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人評價得分9.0,有生之年系列終於來了!

爆了!

「我不是藥神」

點映破億,上映首日票房3億+(含點映)。

豆瓣上10萬人給出了9.0的分數。

10萬人評價得分9.0,有生之年系列終於來了!

如此逆天的成績,誰都沒有想到;如此逆天的口碑,同樣誰都沒有想到。

我們終於不用在羨慕鄰國能夠拍出高分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了。

我們期待了多年的"別人家的孩子"。

自己終於有了。

「我不是藥神」註定將要在國產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0萬人評價得分9.0,有生之年系列終於來了!

這麼多人說它好,它好在哪裡?

合理的劇情、豐滿的人物、長久深遠的現實意義。

它是一部可以像「熔爐」和「摔跤吧,爸爸」一樣改變國家的電影。

在「我不是藥神」的短評裡,阿布看到這樣一個名字,忻鈺坤。

他說:

"電影只能是電影,但是看到這樣的佳作又感慨:電影不只是電影!"

10萬人評價得分9.0,有生之年系列終於來了!

「我不是藥神」所帶來的現實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電影本身。

它讓我們看到了那些始終活在死神囚禁圈裡的群體——

白血病人。

它也讓我們看到了那個一直和死神對峙,一直在他手裡搶人的藥神——

陸勇。

10萬人評價得分9.0,有生之年系列終於來了!

在電影中,程勇(徐錚 飾)在後半段個人情感昇華,成為了願意倒貼錢去為白血病人買藥的救世主。

即使是在電影中,多少也讓觀眾覺得有些夢幻。

10萬人評價得分9.0,有生之年系列終於來了!

但是我要告訴你們。

現實生活中的陸勇本人所做的事,更加夢幻。

在採訪中陸勇說:"說實話,我家裡條件比較好,自己也開廠,不需要靠這個牟利,所以做這件事,完全是為了幫助病友。"

因為他知道,幾萬元一瓶的正版格列寧,大部分人都買不起。

陸勇自己親身試藥,當得知這種只賣4000元的印度格列寧效果和正版一樣之後,他就開始幫病友帶藥。

於是,在他的幫助下,成百上千的患者病情得到穩定。

十年間他成為了國內慢粒細胞白血病的圈內名人,被尊稱為"藥神"。

10萬人評價得分9.0,有生之年系列終於來了!

「我不是藥神」中為了豐富人物形象,增加戲劇衝突,在一開始並沒有把程勇塑造成救世主的形象。

換句話說,「我不是藥神」並沒有在一開始就塑造出一位充滿英雄主義的人物。

相反,它讓主角一直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小人物。

在導演文牧野的設定中,程勇是個"爛人",賣保健品,愛錢,自私,貪婪,好色······

10萬人評價得分9.0,有生之年系列終於來了!

整天窩在保健品店裡玩紙牌,活脫脫的loser形象。

呂受益(王傳君 飾)的出現,改變了他的生活,他因為發現了其中的商機,同意了呂受益的建議。

印度藥廠的老闆問他:"你想當救世主?"

程勇一臉浮誇的告訴對方:"誰特麼相當救世主?我只想賺錢。"

10萬人評價得分9.0,有生之年系列終於來了!

10萬人評價得分9.0,有生之年系列終於來了!

在影片前半段,"金錢至上"是這個父親重病,與妻子離婚,即將失去兒子撫養權,交不起房租的中年男人堅信的唯一原則。

也因此。

他失去了其他人。

在情與利之間。

他猶豫過,但是最終還是選擇了利。

這個時候的程勇,是自私的。

因為他可以當著一桌子的白血病人大聲喊出:

"我他媽又不是白血病人!"

10萬人評價得分9.0,有生之年系列終於來了!

