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还是富人?

前几周的一节戏剧课,我们是以王尔德的《快乐王子》为主题进行的,因为这学期的课程都是以儿童文学为主,学生们也已经有了两个阶段的基础,采用这样的题材故事情节性强,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戏剧张力上有所感受,也可以在细腻描绘的场景中体会不同人物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学生们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学习,逐渐进入剧本创作的板块,经典的文学作品也能帮助他们激发创作灵感。

在课上,我们设计了“穷人”和“富人”两种极端的角色,并且设置了在新年的一天,分上午、中午、下午三个时段进行穷人区和富人区的比较。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们根据这几个条件进行场景呈现的话,会比较困难,因为他们没有什么生活经历,所以我们以“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和“落魄的贫穷生活”的图片为线索材料,让学生们观察图片并且扮演新闻播报员进行播报与呈现。

穷人还是富人?

随后教师进入角色讲述在一个城镇里,每个人都生活无忧、安居乐业。然后借助另一个线索—— 一封来自于城镇居民写的信,诉说很多人只是看到快乐城镇的一部分,其实这个城镇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种生活。这个转折,成功让学生们产生好奇,究竟这另外的一种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们对于“另一种生活”进行猜想,分享各种各样,不过,结果当然是与无忧无虑的富足生活相去甚远。紧接着,老师提出:“我们即将深入调查和了解这个城镇,感受这个城镇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于是,便有了“富人区”和“穷人区”一天的不同映像。

从主题活动开始,学生们都能够进入情境。但是当老师请学生们选择扮演穷人或者富人的角色时,出现了一种现象,学生们不愿意选择扮演穷人、生活在穷人区,他们更愿意选择生活在富人区。

这一点出乎于我的意料,学生们已经对“穷”和“富”有了自己的认识,他们把“穷”和“富”作了“坏”和“好”的对应。

富人区的孩子选择在新年这个节日的三个时段里都举行派对。他们对于举行派对的场所十分讲究,于是这几个学生用道具布置了精美的舞台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分享喜悦。显然,“富有”和“享受”、“精美”、“有品味”等生活品质关联了起来。

穷人还是富人?

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终于有几个男生愿意扮演穷人,他们呈现出来的是:一天的不同时间里都在打斗,从早打到晚,无暇顾及和改变自己穷困的生活条件。

咋然一看,他们似乎是在胡闹,但他们基于自己的选择和呈现都是真实的,他们对于富足生活的追求是真实的,对于贫穷的经验虽不是在自己有限的生活范围内体验到的,但它是大环境的一部分,是对儿童认识产生影响的潜在环境因素,也是在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范畴中的。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和转换而实现的。结构不是先天的、预成的,每一个结构都有它的发生过程,每一个结构都是一点一滴地构造起来的。

儿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儿童自身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时,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表征和解释世界的方法和原则,表现出儿童思维的独特性。

学生们在这节戏剧课堂上的呈现,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们的认知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的,他们对事物的追求和生活的经验也是不断提升的。

他们不需要为生存而担忧,体现出来的是选择富人生活,当然,他们对富人生活的呈现也不是享受奢华、挥霍物质,而是快乐。

穷人还是富人?

试想一下,在贫穷的环境中,人最本质的需求是生存,生存的压力使得他们非但不能改变环境,而且受制于环境。

儿童的认识虽不够深刻,但他们仍有天生的对环境的感受力,因此使得他们会选择野蛮的方式去对待社会。

唯有发展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人也会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展贯穿着人的一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在获得与丧失中间逐渐取得动态平衡,因此,我始终相信,这群孩子们会依靠自身的发展不断更正和修改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也因为有了他们的真实呈现,让我对世界、对社会充满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