生回到家,前思後想,覺得自己做的不對。幾個月相處,他知道列子是個十分豁達的人,自己數次求問而不回答,其中一定有道理。尹生後悔自己不該如此輕率地離開列子。於是他又重新背上糧柴,二次拜師。列子看見尹生去而復返,就問道:“你才走了幾天,怎麼又回來了?”尹生跪拜答道:“學生先前嫌先生不教授我乘風之術,回去一想,先生不教肯定有不教的道理,所以我特地來向先生請罪,希望先生能收下我。”列子聽完長嘆一聲說:“你在我這裡學習了幾個月,我天天都在向你傳授,可你卻要回家,我原本以為你已經領悟了大道的奧妙,所以沒有阻攔你。今天看來,你不但沒有領悟,甚至還沒有入門,實在叫人感到遺憾。 尹生不明白列子說的是什麼意思,就問道:“幾個月來先生一言不發,又為什麼說天天向我傳授?”列子說:“既然你這樣不聰敏,那我就只好口頭傳授了。乘風之術本來就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如果用語言傳授,表面上看,好像說得很明白,可實際上離‘道’會越來越遠,只有沉默不語,才能逐漸領會它。”列子停了一下接著說:“當初我跟隨老商先生學習乘風之術。三年之中,老商先生一語不發,我虛心靜氣,安神養精,三年之後,達到了心中不敢有是非之念、口中不敢有利害之言的境界,這時,老商先生才破例斜著看我一眼。我又修煉了兩年,達到了心中敢念是非、口中敢言利害的境界。這時,老商先生才破天荒地向我微笑了一下。接著,我又修煉了兩年,達到隨心所想但心中無是非、隨口所言而言中無利害的境界。這時,老商先生才肯讓我與他並肩而坐。我又練了兩年,達到了放縱心思,讓思想任意遨遊,放縱口舌,讓語言任意馳騁的境界,而所說所想的是什麼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的是非利害是什麼,也不知道別人的是非是什麼,我也不清楚老商先生和我究竟誰是誰的老師。我的身體內外,一切都好像沒有區別了,眼睛彷彿是鼻子,鼻子彷彿是嘴,沒有什麼區別。我的骨肉好像已經消融了,不知道自己的雙腳站立在何處,只覺得自己在隨風飄蕩,就像沒有感覺的樹葉一樣,弄不清楚究竟是我乘風飄蕩還是風乘我飄蕩。列子見尹生聽得人了迷,就說:“你在我這裡學習不過幾個月,就有了那麼多的怨憤,這怎麼行呢?怨憤是由人與人之間的界線產生的。人之所以產生怨憤,就是因為他覺得別人有對不起自己的地方,就會在自己和別人之間劃出界線。怨憤越大,這條界線也就越深。而界線越深,自己和他人就越難以融洽相處。難以融洽相處,氣就不能容納你的身體,地也不能承載你的雙腳,要實現乘風而行當然無從談起了。”

在這個寓言故事中,列子先是用乘風之術不可言傳來闡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內涵,然後以自己悟“道”的體驗來說明如何達到“玄同”的境界。在他看來,世俗之人由於沒有達到“和其光,同其塵”的境界,而使自己與外物相分離,這就不可能實現乘風而行,只有擺脫世間一切紛爭與差別的影響,才能與自然融為一體。

說到“塞其兌,閉其門”,想起莊子在《應帝王》中講過的一個寓言故事:南海國王叫倏, 北海國王叫忽,中土國王叫渾沌。南北二海倏倏忽忽,躁動不安。唯中土國王渾沌喜愛清靜。南北倏忽二王最怕寂寞,駕乘潮汐常來中土作客,渾沌常盡地主之誼,友善地對待他們。倏和忽一起商量要報答渾沌的情誼,說:“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用於看、聽、吃和呼吸,唯獨渾沌沒有,我們試著為他鑿開七竅吧。”結果,他們每天為渾沌鑿出一竅,鑿了七天,渾沌死了。莊子用這個寓言,象徵糊塗活著,聰明死去,向一切投機取巧、背道而馳的人敲響警鐘。有意思的是莊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為人類打開了混沌之門,可直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人類才驚奇地發現了混沌學這門新學科。

老子在本章中所說的:“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把大道引入人生,為世人指出的六條安身立命之法,是達到“玄同”境界的必由之路,修身傳家不可不細細體味。老子常常把合於大道的東西稱為“玄”,因為大道是玄之又玄的。“玄同”就是道化人中,人化道中,用莊子的話講就是“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玄同”就是得道的境界,“玄德”就是得道的美德。達到“玄同”境界之人,雖身處俗世,但心離凡塵,自然是“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他們寵辱不驚、與世無爭、不入流俗、超然世外、淡泊名利、知足常樂;他們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一切,沒有親疏、利害、貴賤的分別;他們不拘於俗、不拘於道、隱身紅塵、內合大道,大道風骨,自在身心。這些話只有實修之人方能得其玄妙。

[道歌]

道化人生養天真,

關閉慾望出入門。

身心修持悟妙理,

與道齊同是真人。

有聲《道德經傳家版》第56章:道化人生養天真

誦讀者簡介:何豔紅(明荷)資深電視節目主持人、編導;世界老子學會副秘書長;河南省國學文化促進會常務理事;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禮學中心特聘講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近年來,積極組織、參與社會公益事業。主持省內外千人以上大型傳統文化公益論壇近百場。多次受邀主持伏羲祭祖大典、祭孔大典等大型活動。2017年4月11日創建“明荷經典誦讀”微信公眾平臺,用聲音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有聲《道德經傳家版》第56章:道化人生養天真

作者簡介:董延喜,號延熹道人,外號老道。《中國道學論壇》《中國道教論壇》總編,世界老子學會執行會長。他創辦的道網傳媒成為全球最大的老子文化傳播交流平臺和學術資源庫,擁有會員粉絲超百萬,被譽為“網絡弘道第一人”;他先後為國內外作了大量道文化產業策劃創意,使得一大批道學景觀和道教宮觀得以恢復重建,是業界享有盛譽的高級策劃師;他所創作的《道德經傳家版》,成為深受普通百姓歡迎接地氣的大眾讀本;他在全國各地講授老子文化390多場,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他所研發的“生活道學”系列講座”,被列為國家圖書館公開課。

有聲《道德經傳家版》第56章:道化人生養天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