他把心裡的那份情蓋住了,以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淡化,但是當呂受益的妻子跪在他面前的時候他才知道。

原來自己一直都是在騙自己。

電影的片名從當初的"印度藥神"改成"中國藥神"再到現在的"我不是藥神"。

改動的不是片名,而是程勇的人物形象,片名一直在試圖洗刷掉程勇身上的神光。

隨著程勇人物形象的改變,整部電影也轉變進了另一種風格。

「我不是藥神」前半段充滿了黑色幽默風格,這一點在沒有看到正片時阿布就已經猜到了。

畢竟電影監製一欄寫著甯浩和徐錚的名字。

這對組合一直是阿布心中國產佳作的代言人。

影片後半段轉入現實主義風格。

10萬人評價得分9.0,有生之年系列終於來了!

儘管阿布一直在努力的告訴自己,這是電影,不要落淚。

但是當我看到程勇坐在警車裡,突然在路旁成百上千目送自己的白血病人群中看到呂受益和黃毛的時候。

阿布實在是控制不住了。

呂受益和黃毛的笑,一下子就讓阿布的淚水決堤了。

那個始終佝僂著身體、一臉慫相兒的呂受益;那個沉默寡言、講義氣的20歲男孩······

10萬人評價得分9.0,有生之年系列終於來了!

10萬人評價得分9.0,有生之年系列終於來了!

導演很懂得抓住觀眾的笑點、淚點、痛點。

看完電影后,身旁的人都在討論一個問題,電影中到底誰是壞人?

是西裝革履的瑞士醫藥代表嗎?

如果我們冷靜分析的話,他並不是個徹頭徹尾的壞人。

「我不是藥神」中根本沒有絕對的壞人,以為它根本不想去討論這些。

他想要討論的,是體制與群體、個人之間的矛盾。

幾乎每個群體都處於矛盾中:病人的生存困境、程勇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醫藥公司的商業困境。

「我不是藥神」中出現的第一句關鍵詞:命就是錢。

10萬人評價得分9.0,有生之年系列終於來了!

病人因為沒錢買不起正版藥,只能買印度格列寧。

所以"命就是錢"的另一層意思是,命就是藥。

飯桌上,五人關係決裂,程勇不再賣藥,就等於不再救命。

繼續賣藥會面臨牢獄之災,不賣的話,大量白血病人面臨生命危險,這是程勇的道德困境。

全片最暖的一點,就是國產電影終於不用在"思想正確"了。

當警察局長面帶慍色的對曹斌(週一圍 飾)說出法大於情這句話的時候,阿布對這部電影是有些失望的,我以為它還是沒有跳出審查的規定範圍。

但是當最後,程勇被酌情減刑。

最後被曹斌接風,兩人準備喝一杯的時候我知道,不僅僅是這個結尾,整部電影都是成功的。

「我不是藥神」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法律與仁義道德之間的矛盾問題。

而在影片最後,電影給出了讓觀眾最舒服的結局。

法大於情,並不是絕對的。

如果情夠大,那它可以大於法,這才是我們要在這部電影中看到的,因為現實中的真實事件,就是因為正確的情讓陸勇免於牢獄之災而被我們所津津樂道。

「我不是藥神」英文名為"Dying to Survive"——

向死而生

這是一句自身就有矛盾的名字。

何為向死而生?

為何向死而生?

身患絕症卻一直沒有放棄活下去的希望,一句簡單的"我想活下去"包含了多少艱辛和無奈,常人是無法理解的。

他們每個人都有世間存留的羈絆讓他們不忍離去,就像呂受益看到兒子出生的第一眼開始,就瘋狂的渴求生命。

向死而生,既包含了對生的訴求,又詮釋了對死的無畏。

阿布忘記了是在「熔爐」還是哪裡的評論中看到了一句話:

"我們什麼時候能拍出改變國家的電影。"

現在可以告訴你,「我不是藥神」就是。

這部電影的出現,無疑將是國產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一個大的開端。

在審查制度面前能做成這樣,已經是滿分了。

這部電影有缺點。

正面形象太"正面",整部電影太"正面",但是這依然無法阻止它成為國內近十年最棒的電影。

「我不是藥神」治不好這個世界,但是它的出現已經是勝利了。

就像「熔爐」裡說的那樣:

"我們一路奮戰"

"不是為了改變世界"

"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