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屋故事|抓住機遇,讓它成爲美好未來

树屋故事|抓住机遇,让它成为美好未来

人生中有很多機會,愚者會錯失機會,而智者則善抓住機會,成功者創造機會,機會它只會留給準備好的人。但機遇往往是稍縱即逝的,這時就看你是否能夠把握。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總是坐著等機遇,躺著喊機遇,睡著夢機遇,做“守株待兔”的人。殊不知如果這樣,機遇就會像滿天星斗,可望而不可及,即使機遇真的來到身邊。他也發現不了,更不用說去捕捉和利用了。

树屋故事|抓住机遇,让它成为美好未来

中國著名鋼琴家郎朗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他的自傳中寫到:他剛開始踏上鋼琴職業生涯時,只是一名替補,而且還是第七替補,也就是說演奏家和前面的六位替補全部病倒的時候,他才有機會上場,這幾率幾乎為零。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依然夜以繼日地練習彈奏,他這股幹勁打動了一位著名的音樂家,將他提升到了第一替補的位置。終於有一日上臺演奏,一曲終了,全場聽眾起立為他鼓掌整整七分鐘,使他一炮走紅,如今成為聞名世界的大鋼琴家。如果當初他因為“第七替補”而悶悶不樂,如果他當初輕易放棄,那麼他今天仍然是一個普通人。

同樣,在學習生涯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我們常常驚詫於第一名所取得的優異成績,羨慕上臺領獎的同學,可事實上他們在背後付出了數倍於常人的努力,使他們在考場上胸有成竹,臨考不懼,取得好成績也是必然的。而學習較差一點的同學,平時不好好學習,到考試時腦子裡一片空白,考試不理想也很正常。由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成功絕非偶然,在有充足準備的基礎上是一種必然。

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穫,有人把科學家重大發現、發明的原因歸結為偶然的機遇,小編我認為這是個錯誤。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指出:“在觀察的領域裡,機遇只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試想,如果費萊明不是一個細菌學專家,或者對葡萄菌沒有經歷數年的研究,或者粗心大意,把發了黴的培養液隨手倒掉了,那他還能成為青黴素的發現者嗎?試想,愛迪生如果不是通過無數次試驗,證明上千種材料不能作燈絲,並一直傾心於此項研究,又怎能發現適合做燈絲的鎢呢?

树屋故事|抓住机遇,让它成为美好未来

一個明智的人總是抓住機遇,把它變成美好的未來。這種機會等是等不到的,需要你付出努力和汗水,時機成熟的時候它自然回來到你身邊。好了,今天的樹屋故事到這兒就結束了,我們下週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