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觀察:李嘉誠90退休「超人」時代結束,下一個會是馬雲嗎?

近期的熱門新聞是,年屆90的主席李嘉誠即日起卸任董事會主席一職,長子李澤鉅接棒。李嘉誠正式宣佈退休,標誌著香港李嘉誠“超人”時代結束,以70多年的從商經歷書寫了商業史上的傳奇神話。

商業觀察:李嘉誠90退休“超人”時代結束,下一個會是馬雲嗎?

中國人在首富這件事上無比熱衷,天天看財富排行榜,去年排名多少,今年又跌到多少,尤其是香港首富李嘉誠,自然也不免與內地的富豪們比較,比如最多提到的名字馬雲。

但光講財富的確是有點俗套,可以講講李嘉誠這個“超人”身份是如何誕生的。

商業觀察:李嘉誠90退休“超人”時代結束,下一個會是馬雲嗎?

首先要定義:到底是什麼是“超人”?

我認為有兩種意思在裡面:

1、作為個人——勤奮自律,做到普通人所不能做到的。

不同於普通人,那是因為在終身學習這件事上,他可以說到做到。他終生一直保持著兩個習慣:一是睡覺之前,一定要看書,非專業書籍,他會抓重點看,如果跟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他也會把它看完;二是晚飯之後,一定要看十幾二十分鐘的英文電視,不僅要看,還要跟著大聲說。

2、作為商人——從不虧錢,做到企業家所不能做到的。

都說李嘉誠是超人,那是因為創業至今六十多年,雖歷經多次經濟危機,但沒有一年虧損,不管風雲如何變幻始終穩居這一寶座,到現在還無人打破紀錄,崇拜到神一般的高度。

先不管馬雲是否想成為“超人”,但光靠這個定義就非常難比較,因為所有的定義都是帶有某種偏見。

儘管如此,他們兩人都是成功的企業家,教育家與慈善家,相同與不同之處,還是值得可圈可點。


在商業經營習慣表現上,兩人英雄所見略同,都相同的體現出以下特點:

1、善於學習,思考未來方向

李嘉誠從早年創業至今,唯一的愛好就是是在學習中思考,發現新的信息並從中挖掘新的想法與建議。而儘管馬雲說自己從不看書,看不起商學院,太多的江湖風氣與幫派文化。但是他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就是善於傾聽學習別人的想法,在思考面對未來的科學與技術革命與新的商業增長模式上,如人工智能與新零售,並不比李嘉誠少。

2、危機之前,逆境思維準備

李嘉誠與馬雲都是一個危機感很強的人。李嘉誠每天90%的時間,都在考慮未來的事情。他總是時刻在內心創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給自己提問,然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等到危機來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馬雲的憂患意識也很強,他曾講過:“即便阿里巴巴是一個大公司,也必須像一個小公司那樣保持時刻的憂患,要像小公司那樣去運營,因為有的時候太大的公司意味著缺失活力,沒有足夠的創新能力”。

3、產業互補,應對發展挑戰

李嘉誠講過,不要與業務“談戀愛”,也就是不要沉迷於任何一項業務。這是一種有著豐富的商業經歷之後超然於商業活動之外的思維方式。對於一個真正的商業人士來說,只有贏利贏利的業務,而沒有永遠的業務。

長江集團旗下早年以地產業務起家,後將觸角延伸至基建、港口、酒店、能源、電信和傳媒等諸多領域,其經營範圍也早已不限於香港一隅,業務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

馬雲旗下的阿里也是一樣,從電商公司轉型為生態數據服務公司,從電子商務延展到媒體、電影、O2O及家居,不斷的給自己新的定位,成為一個超大型的阿里帝國。

商業觀察:李嘉誠90退休“超人”時代結束,下一個會是馬雲嗎?

但要說到不同之處,也是非常明顯的。兩人在性格表現上為:

1、內向vs外向

李嘉誠是勤奮工作的內向型人格,自我能力非常強。儘管感情很豐富,但他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很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李嘉誠畢竟是家族企業,更側重於家族傳承與個人自律。

馬雲是喜歡張揚的外向型人格,管人能力非常強。馬雲則是阿里巴巴的“精神領袖”,在阿里巴巴內部喜歡搞企業文化,企業的掌控權高度集中、穩定、目標明確且執行力強,更側重於團隊作戰與個人崇拜。

2、求穩vs求變

李嘉誠做的儘管投資領域很多,但大部分是基礎設施與實體業,從事地產經營多年來的精髓經驗告訴他要避免損失,在行情高漲的年代絕不盲目追求規模,始終保持合理的資產負債率和健康的現金流,這樣不僅可以應付可能的行業低潮,更有能力以便宜的成本來積極擴張。

在這一點上,互聯網行業恰好相反,比穩重更重要的是速度與創新。在行情高漲的年代到處都是機會,如果不應對機會,你就錯失良機。因此互聯網的創業生死是家常便飯,一直增長從不虧損,這在當下的中國經濟中是不可能做到的。

講了這麼多,無非是想說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狹路相逢剩者勝,人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其實也並非絕對。不同性格與行業環境造就不同的人生際遇,也有很多非人為因素決定。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十全十美的“超人”,他們都是時代背景下萬分之一的企業倖存者。

不管是李嘉誠還是馬雲,儘管為人處事風格不同,但都是思考專注自身與企業發展,敢於面對當下與未來挑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創造著屬於自己的不平凡。

而作為每個個人與企業也是一樣,只有發揮好自己先天與後天優勢,如果能發揮的好,先不談什麼成不成功,但總有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還是回到剛開始的討論,現在講誰是內地“超人”還為時過早,如果真正要比的話,可能還要在30年之後才能決定勝負,畢竟我們都還年輕。(如果喜歡本文,歡迎關注“靜靜思考”)

相關個人觀點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