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樂夜話:(也許是再談)「重製」和「復刻」

触乐夜话:(也许是再谈)“重制”和“复刻”

如果您像我一樣在一家媒體供職了太長時間,也可能會有我這樣的擔心,就是某一天我想寫的某個題材,總感覺是以前什麼時候寫過的,比如說,關於“重製”和“復刻”,或許還有“移植”,我總覺得已經跟各位讀者朋友在夜話裡交流過。利用我觸粗糙的搜索功能,我檢索了一下自己的往期作品,卻沒有發現這個跡象,所以我想我今天可以寫點“重製”和“復刻”的東西了——當然,擔心還是有的,萬一真寫過,而且跟我今天想發表的觀點不一樣,那就丟人了。

有什麼辦法呢,人就是這麼一種健忘的動物,做了這麼久的“小編”,自己寫,再加上看作者們投來的稿子,怎麼也過目了幾百、上千萬字,在這其中,別提一個人隔了幾個月、幾年寫的東西可能前後觀點不一致,就是同一篇文章裡還經常自相矛盾呢。人類可憐的記憶力導致人們腦海中的很多東西是不大準確的,如果記不清楚再不求甚解,不去查證,那麼自然而然就有了更多的謬種流傳——“動腦子多累,不如聽別人說,我聽說,人云亦云總沒錯。”

所以,“重製”和“復刻”這兩個中文裡的詞彙,到底應該對應哪兩個英文單詞,本來是很清楚的事,誰知在如今的遊戲圈裡也成了一團漿糊。

前幾天,《黑暗之魂》初代在多個平臺上發行了一個新版本,這個版本的英文名字是“Dark Souls Remastered”,被許多人和許多媒體翻譯成“黑暗之魂:重製版”。這當然是個錯誤的譯法,它首先帶給人的困擾是,在中文語境裡,看到“重製”兩個字,人們的第一個反映往往是“重新制作”,而且多半還是“徹底重新制作”。在以不夠嚴謹而著稱的百度百科裡,“黑暗之魂:重製版”作為一個詞條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其中,更多的人不仔細甄別,還以為PS3時代的《黑暗之魂》這次要像NGC版的《生化危機》一樣完全翻新了。

事實上我們知道,這個所謂的“黑暗之魂:重製版”基本上就是提升了分辨率和幀數,並且藉機再登陸一下其他主機平臺而已。這種簡單的版本翻新,通俗來講,就像是在PS4上開了一個PS3模擬器,在分辨率和幀數提高的同時,核心的系統、玩法基本上是沒有任何改變的,甚至你在原版遊戲中能遇到的Bug,也開心地在這所謂的“重製版”中等著你。因而更通俗地講,玩家期待的“重製”是拆了房子重新蓋,可是等來的不過是砸了牆重新裝修,有時候連重新裝修都不如,頂多是重新刷了一遍牆。

触乐夜话:(也许是再谈)“重制”和“复刻”

有意思的是,就如上圖中你看到的,《黑暗之魂》初代的這次所謂“重製”到底屬於什麼性質,其實只在現今的中文語境中讓人一頭霧水,在英文語境中其實分得挺清楚。那些“不懂就問”的伸手黨們,不必精通英文,只要查一下英漢字典就會知道,“Remastered”最常見的一個義項是“(根據舊唱片或磁帶的)重新灌錄”,這裡的“重新灌錄”,用一個遊戲界早就普及過的詞來對應,其實就是“復刻”——對原版內容的忠實再現。

屬於“復刻”範疇的遊戲包括《Dark Souls Remastered》《God of War III Remastered》,等等,絕大多數的這類遊戲因為名字裡有了“Remastered”字樣,很容易判斷,它們不可能是對《黑暗之魂》和《戰神3》的“徹底重新制作”。包括《Okami HD》《UNCHARTED: The Nathan Drake Collection》等等在內,它們實際上都是這些遊戲從最初發行的平臺向現有PC和主機平臺的高清化移植,遊戲本身的內容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即使有,也不涉及核心玩法或更換引擎重新進行製作。

触乐夜话:(也许是再谈)“重制”和“复刻”

那麼“重製”是什麼?“重製”就是“Remake”,直接了當,字面理解就行。因而我才說,如果廠商們不給自己的遊戲起些花裡胡哨的名字,而是在標題裡寫出Remake和Remastered,絕大多數情況下,你能很明白地瞭解到這些冷飯要如何翻炒。

比如說,PS平臺上的人氣大作《最終幻想7》2015年登陸PSN,這顯然屬於“Remastered”的範疇;SE後來又公佈了一個叫做《Final Fantasy VII Remake》的遊戲,儘管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發售,神秘島不行,但標題裡明晃晃地寫著“Remake”,那麼必定會是一個從畫面到系統徹底翻新的版本啦。

很明白就能分清對不對?但現在翻譯成中文就完了,Remake?重製版!Remastered?重製版!中文還真是博大精深呢。

触乐夜话:(也许是再谈)“重制”和“复刻”

在博大精深的中文裡,有很多同義複合詞,它們屬於連綿詞的一部分,指的是意思相同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或詞連用,表示同一個意思。比如說,尖銳、喜悅、明亮、柔軟、希望,等等,構成這個詞語的兩個字意思基本上是一樣的。不僅在現代,2000年以前,東漢時代的學者許慎在寫作《說文》的時候,許多同義複合詞中的字義已經可以互相解釋了,或許當時的教書先生跟懵懂學童吟著《倉頡篇》,就說著:“諷者,刺也;刺者,諷也。”

那時的人們顯然已經不知道許多漢字的原始含義,因而《說文》裡有很多記載存在望文生義的部分,當現代學者利用甲骨文中的資料追溯漢字的源頭時,他們終於可以把這個問題搞得更清楚一些。比如說“追逐”這個詞,後來的人們往往認為“追”就是“逐”,“逐”就是“追”,然而從卜辭中來看,這兩個字的意思差別還是分得清的——以追逐的對象來區別,追人的時候用“追”,追動物的時候用“逐”。

類似“追”和“逐”這樣的字,後來它們含義趨同是符合語言發展規律的,只要用簡單的義項表達出足夠的信息就可以了,又何必一定分清是人還是動物呢?但這種趨同是以能夠準確表達含義為前提的,如果把Remake和Remastered趨同成“重製”,變成一個意思,這顯然並不合適。

長話短說,還是不要讓“重製”和“復刻”人獸不分的好。附帶說一句,那些喜歡把“重製版”打成“重置版”還渾然不覺的朋友,你們是有多麼沒心沒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