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以人為鑑,可以明胖瘦;以詩為鑑,可以知瘦美

國學經典|以人為鑑,可以明胖瘦;以詩為鑑,可以知瘦美

俗話說,一白遮百醜,一胖毀所有,那麼“瘦”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引千古風流人物盡細腰?——以人為鑑,可以明胖瘦;以詩為鑑,可以知“瘦”美。

又是一年炎炎夏日,行人紛紛換上了輕薄的衣衫。都說五月不減肥,六月徒傷悲,七月路人雷,八月伴侶沒。

這不,“減肥”作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被當代年輕人提上了日程。

只是減肥苦、減肥累,不知有多少在健身房揮汗如雨、面對美食隱忍剋制的小姐姐都想告別跑步機、重捧麥當勞,再恨恨地罵上一句,“不減了,我要穿越回唐朝!”

國學經典|以人為鑑,可以明胖瘦;以詩為鑑,可以知瘦美

世人皆知唐人“豐肥濃麗、熱烈放姿”,以胖為美,殊不知這裡的“胖”卻也不是肥胖,而一種健康豐腴的儀態。

事實上,除卻唐朝以外,古人的審美偏好還是多傾向於“以瘦為美”。

史書上一等一的美人趙飛燕,就是出了名的瘦美人,據說趙飛燕原名趙宜主,因她憑欄臨風之態有著翩然欲飛之美,由此才有了“飛燕”的名號,其掌上舞態可謂搖曳多姿,輕盈若仙。

再往前溯,春秋戰國時期,士大夫就有著“精緻細膩”的審美意識,《墨子》中更是明確記載,“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由此可見,我國對“瘦”美的偏愛實為自古有之。

古人寫女子之美多用曲筆,在形容女子之“瘦”時,往往也別有一番含蓄之美,常常是借物喻人,通過物之柔美,來寫出女子纖細優美的姿態。

詩聖杜甫就曾以弱柳來形容女子的腰肢纖細,“隔戶楊柳弱嫋嫋,恰似十五女兒腰”。

國學經典|以人為鑑,可以明胖瘦;以詩為鑑,可以知瘦美

無獨有偶,曹雪芹描繪林妹妹的瘦時,也不忘用上了柳,“嫻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

當然,有些詞人寫瘦也非常地直白,像是五代詞人馮延巳就有一句“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周邦彥“看楚女,纖腰一把”。

有時,“瘦”還是內心深處的情緒無聲的告白。

柳永因為相思而日漸憔悴,佇立危樓登高遠眺,仍言道“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國學經典|以人為鑑,可以明胖瘦;以詩為鑑,可以知瘦美

陸游與愛妻生離,黯然神傷,再看滿園春色,唯餘一聲長嘆,“春如舊,人空瘦”;

李清照則在孤獨淒涼的秋日裡飲酒賞菊,發出了“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感嘆,以瘦寫思念,言有盡而意無窮。可以說,一直以來“瘦”都是古詩詞裡濃墨重彩的一抹亮色,在文人騷客的筆下搖曳生姿。

不過減肥雖好,卻也不能貪心,無論胖瘦,美麗體態的立足點都應該是健康,至於讓自己變得更美,內外兼修才是王道!

胸無城府人如玉,腹有詩書氣自華,一起從中國傳統文化中跟著我們汲取養分吧!


本文僅作分享,來源網絡整理,感謝原創,如涉及版權,請私信小編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