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李玉剛|電影院裡的回憶

點擊上方“芝蘭園”關注我們

「流年」李玉刚|电影院里的回忆

【原創首發】作者 | 李玉剛 (原創作品 侵權必究)

“票價六十? 不看,太貴了,回家。”

“別,別,爸,爸,現在電影都這個價,咱們還是享受的會員價呢。”

在經過女兒軟磨硬泡的糾纏之下,我勉強地跟著她走進了電影院。坐在電影院鬆軟的沙發座椅上,看著“無邊無際”的電影銀幕,卻找不到一點看電影的感覺,滿腦子都是兒時記憶裡看露天電影的場景。

像我這樣奔五年齡的人,童年的精神生活都很單調,那時候可玩的東西很少,不是聽有線小喇叭廣播,就是翻看那些看了N遍的小人書,可是記憶並不蒼白,當時的露天電影就成了改善我們精神生活的晚餐。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農村偶爾演一場電影,可謂是給大人小孩開洋葷。童年的記憶裡那無法抹去的暗夜亮色,是帶來童年歡欣和外面世界訊息的窗口,是寄託孩童走出去的一切力量。那個年代的露天電影,是我永遠也不會消失的記憶。

村裡演電影一般會提前一兩天知道,就像小米手機的飢餓營銷模式一樣,在這段時間裡可吊足了我們的胃口,人們會走街串巷互相轉告並提醒著“到時別去遲了”,“去的時候叫我一聲”。小孩子們則興奮的兩天都睡不好覺,有一種盼望過年吃肉、穿新衣服的感覺,那幾天無論大人小孩,所有的話題都與電影有關。

「流年」李玉刚|电影院里的回忆

演電影的地址一般都在我家附近的大隊院子裡,傍晚的太陽餘暉還未隱去,我們這些小屁孩兒就搬著杌子、長板凳去佔位置,還有的搬幾塊石頭放那兒,也有的放幾個破籃子或者長木棍之類的物件先把地方佔著,然後留幾個人看著,其他人輪流回家吃晚飯。

“喂,啊……各位村民請注意了啊,啊……今天晚上大隊部有電影啊,啊……想看電影的村民現在就可以往這兒走了啊。”大隊部的破高音喇叭像驢叫一樣地喊著,村民們便陸陸續續地從各家各戶湧出來,有抱孩子的,扶老人的,有扛椅子的,搬凳子的,嬉笑聲、打鬧聲、吆喝聲,好不熱鬧,一會兒工夫,大隊部的院子裡已是人山人海。

那時的放映員就像“老天爺”一樣,特別受群眾的歡迎,他指揮著別人搬著梯子掛銀幕、扯電線和搭放映桌。在放映員調試機器時,我們就圍著放映機看熱鬧,心裡不停地嘀咕:一個電影盤子裡到底能裝多少人呢?怎麼就藏在這麼小的一個鐵盒裡呢?那麼大的人怎麼裝的下呢?他們在鐵盒子裡說話嗎?十萬個問號在腦海裡依次閃爍。

看到放映員關掉了燈,銀幕前的那些老孃們兒的破嗓門也立刻關閉了,聊天的人群很快安靜下來,偶爾還有小娃子餓了想吃奶的哭聲。兩個電影盤子慢悠悠地轉動起來,發出美妙的哧哧聲。一束強光射到銀幕上,雜亂的聲音驟然停止,響亮的音樂聲瞬間傳遍了整個院子。於是,人們的注意力全被吸引到銀幕上不斷轉換的畫面。

「流年」李玉刚|电影院里的回忆

那時的電影一般演的都是戰鬥片,如《血戰臺兒莊》《小兵張嗄》《地道戰》《三毛流浪記》《英雄兒女》《紅色娘子軍》等等。人們的情緒隨著銀幕上的故事情節變化而變化,李大娘一看到有流血的鏡頭,嘴上就“嘖嘖”不停,所以招來周圍很多的反感聲,張大爺看到日本人殺害中國人的鏡頭,直接高呼大罵“我日你孃的小日本……”觀眾立刻笑聲一片,原來張大爺的父親就是被日本人殺害了,難怪張大爺那麼激動。

銀幕前的人們隨著電影情節時而激動時而哭泣,時而歡笑時而怒罵,如同大海的波濤此起彼伏甚是壯觀。

放映員中途換片子的時候人們才鬆一口氣,有人趁機溜到牆根去小便,小孩子們趁此機會吹吹口哨蹦躂幾下,少男少女們趁此機會也趕緊打個情罵個俏,還有的乾脆跑到銀幕的背面好奇的張望著,直到電影再次開始時才安靜下來。

漸漸的,坐在前面的人坐不住了就會站起來看,後面的人們會不知不覺地都站起來看,到後來又不知不覺地站到板凳上看,直到最後面的人吆喝著“誒,擋住了”“看不見了”,前面的人才極不情願地又坐下去,一個多小時的電影就在這瞬間結束了。

隨著銀幕出現“完”或“再見”的字跡,電影放映結束,曲終人散,更是一片喧囂。此時,大人呼喚小孩的聲音和親戚相互尋找的召喚聲交織在一起,是任何有天才口技的人都無法模仿出來的,人們或搬著凳子或掂著馬紮一邊往回走一邊饒有興致地探討著電影中人物的命運,或悲傷,或歡喜,似乎自己就是影片中的角色。

第二天,學校裡的孩子們常常為影片中的人物是“好人”還是“壞人”,爭得面紅耳赤。“聽說今晚還演了”“今晚在秦家坡村演了”“聽說下次演兩個片了,還是武打片呢”,大人們也是意猶未盡的討論著,接下來的幾天時間都是在與電影有關的話題中度過的。

“爸,怎麼不走,還沒看夠啊。”

女兒的聲音打斷了我的回憶,原來電影已經演完了。

「流年」李玉刚|电影院里的回忆

邊往外走邊看著這豪華的放映廳,絲毫沒有感受到電影的那種魅力與文化。時過境遷,那個年代的電影,那強烈的光束,如一朵豔麗的花朵,綻開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彷彿在銀幕、在心底、在人生旅途中分分秒秒的閃過,存留下的是一段經歷,一種渴望,一份愉悅,是我永遠不會消失的記憶。

但不管怎樣仍讓我忘不了小時候看露天電影的情景,這是現在的年輕人根本就無法體會和理解的一種懷舊情結。

李玉剛河南林州人,網名,果玉居士,佛門中人,現經營佛教用品,少有文字見諸報端。


「流年」李玉剛|電影院裡的回憶

©原創作品 授權發佈 網圖提供證明付酬 打賞>10元付酬 <10元平臺維護

因微信系統修改,【原創】標識處只能顯示開通讚賞的賬戶,芝蘭園公眾號公用讚賞為“作家呂志勇”,此賬戶即為【公用賬戶】。

作者版權仍歸作者所有,我們在題目、開篇及作者簡介處均清晰標明作者,尊重原創,拒絕抄襲,未經平臺和作者同意,不得私自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