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更像是一種傳承。

你眼裡的愛和我眼裡的愛

無論在《親密關係》這本書裡,還是在剛剛上過的親密關係工作坊課程中,還是在《愛的五種語言》這本書中,我們都在說同一件事——我們每個人眼裡的愛,都是不一樣的。

親情,更像是一種傳承。

記得有一年回老家過年,老公要和親戚去打麻將,我有點不樂意在家帶娃,於是,老公在我身邊說盡了好話,我更是無動於衷,不願意放他出門,最後看我說的口渴,他跑去泡了一杯茶給我,我就這麼……放行了。

服務的行動——這是我眼裡的愛。

對於我來說,有時候,肯定的話語聽起來很受用,一個擁抱也會很感動,精心準備的禮物很動心,偶爾一起看個電影也會覺得真的很好。

但是,在我眼裡,最能代表愛的,是服務的行動。

而我老公的愛語是精心的時刻,在做完測試測出這個答案的時候,我突然明白了很多以前不能理解的事情。

有時候,他吃飯晚了點,會喊我去陪他,去取個快遞,也會問要不要一起,去散步,給孩子讀故事都會經常問,要不要一起啊。而我呢,作為一個大部分全職在家的媽媽,好不容易有個喘息的機會,我才不會放過。偶爾還會被他如此粘人而惱火,老孃的時間也很寶貴的好麼,全職媽媽也需要一個人的空間好麼。

現在理解了點,這個自認為有人群恐懼症的男人,愛語居然是精心的時刻。

為什麼我們認為的愛,都不一樣。

為什麼我們眼裡的愛都不一樣

因為我們的父母給予我們的愛的方式不同。

所以,我們每個人能夠感受到,接受到愛的方式也不同。

親情,更像是一種傳承。

一個善於互相表達的家庭,他們用肯定的語言來表達對家庭成員的愛,在這個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當別人對他說肯定的語言的時候,他會感覺到被愛。

而如果一個不擅長表達的家庭,爸爸媽媽大多數用服務的行動去表達對孩子的愛,當然,這個孩子也不擅長去表達對別人的肯定,同時,他卻可能做的比說的多。

我的父母是這樣的,他們很少當面去肯定我,經常用批評指責去表達他們的關心。但是,哪怕一個繁忙的下午四點鐘,如果我想吃上一碗牛肉粉絲湯,我爸都會跑去買。這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

這更像是一種傳承。

他現在不愛我了,我現在不愛她了

《愛的語言》的作者查普曼也會強調說,我們這裡討論的愛和剛剛戀愛說的愛可能還不大一樣。

《親密關係》中把這個階段定義為“月暈”,在這個階段裡,“情人眼裡出西施”,而且一般,

我們自身缺少什麼,我們就會在對方身上尋找,同時,我們會盡力的去讓自己看上去擁有這個東西。

親情,更像是一種傳承。

例如,一個缺少自信的女孩,可能會很欣賞特別自信的男孩,而在和這類男孩交往的時候,女孩會盡力讓自己顯得很自信。

而對於已經處於一段親密關係中的人來說,當月暈階段過去,我們開始進入幻滅階段和自省階段。我們開始索求,滿足我們自己的需求。

愛一個人,其實就是在滿足自己的需求。在書裡,作者羅列了一些案例,一段婚姻裡,有的人覺得自己不愛對方了,有的人覺得對方沒那麼愛自己了。排除已經出軌這種情況,大部分都沒有找到對方愛的語言。

一個男人每天把碗洗了,他覺得這是他對妻子最好的表達愛的方式了。而妻子會覺得,天天悶著頭洗碗,根本不和我交流溝通,哪怕陪我坐一會也好。

那就去學一門外語吧

當你的伴侶說著和自己不同語言的時候,代表著,每時每刻都有可能誤解對方的意思,更別提可以接收到對方的愛會有多少。

親情,更像是一種傳承。

年輕的時候,如果遇到能夠欣賞自己的人,覺得真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人到中年的時候,才發現,能夠由內而外的欣賞自己,才是一件更喜悅的事。相比較被愛而言,如果更好的去愛一個人,才是一種能力。

如果去愛別人是一座冰山,冰山的下面隱藏的卻是自我的需求和歸屬感。也就是說,當我們學會愛一個人的時候,一定是自我需求得到極大滿足的時候。這樣的人,還會缺少別人的愛麼。

愛有五種語言,找到自己和對方的語言,然後,痛定思痛,開始學習一門外語。這必定又是一條不容易的路。

成長的路上,想要收穫愛,喜悅,和平,都是那麼的,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